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午的一場激戰,大順軍雖然在初戰中略占上風,但是李自成的心頭上反而感到沉重。他認為吳三桂的關寧兵確實是一支精兵。自從崇禎十四年破了洛陽以來,與他交過戰的所有明朝軍隊,包括左良玉的人馬在內,還沒一支軍隊能夠同吳三桂的關寧兵相比。吳三桂隻有三萬精兵,雖然兵力略少於大順軍,但是吳三桂集中兵力死守一城,就顯出兵力雄厚的優勢。李自成的禦營設在靠近石河西岸的高崗下邊,他帶著軍師宋獻策立馬高崗觀戰,隻能遙望正東方向的山海關,卻無法接近。不但不可能接近山海關,也不能接近山海城的西門,甚至接近山海城西邊的西羅城也不可能。西羅城外並沒有山河之險,石河如今適逢春旱,僅僅有涓涓細流,然而如今的中國已經進入十七世紀中葉,火器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威力。大順軍要通過空曠的石河灘到達西羅城下,且不說西羅城有強大兵力在等待迎擊,先說城上的炮火就會使大順軍遭受重大傷亡,造成關寧兵出城反攻的極好機會。李自成今日不但認識了關寧兵的戰鬥力不可輕視,也認識了山海關不但對外是一座天下雄關,從裏邊也不易攻占,甚至連接近也很困難。
當上午的激戰結束以後,李過和劉宗敏分別來到李自成的麵前,向他稟報了各自陣地上的戰鬥詳情。李過指揮的陣地就在他站立的土崗下邊的石河邊上,他看得一清二楚。在戰況緊急時他曾經忍不住想親率禦林軍衝下崗去,投入戰陣,被宋獻策用眼神和搖手阻止。至於劉宗敏指揮的紅瓦店戰場,因為看不十分清楚,誤以為大順軍在紅瓦店的陣地失利,曾打算命令在紅瓦店西崗上的大軍派出一萬人馬前往馳救,殺敗敵軍。但宋獻策搖搖頭,阻止增援,輕聲說:“不用派兵增援,馬上即見分曉。”果然,關寧兵中了劉宗敏的計,沒過多久,埋伏在村中的大順軍各路殺出,已經分散的關寧兵措手不及,大量死傷,隻有一半人馬潰逃出來。
今日是東征的大順軍與關寧兵初次交鋒,紅瓦店的勝利不是一個小勝利,所以劉宗敏向李自成稟報交戰情況時很自然地帶著激動情緒。李過在旁邊也聽得有味,頻頻點頭,向軍師問道:
“軍師,你怎麼知道劉爺是在用計,阻止皇上派兵增援?”
宋獻策笑著說:“我深知劉爺善於用計,遙遙看見紅瓦店戰場上的大順軍向村中逃跑時沒有崩潰之象,而是分股行動,慌亂中仍有秩序,故知關寧兵必墮入劉爺計中。”
劉宗敏哈哈大笑。一向比較嚴肅的李過也忍不住笑了起來。
站在附近的李雙喜和幾員護衛親將互相遞著眼色,精神為之振奮。自從離開北京以來,他們沒有看見皇上有過一次笑容。尤其雙喜是李自成的養子,對大順皇上的心情最為留意。此時他偷看父皇的臉上表情,竟然看見父皇遠不像李過和劉宗敏那樣高興,而是稍露微笑,跟著就顯得心情沉重,對宋獻策、李過和劉宗敏三人說道:
“你們都跟我去大帳中吃午飯去吧,一邊吃飯一邊商議大事。”
眾人隨著禦駕在大群親兵的扈從中走進村中。這是一個有十幾戶人家的貧窮村莊,隻有一家瓦房,但上房的正間擺著一口白木棺材。李自成自從破了洛陽,號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起就脫離了流寇時代,如今是大順皇帝,所以這貧窮的小村莊竟沒有他可以臨時居住之處。手下的官員們因為他是皇上,更不敢隨便為他安排住處。到了此地以後,盡管大家都明白明日天明後就有大戰,還是為他在打麥場中搭起一座大帳,通稱“禦帳”,又從百姓家中找來一張四方桌,一把大椅子放在方桌後邊,鋪上黃墊,權作禦座,又找來幾把舊椅子,放在禦帳一角,備召見親信大臣時賜座之用。禦帳的一角也放了一張小桌,備隨營書記臨時寫字之用。
李自成進了禦帳,先在方桌北邊的椅子上麵南坐下。其他人不敢一起進帳,立在帳外稍候。李雙喜因知道父皇要留下劉宗敏等在禦帳中用膳和密議大事,所以緊跟著同一位年輕的扈駕親將進來,趕快將椅子擺好,恭敬地小聲問道:
“叫他們都進來吧?”
李自成十分疲倦,加上情緒低沉,隻輕輕點頭,沒有做聲。
李雙喜和扈駕親將迅速退出。雙喜在帳外對劉宗敏等低聲說道:
“有旨,叫你們各位進帳共用午膳!”
劉宗敏走在前邊,抱拳躬身行禮,隨即在方桌左邊的第一把椅子上坐下。當時遵照唐宋以來的禮俗,以左為上,而劉宗敏在大順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所以在方桌的左邊就座。軍師宋獻策行禮後在方桌的右邊就座。李過是李自成的親侄兒,叔侄同歲,自幼一起玩耍,學習武藝,互相廝打,常在地上翻滾,如同兄弟。自李自成號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之後,李過再不敢不尊敬叔父了。為著擁戴叔父的帝王大業,他牢記自己應該時時對叔父執臣下之禮,為其他眾多武將樹立榜樣。今日雖在戰場,但因是皇上賜膳,所以他不像劉宗敏那樣行一個躬身作揖的簡單禮節,而是跪下去叩了一個頭,然後在下席(皇上的對麵)就座。
四樣極其簡單的菜端上來了,接著端上來的是粗麵鍋盔和雜麵條。李自成已經餓了,開始大口吃起來。行軍禦膳房的領班廚師看見皇上吃這樣的粗惡飲食,心中有點難過,跪下說道:
“啟奏皇上,方圓十裏以內的老百姓都逃光了,葷素菜全找不到,除非明天能夠攻開山海城,否則兩天後連這樣的夥食也沒有了。”
李自成和劉宗敏等人此刻對攻破山海城不但毫無信心,而且都想到這戰爭凶多吉少。自從崇禎十三年李自成的人馬進入河南,大約五年以來,他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沉重心情。他很後悔自己料敵失誤,不聽宋獻策和李岩的苦心諫阻,率人馬離開燕京東征,陷於進退兩難之境。他一邊低頭吃飯,一邊在心中問道:
“怎麼辦?怎麼辦?”
隨營禦膳房的廚師領班來將碗筷和盤子拿走,另一個禦廚官員將方桌擦幹淨。他們退出之後,李自成與劉宗敏等正要開始議事,雙喜進來了,跪在地上說:
“啟奏父皇,劉體純有要事前來稟奏。”
“叫他進來!”
李自成向足智多謀的宋軍師望了一眼,在刹那間,他在心中問道:難道劉體純有什麼好的消息?
李雙喜迅速退出,在帳外作個手勢,緊接著劉體純快步躬身進帳。李過將自己的椅子向旁邊一拉,使劉體純能夠正對著皇上跪下。劉體純按照規矩,跪下去叩了三個頭,但沒有馬上說話。按說,劉體純從少年起就跟李自成起義,出生入死,被李自成視為親信愛將,不應在反映意見時有所顧慮,但如今由於是君臣關係,使劉體純不得不有點膽怯。李自成見他叩頭後卻不說話,感到奇怪,沒有叫他平身,心中很急,趕快問道:
“你是不是要稟報滿洲兵已經到了山海關外的事?”
劉體純本來不是為稟報這一件盡人皆知的消息,但因心中一慌,說道:
“是的皇上,滿洲的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滿、蒙、漢八旗軍隊已經來到山海關城外了……”
“孤已經知道了,何用稟報!”
劉體純一驚,立刻轉入正題:“聽說吳三桂原來並無意投降滿洲,在山海城中按兵不動,腳踩兩家船。是投降大順還是與大順為敵,許多天不能決定……”
“可是孤差人勸他投降,又差人攜帶金銀綢緞前去犒軍,他竟然受了犒軍金銀,公然拒降,反而向滿洲借兵,甘為漢奸敗類!”
“實際情況,臣已探明,不敢直言啟奏。”
李自成心中一驚:“什麼實際情況?你探聽到的事隻管說出不妨。快說吧,二虎!”
“據說,吳三桂因知崇禎已經自縊身死,明朝已經滅亡,加之他的父母和全家人都在北京,所以他一沒有在軍中為崇禎發喪,也沒有命將士臂纏白布,為崇禎帶孝,二沒有宣誓……宣誓……討……討……”
李自成忍不住說道:“‘宣誓討賊’!你是重複敵人的話,何必怕說出口?往下還有什麼?”
“還有,三沒有派一個人去同明朝在江淮各處的文臣武將聯絡,共商報仇複國大計。他在觀望,也在等待。到我朝差遣唐通與張若麒前來山海犒軍勸降時候,事情已經遲了,吳三桂已經決定與我為敵。”
“為什麼吳三桂下決心與我為敵?”
“啟奏皇上,吳三桂雖係武人,但是他久為邊將,處在局勢多變的爭戰之地,十分機警。他一麵不斷派細作偵探北京情況,一麵也偵探沈陽滿洲動靜,對滿洲朝野事十分清楚。”
李自成問道:“聽說他起初也有意向我朝奉表投降,後來變卦了,到底是什麼道理?”
劉體純停了片刻,偷偷地望了劉宗敏一眼,下決心回奏說:“皇上!臣哥哥劉體仁追隨皇上起義,死在戰場。那時臣隻有十二三歲,蒙陛下留在身邊,以小弟弟相待。據臣判斷,明日上午必有惡戰,決定勝負。臣幸蒙皇上培養,得為皇上的親信將領,明日定當勇猛向前拚死殺敵,以報皇恩。說不定明日臣出戰後,將會陳屍石河灘上,馬踏為泥,所以此刻縱然獲罪,也將埋在心中的一些話全倒出來!”
李自成也動了感情,片刻間不顧自己的皇帝身份,輕聲說:“二虎兄弟,你說吧,說吧!”
劉體純說:“吳三桂雖說是鎮守寧遠的武將,但是他父子兩代位居總兵,他舅父祖大壽也是總兵,所以對明朝的朝政腐敗、種種亡國弊政,早已清楚。他風聞皇上近些年統率仁義之師,縱橫數省,所向無敵,深受百姓擁戴,望風迎降。崇禎看清楚北京局勢萬分危急,下密詔命他火速放棄寧遠,護送寧遠百姓進關,星夜到北京守城。他攜帶十來萬寧遠士民和將士家屬,謊稱五十萬人,走得很慢。當時沒有滿兵追趕。他如有忠心救主,應分出一部人馬護送百姓,親自率領兩萬精兵,日夜趕路,早到北京,部署守城。如若那樣,北京人心安定,朝廷安穩,唐通不會出居庸關三十裏迎降。如若那樣,明朝雖不能不亡國,至少可以不會迅速滅亡。因為他不是明朝的忠臣,所以誤了崇禎皇帝,斷送了明朝江山。”
“孤進了燕京之後,他為什麼不趕快投降?”
“他在看北京情況,每日派細作刺探消息。”
“後來他為什麼決計要與我大順為敵?”
劉體純又忍耐片刻,用十分沉痛的語調說道:“皇上!明日血戰,臣說不定會戰死沙場,以後永無向皇上陳奏實情之日。倘若所奏不實,觸犯聖怒,請治臣妄論朝政之罪。這不是平常時候,臣秉忠直言,死而無憾!”
李自成從來沒有看見過劉體純在他麵前說話有這樣的神情和口氣,他既為二虎的忠誠所感動,也增加了他對明日大決戰不利的預感。一反他平日冷靜沉著的習慣,雙目含著怒意,望著劉體純說道:
“二虎,不管你心中有什麼話,該倒出來的你趕快倒出來,不要顧忌!坐在這裏的沒有一個外人,不能夠走漏消息。你知道什麼情況,快快說出!”
劉體純望了劉宗敏一眼,看見劉宗敏的神色嚴厲,分明是不高興他在皇上麵前說得太多;然而他又看見軍師神情淡然,分明是鼓勵他向皇上大膽進言。他抬起頭向李自成慷慨說道:
“啟奏皇上,吳三桂在起初確實有降順之意。原因是崇禎已死,明朝已亡,他已經是無主的亡國武臣,以數萬孤軍守著山海孤城,糧餉沒有來源,也沒有一處援兵,還有十幾萬從寧遠攜來的眷屬和百姓,分散安插在山海衛附近地方,如何生存?這時他為自己和為進關來的軍民生死打算,隻有向大順投降才是生路。可是幾天之後,他突然變了,拿定主意,堅不投降……”
“他為什麼忽然間改變主意?”
“他天天得到細作稟報,不但對北京的情況盡知,也知道各地方的許多情況。那時吳三桂天天同他手下的文武官員商議,罵道,罵道,罵道……總之,他下決心不降了!”
“為什麼有此變化?”
“他知道我朝進入北京以後,抓了幾百明朝的六品以上文臣,酷刑拷打,向他們逼要銀子,拿不出銀子的拷打至死。這件事使吳三桂十分不滿,認為自古得天下的創業之主都是用心招降前朝舊臣、籠絡人心。怎麼能這樣呢?吳三桂罵我們是,是,是……”
劉宗敏插言說:“眼下不是談閑話的時候,與明日作戰不相幹的話,不必說吧。”
李自成說道:“我奇怪吳三桂的父母和全家都在我的手中,他到底為什麼忽然變卦,決心與我為敵。獻策,你是軍師,二虎平日可向你稟報過麼?”
宋獻策欠身回答:“回陛下,自從在襄京建製,劉體純專掌指揮細作,刺探敵情,向臣稟報,建功不小。但是凡關於我朝得失大事,政事內情,外邊怎麼議論,他從來不露口風。如今他要向陛下陳奏的,事關吳逆由打算投降到決計背叛,甘為漢奸的曲折實情,不妨讓他奏明,以便我們製定應變之策。”
李自成向劉體純輕輕點一下頭,意思是讓他快說。劉體純接著剛才未完的話頭啟奏:
“吳三桂正在舉棋不定,忽又得到細作稟報,說我們的總哨劉爺住在田皇親公館,聽說田皇親病死後留下兩位美妾,都是江南名妓。一個叫顧壽,在北京城破前跟著田府中一個唱小生的戲子逃走了。劉爺一怒之下,殺了幾個有牽連的戲子。細作又報稱劉爺聽說還有一個叫陳圓圓的,也是田皇親帶回的江南名妓,比顧壽更美,田皇親死後被吳三桂買去,就派人將吳襄抓來,逼他獻出陳圓圓。吳襄回答說陳圓圓已經到了寧遠。劉爺不信,拷打吳襄。實際上……”
李自成說道:“實際上我立刻下旨,叫劉爺將吳襄送回家去,對吳公館妥加保護。”
“臣知道皇上為著招降吳三桂,對吳公館妥加保護。臣剛才所言,是指吳三桂的細作回去向吳三桂稟報他父親吳襄受到拷掠,激起他拍案大怒,決意反抗大順,趕快向滿洲借兵。”
“吳三桂決計不降,還有別的原因麼?”
“還有,還有,至少還有三個原因。”
“哪三個原因?”
“據細作稟報,在山海城中,吳三桂同文武官員們紛紛議論,指出我大順占領北京後很快就露出了要命弱點。比如說,我朝讓數萬將士駐紮城內,住在民宅,軍民混雜,發生搶劫百姓、奸淫婦女之事,引起許多婦女自盡,這件事最失人心。第二件事,北京雖是繁華京城,俗話說在皇帝輦轂之下,居住著許多勳舊世家,達官貴人,可是最多的還是平民百姓,他們既不能靠俸祿,也不能靠莊稼,好像是在青石板兒上過生活。他們平日生活就十分艱難,何況亂世!千家萬戶的平民百姓平日常聽說李闖王率領的是仁義之師,所到之處開倉放賑,救民水火,可是進北京後不但無開倉放賑之事,反而騷擾百姓,使百姓大失所望,日子反不如從前,由人心厭明變成思念舊主。北京城內和四郊地方常貼出反抗大順的無頭招貼,防不勝防,禁止不住。這種情況,吳三桂的細作豈能不報到山海?能夠瞞得住吳三桂麼?還有,陛下,我大順兵進了北京,軍紀迅速瓦解,士氣低落,這種情況,陛下清楚,總哨劉爺清楚,軍師清楚。我們自己人清楚不打緊,被吳三桂探聽清楚,他怎肯降順我朝?何況他對滿洲的動靜,十分清楚!”
聽了劉體純的大膽啟奏,李自成、劉宗敏、宋獻策和李過都十分震動。李自成既後悔他不該離燕京懸軍東征,又生氣劉體純竟對他隱瞞敵情,使他今日陷於進退兩難之境。劉宗敏因為離開長安後身任提營首總將軍,到北京後位居文武百官之首,所以劉體純這一陣跪在皇上麵前的披瀝陳詞,所奏的每一件重大失誤都與他有關,心頭十分沉重,臉色鐵青,低頭不語。宋獻策因為身任軍師,劉體純在軍師府的領導下分掌情報工作,對劉體純所說的各種情況,也大體清楚,所以他曾經竭力諫阻皇上禦駕東征,甚至不避自身禍福,向皇上說出這樣的話:“陛下東征對陛下不利,吳三桂西犯對吳三桂不利。”他當時猜到清兵必會南犯,但是一沒有料到清兵南犯這樣快,二沒有料到清兵在行軍的半路上招降了吳三桂,轉道直向南來,沒有枉道密雲一帶,於今日來到了山海關前。宋獻策原來盡力諫阻皇上懸軍東征,沒有成功,他就作退一步打算,決定到石河西岸停下來,誘敵出戰,傾全力打個勝仗,使敵人喪失銳氣,然後退兵,在北京的近郊迎擊清兵。然而目前看來,這一打算也將要落空。多爾袞今夜必然進關,明日與吳三桂合兵對我,結果如何,已經可以判定。他現在所考慮的不是明日如何對敵作戰,而是如何勸皇上趕快退兵。但是就在這同一時刻,他想到退兵實不容易,有可能全軍覆沒。此地距北京七百餘裏,中途無一處險要地方可以暫時固守,阻擋追兵。以大順軍的目前實情而言,在退兵路上可能會潰不成軍,一敗塗地。想到這裏,宋獻策不由地想到“白虹貫日”的天象,心頭一涼,向皇上的顯得憔悴的臉孔上望了一眼,忽然發現就這幾天,皇上的鬢邊出現了不少白發。他還看見,皇上因為連日操勞過度,睡眠很少,眼窩深陷,印堂發暗,大眼角網滿血絲,更加吃驚。在驚懼中,不禁又想到“白虹貫日”的凶惡天象。
宋獻策很讚成劉體純向皇上披瀝陳奏,說出了他平日不便上奏的實情。在劉體純的話停頓時候,他想著滿洲兵已經來到,明日的大戰決難取勝,在心中說道:
“我身為軍師,不能諫阻皇上懸軍東征,致陷於今日危險處境,奈何!奈何!”
他已斷定,明日會有從海麵刮來的一陣狂風,滿洲精銳騎兵會趁著狂風猛衝我陣;他還根據“白虹貫日”的天象,斷定了滿洲兵和關寧兵明日必將拚全力攻擊大順軍的禦營,一則為殺死或活捉大順皇帝,二則為奪去吳襄,三則為奪去崇禎的太子和永、定二王,絕了明朝遺臣和百姓的複國之望。當然,宋獻策十分明白,目前在多爾袞的心中,在明日的決戰中,他主要的目的是要殺死或活捉李自成,其他都不重要。想到這裏,他的脊背上驀然出了冷汗。
他雖然出身於星象卜筮之流,二十載浪跡江湖,但是他畢竟是一位奇才,足智多謀。這時他忽然想到常說的一句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同時決計向皇上建議,今晚迅速退兵,避免明日決戰。如何能使皇上聽從他的建議呢?他感到沒有把握,抬起頭來,以憂慮的眼神望著李自成的臉孔,等待建議的機會。
此刻李自成的心頭很是沉重,失悔不該不聽宋獻策和李岩的諫阻,對吳三桂的情況估計不足,陷於今日進退兩難之境。他向宋獻策、劉宗敏、李過,也向劉體純掃了一眼,歎口氣說:
“孤原來以為,吳三桂隻有一座孤城,看見我親率大軍來征,必然恐懼,願意降順,所以我將他的老子和崇禎的三個兒子都帶在軍中,以備對吳三桂招降之用。沒有料到,吳三桂竟然會如此倔強!二虎,你說,吳三桂為什麼如此倔強,有恃無恐?你要將實情啟奏!”
劉體純說道:“臣派遣細作,混入山海,有的混入吳三桂軍中,探聽許多實情,有些情況不敢上奏,請恕臣死罪!”
“胡說!你是孤的親信將領,所以才委任你掌管偵探敵情重任,為什麼你知道的事情對孤隱瞞?我不是白依靠了你?!”
劉體純對皇上的震怒,渾身一顫,但想到大軍已處在十分危險境地,幹脆抬起頭來,心情沉痛地說:
“自從破了北京,皇上住在深宮之中,臣去武英殿叩謁皇上很難。皇上與朝中大臣,以為天下已經到手,江南不須用兵,可以傳檄而定。朝廷上一方麵忙於演習登極典禮,一方麵忙於拷掠追贓和賞賜宮女。臣縱然知道許多敵方情況,也不敢完全啟奏陛下,怕的是引起陛下的心中不快。臣今日因為想到明日上午大戰,情勢緊急,關係重大,所以趁陛下在禦帳午膳時候,甘冒重罪,晉謁陳奏。總起來看,吳三桂之所以敢與我朝為敵,一是他對我大順軍占領北京後的種種腐敗情況,十分清楚,認為我雖然奪取了明朝天下,也不是長久局麵,所以他心中對我輕視。二是他對滿洲情況,一舉一動,十分清楚,多爾袞何時率兵南犯,要從何處進兵,他都探聽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敢於同我為敵。多爾袞出兵時候並不知吳三桂可以迅速招降,所以原打算采取往年慣例,從密雲一帶進入長城,直趨北京,不意吳三桂向他借兵,派去的使者同他在翁後相遇。多爾袞立刻決定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允許事平之後,讓他的本部將士仍回寧遠屯駐,用這句話收買吳三桂部下將士的心……”
李自成問道:“這是一句空話,怎麼能收買住吳三桂部下將士的心?”
“皇上,同樣一句話,目前出自多爾袞之口,就能收買住寧遠將士之心。目前,遼東全境都歸了滿洲,寧遠和附近的大小城堡,全為滿洲所有。多爾袞是攝政王,雖無大清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所以他說的話就貨真價實,日後可以落實。吳三桂的部下文武,大部分都是寧遠一帶人,那裏有他們的祖宗墳墓,有他們的很多土地房屋。那裏是他們的根。吳三桂奉旨勤王,才到玉田,北京失守,崇禎自縊,明朝滅亡。吳三桂的部下文武官員與士兵突然失去所依。十餘萬進關百姓,一旦成了難民。按照一般道理,吳三桂很容易受我招降,何況他的父母和全家人都在北京,成了人質!可是他竟然硬不投降大順,反降了滿洲,成為我朝的勁敵。這是我大順朝一大失策。可是,臣近來常想,吳三桂並不是腦後生有反骨,不是天生的漢奸坯子,為什麼會有今日這種結果?我朝文武群臣,不能不想一想,我們進了北京以後,為什麼失去民心,使吳三桂與關寧將士不肯擁戴,使山海城中的士民們鼓勵吳三桂同大順對抗。皇上,明日上午是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臣說不定會戰死在石河灘上,所以臣此刻冒死說出來進北京後耳聞目睹的一些實情,請皇上三思!”
劉宗敏臉色沉重,說道:“如今說這些話有什麼用?還是商量軍事要緊!”
李自成說道:“不,讓二虎說下去,說下去!東征以來,孤對進占幽州以後的許多事情處理不當,也是深為後悔。二虎,你還有什麼要說的?”
劉體純對大順朝的牛金星和劉宗敏文武兩位大臣很有意見,隻是有些話藏在心中,沒有機會吐出。此刻因大順朝處境凶險,明日他可能戰死在石河灘上,大順朝前途難保,所以經李自成一鼓勵,又看見軍師也在用眼色鼓勵他說下去,他一狠心接著說道:
“陛下!破了幽州以後,我大順軍數萬將士駐在城內,占住民宅,軍民混雜,自然會軍紀敗壞,引起士民不滿,重新思念明朝。大局未定,正需要施行仁政,收攬人心,可是我朝的文臣武將們沒人料到滿洲人會興兵南犯,更沒有人料到吳三桂敢堅不投降,並且差人向滿洲借兵。大小武將們除搶掠錢財之外,又紛紛搶掠美女。有一天臣騎馬從田皇親府的門前經過,恰好遇到兩輛轎車也到田府的大門外停下。許多人駐足觀看,小聲談論。我也勒住馬韁,立馬照壁裏邊觀看。隨即看見從第一輛轎車上下來四個穿戴標致的仆婦丫環,走向第二輛綠呢亮紗轎車。首先,綠呢車簾揭開,從車中下來一大一小兩個花枝招展的漂亮丫頭,隨即扶下來一位濃妝打扮的大家小姐。小姐下車以後,立刻由丫環仆婦們前後左右侍候,進了田皇親府中。過了兩三天,聽說士兵們紛紛議論,說打了十幾年的仗,皇上爭得了天下,將領們封了侯、伯,分了金銀美女,士兵們平時賣命,破了北京後卻依舊兩手空空。不知誰將下邊的紛紛閑話傳進宮中,蒙皇上降下上諭,放出幾千宮女,賞賜中、下級武官。羅虎駐軍通州,被叫來北京,告他說皇上賞賜他一個姓費的美女,並在京城內賞賜他一處住宅,命他馬上成親。羅虎雖然比我小五六歲,稱我二虎叔,可是一向同我的感情很好,無話不談。他和雙喜同歲,都是在孩兒兵營中長大的,可以說情逾骨肉。羅虎的母親年輕守寡,誓不改嫁,茹苦含辛,撫養他們兄弟二人。羅虎是個孝子,他不願娶一位宮中美女,像擺花瓶似的供在家中。他隻想娶一個農家姑娘,照料他吃苦守寡的母親。羅虎有一個遠房表妹,住在鄰村,小時候見過幾次。這姑娘雖然不是美人,可是生得明眸大眼,針線活、地裏活都是一把好手。家裏大人也為他們提過親事,隻等戰爭平息,便讓他們拜堂成親,同母親住在一起。羅虎聽到皇上賜他美女,實不願意。他先找雙喜商量,求雙喜在皇上麵前替他求情,辭了賞賜。雙喜不敢為他說話,要他找我。臣也不敢替他見皇上說話。他去找總哨劉爺求情,被劉爺痛罵一頓……羅虎成親的那天晚上還想著他的受苦大半生的母親和在家鄉等候著他的表妹,心中十分難過。他本不會喝酒,別人不知,隻管勸酒——隻有我跟雙喜沒有勸酒——他被灌得大醉,回到洞房中倒頭便睡,到後半夜被費宮人刺殺了。常言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羅虎啊,多麼難得的一員青年將領!多麼可惜!”
劉體純說到這裏,聲音開始哽咽,站在他背後不遠處的李雙喜開始滾出眼淚,但是竭力忍耐著不敢哽咽。
李自成不由地歎息一聲。
宋獻策認為劉體純的話已經夠了,選美女的事原是皇上帶的頭兒,再多說就不好了。他趁機向李自成說道:
“皇上,可以叫德潔將軍平身了。他還沒有用午飯,叫他快去用飯吧。午後密商明日決戰大計,他雖然不是大將,但是他熟悉敵我情形,可以命他參加。另外,在秘密會商軍事時,臣將向陛下奏明,派劉德潔將軍一件極其重要的差事。羅虎不幸在洞房被刺身亡,如今能夠擔任這一差事的別無他人,臣想來想去,隻有德潔一人了!”
李自成不知軍師將派劉二虎擔任什麼差事,不便馬上詢問,對劉體純輕輕揮手,說道:
“你快去用午飯吧!”
劉體純退出去之後,大帳內好一會兒鴉雀無聲。忽然,劉宗敏歎了一口氣,心情沉重地說道:
“從去年十二月間我大軍渡河北伐,我就任提營首總將軍,代皇上指揮全軍。攻破北京以後,我朝雖然有牛金星任天佑閣大學士,位居開國首相高位,又有獻策和李岩任正副軍師之職,代皇上謀劃軍事,決定用兵方略,可是皇上欽命我位居文武百官之首。我在皇上麵前,說話最為算數,正如人們常說的:一言重於九鼎。可是我是打鐵的出身,沒有多讀書,所以平心而論,我為大順立過戰功,也做過錯事,到今日後悔無及……”
李自成截斷他的話說:“此刻要趕快決定如何用兵,其他事以後再談。”
劉宗敏說:“皇上,我是個直性子人,該說的話不能夠憋在心裏。剛才,劉二虎兄弟因看見局勢十分險惡,在皇上麵前痛痛快快地說出了平時揣在心中不肯說出的話,有些事牽涉到我,隻是他不肯提名道姓地說出責任應該歸在我劉宗敏身上。其實,自從東征以來,我的心中何嚐不很沉重,隻是我沒有說出罷了。比如進了北京之後,將六品以上的明朝官員抓了幾百人,酷刑拷打,追索贓銀,有的受不住拷掠死了。這事雖然是東征之前在西安就商量定的,可是在皇上左右親信大將中,我是主張最力的人。我出身很窮,起小學打鐵,看見明朝從上到下,無官不貪,叫百姓沒法生活。所以在商議我軍破了北京以後,如何籌集軍餉的時候,有人說,崇禎連年打仗,加上天災不斷,國庫如洗,從宮中找不到多的銀子,隻好向皇親國戚和大官僚們想辦法,隻好將六品以上的官僚們抓起來,逼他們拿出銀子。不拿銀子就叫他們受點皮肉之苦,不怕他們不是出血筒子。我因為平日最痛恨貪官汙吏,對這個意見竭力讚成。皇上也因為我平素做事鐵麵無私,更不會貪汙公款,所以就決定命我負責對明朝官員們拷掠追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