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動蕩中的謀勢高手(3 / 3)

晉惠公認為重耳在外麵籠絡諸侯,遲早是晉國的禍害,不如趁早把他們也除掉。邵芮推薦勃提除掉重耳。於是,惠公便把勃提召來,賞以重金,並答應說,殺死重耳後,還可給他個大官做。

重耳得知此事後,隻好離開了弱小的狄國,開始了一段艱辛的流浪生涯。曆經了無數顛沛流離後,他們來到了勢力頗強的楚國。

重耳在楚國居住期間,晉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公元前638年,公子姬圉聽說他的父親病重,生怕別人搶了君位,也沒跟秦穆公打招呼,就偷偷跑回晉國去了。原來,晉惠公在公元前645年與秦穆公的戰爭中大敗,險喪性命,勉強保全性命後不得不把已成為太子的姬圉作為人質抵押在秦國。秦穆公看到作為人質的太子即將回晉做國君,就把女兒懷贏嫁給了他。第二年晉惠公一死,太子圉做了國君,即是短命的晉懷公。懷公一上台,就和秦國斷絕來往,秦穆公罵他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同時派出人手打聽公子重耳的下落,欲扶重耳回晉即位。

4.重耳大器晚成

秦穆公尋找重耳的消息傳到楚國,楚成王對重耳說:“咱們楚晉兩國,遠隔萬水千山。楚國要你回國,困難很大,現在秦國派大將公孫枝來迎你人秦。秦晉相鄰,隻隔一水,是你最好的去處。”重耳對楚成王的這一安排,感激萬分,於是便帶著那一班謀臣,跟著公孫枝到秦國去了。

重耳到了秦國,拜會了秦穆公。穆公見到重耳後非常高興,不僅熱情款待,還提出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這下可把重耳難住了,一來,自己已經老了;二來,公子圉是自己的侄子,伯父怎能娶侄媳婦呢?懷贏也哭著不肯,說:“我是公子圉的妻子,還能改嫁給他的伯父嗎?”

然而,政治婚姻是不會隨弱勢群體的意誌而改變。落難的貴族與遭遺棄的準王後最終還是擰不過秦穆公,結合在一起了。

就在這時,晉懷公害怕重耳複國,便下了一道命令:凡是跟隨重耳的人,限三個月返回晉國,過期不歸,全家問斬。狐毛和狐偃的父親是狐突,狐偃是重耳的舅舅,因違命被晉懷公殺死了。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決定派兵護送重耳回晉國做國君。穆公和百裏奚、公子縶、公孫枝等率領兵車四百多輛,一直送到了黃河邊上,秦穆公分一半人馬送公子過河,留一半人馬在對岸接應。這一年,重耳登上了國君的寶座,成為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這個曾流亡國外19年的大器晚成的晉文公,以62歲之高齡掌握了晉國的最高權力。在位時間僅僅8年就離世,卻創出了一番驕傲的事業。晉文公即位後,首先大力改進生產工具,施惠百姓,獎勵墾殖,發展生產,並下令降低關稅,吸引鄰國商人人晉,互通有無。其次大批昭雪和起用被惠、懷二公沉淪的舊族,同時十分注意任用和提拔出身微賤而才能俊異的人,團結新舊貴族,使晉文公為首的統治集團內部和諧,社會生產得到長足發展,這就為他建立霸業做好了準備。周襄王二十年,晉文公在城濮(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附近)誘敵深入,大敗楚軍,凱旋在踐土(今河南滎陽東)主盟諸侯,繼齊桓公之後而為春秋諸侯霸主。

5.兄弟皆不簡單

穿透曆史的迷霧,重新審視春秋時期的晉惠公、晉文公兄弟兩人,發現他們都是謀勢的高手。基於晉國當時內亂外擾的危急形勢,年長於夷吾的重耳因為對於國內支持自己各大派別的不信任,也包括對裏克的不信任,同時出於對齊、秦兩強行為的不可把握,拒絕了貌似誘人實則危機四伏的王位。對於混亂形勢的認識,同樣流亡在外的夷吾絲毫不比重耳少。夷吾同樣清楚,如果回國,必將艱險重重。但夷吾因為有自己的死黨,有一定本錢挺身而出,於是他完全可以且應該回國穩定局勢。這樣,即滿足自己當國君的野心,又可免國家為諸侯所圖。他們當時的選擇都是對的。

也許有很多人不齒於晉惠公出爾反爾以及恩將仇報的行徑。但政治本來就是複雜的,更不用說2000多年前那種特定的曆史時期了。在國家危難之際,夷吾以自己的智謀奪得君位,事後對內鏟除貌似功臣的奸臣,對外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如此作為對晉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的確起到了正麵積極的作用。他身後背上背信棄義的罵名,隻不過是一些局外人站著說話不腰疼而已。

晉惠公殺裏克一黨,拒絕割讓河西之地予秦,這些行為乃出於鞏固君權、穩定社會,以及保有國家發展權的考慮。作為特定時期的君王,這樣做實在是太必要了。尤其是河西五城,它對晉國來說實在很重要,誰將它拱手讓人,誰就是對國家的犯罪。

晉惠公在亂勢中取得王位,和一幫豺狼打交道,自然要用些非常手段。因為亂中取勝,注定晉惠公在登基後還要花費很多精力來理順各種關係,擺平各種勢力。因此,他在位期間的政治活動,主要是圍繞著國君的寶座。

而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因為有秦穆公的鐵心支持,直接把他扶上王位。晉文公成功登上王位的把握是百分之百,對於局勢的操控也比15年前要有力得多。晉惠公本來就不得人心,其子晉懷公更是連他父親都不如,一個很好的局勢就這樣擺在重耳麵前。

晉惠公、晉文公兄弟泥牆,他們也許都沒有想到:他們倆居然“聯手”打造了晉國的輝煌。惠公作為惡人,把障礙掃平;文公作為仁者,把霸業確立。他們都善於在亂勢中明勢、因勢、造勢、蓄勢、乘勢。總之,他們都無愧於“謀勢高手”四個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