§專注比什麼都重要(1 / 1)

曾經有人用“軍隊”來比喻中國快遞行業的格局,其中中國郵政和順豐屬於正規軍,“四通一達”被叫作“軍閥”部隊,而宅急送和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小快遞公司被稱為“遊擊隊”。

1993年,快遞業異軍突起,其中有三個後來成為快遞行業的主力軍,就是宅急送、申通和順豐。創業之初,宅急送為了有業務不至於虧本,送過牛奶和鮮花,還接一些搬家送貨的活兒;申通創辦之初是搞貨運的,在上海和杭州之間來回穿梭;至於順豐,王衛那個時候每天都背著包親自送快件。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考量一家快遞公司是不是合心意,一般有四個標準:快遞費用、運送速度、服務態度和派送範圍。

從快遞費用上來看,順豐並不占優勢,因為王衛鎖定的是中高端客戶人群,但是貴有貴的道理,高資費對應的是高水平的服務。他為順豐製定了統一的服務標準,在其他快遞公司還不能保證三天內能送到的時候,順豐快件兩天內就可寄到,真正做到了“快”。不但速度上占有優勢,順豐的快件損壞和丟失情況都要比別的快遞公司好很多。憑借著出色的服務,王衛帶領順豐迅速地將中高端市場拿下。

至於服務態度,每個順豐快遞員在上崗之前都要進行一係列的培訓,考核合格才能上崗。快遞員的服務態度由客戶的投訴情況來衡量,王衛還規定員工的工資直接與送件的數量相掛鉤,所以曾有順豐員工在送快遞的路上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奔跑的事情廣為流傳。

2003年,“非典”席卷中國,外麵變得空空蕩蕩,人們都躲在家裏上起了網,網購成為那時最火的事情。快遞市場迎來了它的春天,順豐貨物量激增。王衛這時發現,當貨物達到一定數量後,用飛機和用汽車在運送成本上相差很小,既然這樣,為何不采用速度更快的飛機運輸呢?加上“非典”的影響,空中運輸價格跌入低穀,王衛順勢與航空公司簽下了租賃合約。

自從用飛機為快件護航,順豐的速度更快了,王衛又推出了限時服務。當別的公司含含糊糊地說“差不多三天能到吧”的時候,順豐承諾“48小時一定送達,加急快件24小時一定到”。在穩穩地籠絡住原有客戶的心的同時,順豐的中高端市場不斷擴大。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渴望享受更高水平的服務,因此服務更可靠、速度更迅捷的順豐越來越受青睞,很多低端市場中的客戶也被吸引過來。雖說在淘寶上購物,寄其他快遞可以包郵,寄順豐就要加郵費,但順豐在網購中還是不乏眾多粉絲。

隨著網購的火爆,“四通一達”五家快遞公司的淘寶件業務占到自己公司業務的絕大部分,但是順豐的淘寶件業務隻是自己業務的十分之一。其他快遞公司確實都靠網購的火爆大賺了一筆,王衛能否保證自己的業務不為網購所衝擊,順利渡過被網購引領的快遞之風呢?

是否進軍淘寶行業是擺在王衛麵前的一個難題。

第一,公司的快件業務向網購發展就意味著要放下中高端市場的定位,轉向低端市場。低端市場最典型的競爭方式就是打價格戰,誰在價格上更低誰就更有優勢,從這一點講順豐未必能在低端市場分得一杯羹。

第二,順豐在開辟中高端市場時投資不小,放棄之前打下的一片天地是不是合算呢?

第三,2011年1月,阿裏巴巴公司的“物流合作夥伴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行,馬雲宣布了大物流戰略,也就是將來有一天他會擁有自己的物流係統,正如凡客誠品等這些企業一樣,不再需要專業物流公司的參與,對王衛來說,此時放棄原來的市場而參與到不知道哪天就消失的市場裏,豈不是得不償失?

為了增強與“四通一達”的競爭力,王衛在綜合考慮了這些方麵之後,決定繼續堅持原有的市場定位,但是會在戰略上發生一些轉型,比如不再是單一地隻寄送快遞業務,而是逐漸向綜合物流方向發展。

再來看看當初一起創業的“快遞兄弟們”,宅急送在發展戰略上作出調整,結果轉型失敗,“四通一達”則一直做得不溫不火。即使“四通一達”現在開始模仿和追擊,也難以超越順豐。縱觀順豐的發展,重點就在於王衛能夠在關鍵的時候為公司製定合適的發展戰略,而專注則是始終貫穿其中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