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三老頭計議捉強盜 一鐵漢乞食受揶揄(1 / 3)

話說何載福這個捕頭,雖是終身吃衙門飯的人,卻很有些俠氣,生性愛結交朋友。

掙下來的錢財,都用在朋友交際上,所以到老沒有多少積蓄。他雖沒有積蓄,隻因少時結交的朋友多,大家都肯幫助他。他自己沒多大的武藝,而江湖上有能耐的人,多和他有交情,多願供他的差遣。他當捕頭的時候,遇有難辦的竊案盜案,隻須邀集幾個熟悉江湖情形的人幫同辦理,沒有辦不活的。他的聲名,因此一日高似一日。近二十年來,他雖休職在家,不問外事,然陳廣泰、張燕賓在廣州,接二連三做出好幾樁驚人的竊案,消息傳遍了廣州城,何載福是個老當捕頭的人,這種消息到了耳裏,如何能忍得住,坐視不理呢?他外甥趙得祿,也不斷的到他跟前,報告各商戶失竊的情形。何載福很費了一番調查工夫,知道做案的不止陳廣泰一人,必有由外省新來的大盜。料知這案不容易破獲,恐怕一般捕役被逼不過,來找自己幫忙,預先囑咐了家下人,如縣衙裏有人來,隻說病在沉重,正準備後事。

鄒士敬是個老文牘,深知何載福的性格,並和趙得祿的關係。何載福這日見是縣官飭人來傳,並非捕役來求助,已料知推病不能了事。次日早,更聽得趙得祿來說,昨夜又出了大竊案,並殺傷了事主,就決計去鄉下躲避,免得因這案壞了自己一生的名譽。

趙得祿回衙,將何載福要去鄉下躲避的話,漏給鄒士敬聽了,所以鄒士敬催杜若銓快去,並不是鄒士敬有預知的能為。

再說何載福見縣官親來懇請,不能置身事外,送杜若銓走後,即回到家中,開發了轎夫,派人去請他多年的好友劉清泉、盧用廣二人,前來計議。

劉、盧二人都是廣東有名的把式,年紀雖都有了七十多歲,本領尚是三、五十人近他們不得。每人教了百幾十名徒弟,在廣州的潛勢力確是不小。何載福當捕頭的時候,得劉、盧二人幫助的次數極多,因二人合共有三百來名徒弟,遍布廣東各中、下社會,消息極靈通,辦事極順遂。每逢重要案件得了花紅,何載福自己一錢不要,全數分給劉、盧二人的出力徒弟,因此兩部份的徒弟,也都樂為之用。

這回何載福派人把劉、盧二人請了來,對二人說了杜縣官親來懇請緝盜的話,求二人出來幫助。劉清泉問道:“老哥已答應下來嗎?”

何載福道:“自然是已經答應了,才奉請兩位出來幫助。”

劉清泉道:“老哥歇手在家多年了,衙裏一般哥兒們。沒一個是老哥手下的人,要辦這樣的大案子,呼應不靈,是難辦的。五千兩的花紅,誰不想得?老哥有什麼方法,能使那一般哥兒們聽老哥的調度?沒有掣肘,這案才可辦得。”

何載福道:“我也慮到這一層了。等歇我到衙裏去,得和杜大老爺說明,答應事事不掣我肘,我才肯承辦這案。不然,我已歇手多年了,又有這麼一大把子年紀,冤裏冤枉的送了這條老命,真犯不著。”

盧用廣點頭道:“老哥份上的事,我二人沒有推諉的道理。依我的愚見,與其用那一般不中用的哥兒們,處處不能得力,不如索性老哥在杜大老爺麵前,一力承當下來。

老哥今年八十三歲了,象這麼的大案子,莫說老哥已經歇手多年,便是不曾歇手,此生也不見得還有第二次。我二人幫助了老哥三十多年,俗語說得好,‘臨了結大瓜’,我們三個老頭子,就臨了結起這大瓜看看,要他們那般飯桶幹什麼呢?”

劉清泉立起身,對盧用廣舉著大拇指笑道:“倒是你有氣魄,一定是這麼辦。”

何載福高興道:“這倒也使得。我拚著這條老命不要,有兩位老弟肯這麼出力幫助,愁辦不了嗎?兩位請在這裏坐坐,我就上衙裏走一遭。”

劉清泉搖頭道:“我二人坐在這裏沒有用處,我們各去幹各人的事,今夜在我家相會。”

何載福、盧用廣同聲應好。於是三個老頭兒一同出來,劉、盧二人各自回家布置。

何載福走到縣衙,杜若銓正在等得心焦,又待派人來何家催請,見報何載福到了,一迭連聲的叫請進來。門房直引何載福到簽押房,杜若銓已立著等候。何載福年紀雖老,腳步比少年還要矯健,當下搶行幾步,將要屈膝下去,杜若銓慌忙扶住,攜了何載福的手笑道:“老英雄並非我的屬吏,這回肯出來,我已是承情的了不得。”

說時,隨手納何載福坐下。何載福當捕頭出身的人,見了本籍知縣,哪裏敢坐呢?杜若銓推了再四,才坐了半邊屁股。

杜若銓開口問道:“小醜如此跳梁,弄得廣州市內的人,寢不安席。老英雄有什麼好方法,替廣州城除了這個大害?”

何載福抬了一抬身子說道:“回稟大老爺,小的看這偷兒的舉動,好象是有意在廣州市逞能,所以第一次便偷杉木欄李大人府裏的珠寶。大老爺前夜在街上瞧見的,是兩條黑影,小的也猜,不隻陳廣泰一個。小的並無旁的好方法,依小的推測,這兩賊正在得手,必不肯就往別處去。小的已布置了人,就在今夜專等兩賊到來,叨庇大老爺的福德,兩賊之中隻要能破獲一個,便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