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身邊每一個可能的機遇(3 / 3)

1992年,尹明善不顧家人反對,以55歲“高齡”開始創業。尹明善一上來便將創業核心指向了摩托車發動機。在此之前,尹明善對摩托車還一無所知。當時重慶摩托車有“嘉陵”和“建設”兩大品牌。尹明善決心“背靠大樹”。經一番琢磨,尹明善指示手下將建設集團維修部的發動機配件買過來,自己裝配成發動機再賣出去,成本僅1400元,而賣價高達1998元。因為零部件係出名門,產品質量有保證,給尹明善免去了許多麻煩。尹明善雖是此道生手,卻借助建設集團的名牌零配件,迅速將銷路打開。為防建設集團察覺,足智多謀的尹明善還指示手下化整為零,今天買1~10號的零件,明天買11~20號的零件,同時指示手下仔細研究哪些配件是通用、容易買到的,哪些零件是非建設集團不可的,然後積極聯係配套廠,設計替代品。4個月後,等建設集團一夜醒悟,下令一個零件也不許賣給尹明善時,尹明善的替代品已經開發出來。尹明善從摩托車行業掘的第一桶金便達百萬元以上。

還有一種形式的借東風,即為大企業搞配套生產,或者像思科那樣,為互聯網站提供設備。為某種形式的社會或技術熱潮提供外圍服務,借此發財,俗稱賣水。給大企業搞配套生產這種形式在珠江三角洲以及長江三角洲等外資企業集中的地方非常常見。此形式風險小而見效快,收入穩定,對實力不濟,正處起步階段的創業者來說,具有非常的價值。

☆失敗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機會

林遠是溫州人,從小就受到濃濃商業氛圍的熏陶。1997年,在北京航天大學自動控製係上學的他即將畢業,同學們都在為找一份好工作絞盡腦汁,他卻在忙著做自己的生意。其實,他的整個大學生涯就和創業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大學裏做的生意,在林遠眼裏不過是“小試牛刀”,是真正創業前的“熱身賽”。不斷地尋找機會,發現機會,抓住機會將自己喜歡的事業做大,是林遠對“創業”一詞最基本的理解。

林遠弟兄姐妹一共7個,他的父親和3個姐姐都做服裝生意。剛上大學,林遠就幫父親在北京的服裝廠進貨。大三時,他到泰州采購了一套服裝砂洗設備,將家裏的生意由加工普通服裝改成了加工牛仔服裝。四年級時,林遠在中關村注冊了齊隆科技貿易公司,專門銷售電腦零配件及外圍設備,使自己有了一些積蓄。

林遠說,他連最初的創業資金都是自己賺的。上大學期間,家裏一共給過他2萬元,此後再也沒有給過錢。1994年,他開始炒股,買的是四川長虹,12.5元買進,64元賣出,大賺了一筆。

1997年大學畢業,林遠在北京市郊樹村正白旗租了一個院子,改造成50多套房間,開起了大學生公寓。生意做得還算可以,一年淨賺20多萬元,一共幹了三年。

林遠說,他的創業理念是:發現一個機會,就動手去做。而發現機會的過程,就是《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小老鼠“匆匆”不停地奔忙、四處搜尋奶酪的過程。而他真正找到奶酪,則是從辦學開始的。

其實,林遠的辦學源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他的大學生公寓旁有一個院子,一共有500多平方米,一年的租金隻有5萬元。林遠把它租了下來。他最初也沒想好用這個院子做什麼。他想,就算租給中關村那些小公司做倉庫,也隻賺不賠。但兩三個月過去了,這個院子還沒租出去,林遠有些急了。恰好他那時的女友在一個私立學校當老師,女友對林遠說,村裏的外來人口很多,如果用這個大院子辦個幼兒園,生意肯定錯不了。這一點撥,讓林遠眼前一亮。於是,林遠印製了一些宣傳單,在村子裏四處張貼。1999年3月1日,他的慧福幼兒園正式掛牌。

林遠的學校辦得很成功。首先,他的定位非常清晰,瞅準了中低收入外來工家庭子女這個細分群體,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聘用退休教師,在教學質量方麵取得了人們的信任。第三,領先一步的課程設置及聘用外教等做法,又在無形中提升了慧福學校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林遠當初並沒有想到這個幼兒園能發展到後來的規模,用他的話說,剛開始就是“小打小鬧”,目的隻是把這個院子利用起來,所以收費很便宜,一個孩子每月200多元。

3月11日,慧福幼兒園迎來了第一個孩子。之後,短短幾天,呼啦啦來了一大群。到1999年7月,慧福已經有60多個孩子了。

轉眼間,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要升小學。因為慧福幼兒園教學質量不錯,很多老鄉建議他接著辦個小學。林遠也發現,辦教育未嚐不是一件能賺錢的好事。於是,他決定擴大學校規模。在樹村,本地人隻有200多人,外來人口竟有1000多人,子女上學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林遠的學校正好解了家長的燃眉之急,所以,生源是不愁的。而且,最初的投資也不需要很多。

要擴大學校規模,原來的院子肯定不夠用。林遠又租下樹村鑲黃旗原來的一個韓國珍珠加工廠,一共有6畝,將其改造成了幼兒園、小學一體的校舍,總投資100多萬元。1999年9月1日,慧福小學正式開學了。新裝修的學校很幹淨,設施齊備,由北京市的退休老教師任教,教學質量很有保障,所以剛開學就招了40多個孩子。

林遠將生源定位於北京外來人口中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北京幾年,他對外地人在北京的弱勢地位深有體會,外地的孩子上學是個難題——公費的學校進不去;私立學校基本上都是貴族學校,僅讚助費一項,每年就要好幾萬元,再加上學費、住宿費、夥食費等,費用就更多了。林遠想將學校的生源定位於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這個學校肯定受歡迎。

搬到新址的慧福學校收費標準略有提高:住宿生(包括小學和幼兒園)一個月收費600元,走讀生一個月收費200多元。而慧福學校吸引家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這裏的課程設置。除了教授國家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外,還開展鋼琴等特色教學。慧福學校的英語課程是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講授的,而1999年,北京市小學英語教育是從四年級才開始的。慧福的課外活動也很豐富,孩子們經常有機會到北京的各個名勝點參觀。聰明的林遠還找到幾個自願擔任英語外教的外國人,無形中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

“失敗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機會”。麵對挫折不氣餒,麵對困難不彎腰,時刻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念,機會就在身邊,成功就在眼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