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王衛偶爾還會想起自己當年背著包出去送貨的情景,而此刻他已經在香港九龍塘自己建造的、價值三億多元的別墅裏酣睡了。雖然他已是中國快遞業巨頭—“順豐速運”的掌門人,但他仍然喜歡穿著簡單的T恤,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大街小巷,他銳利的目光向我們昭示著,這是一個有故事的男人。
1971年,王衛出生於上海,父親是一名俄語翻譯,母親是江西一所大學的老師,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了他聰慧的頭腦。7歲時王衛隨家人一起遷到香港居住,一直讀完高中。高中畢業後,王衛沒有繼續上學,而是在叔叔手下做小工,其間他嚐試做過多種生意,雖然都無疾而終,但他卻在香港商業環境的濡染下,練就了商人的敏銳眼光。
20世紀90年代初期,鄧小平南巡之後,香港8萬多家製造工廠轉移到內地,珠三角憑借地理優勢吸納了5萬多家,因此香港與珠三角之間貨物和信件的業務往來量暴增。1993年,王衛22歲,雖然年輕,但是打工的經曆早已使他具備了一位優秀商人的潛質。他意識到,這次必須要抓住商機。他從父親那裏借來10萬元,在廣東順德注冊了“順豐速運”,公司成立之初,算上王衛隻有6個人。從此王衛和員工們開始了以背包和拉杆箱運貨的奔波生活,那時為了搶占市場,別的公司70元錢送一件貨,順豐卻隻收40元。這種“割價搶灘”的策略讓這個隻有6個人的小公司迅速吸引了大批客戶,甚至讓原本冷清的街道也變得熱鬧起來。
後來順豐員工漸漸發展到十幾個人,王衛和這些“戰友們”同吃同住,他把心血都用在了順豐業務量的擴大上。一位順豐早期員工說:“那時候順豐隻有十幾個人,大家圍在王衛身邊,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務就是跑市場。我們這些業務員都像瘋了一樣,每天早出晚歸,騎著摩托車在大街小巷穿梭。”王衛的一個鄰居也對王衛印象深刻,說王衛淩晨就開始工作,晚上才走。鄰居說:“那時候這條街沒什麼人,他來了之後,一直有貨車拉貨,慢慢地這裏開始有別的公司,還有其他店。他帶旺了整條街。”
到1996年年初,順豐已經基本壟斷了深港貨運,兩地陸路上70%的貨都是順豐運送的。就是憑著這樣的搏殺精神和“薄利多銷”的策略,王衛帶領的順豐如同久旱的土地瘋狂地吸收著雨露,從香港到華南、華東、華北地區,再到幾乎整個中國,順豐成為了中國快遞行業首屈一指的企業,而順豐的掌舵人王衛也憑著一路的搏殺成為了中國名副其實的快遞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