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而知秋(1 / 2)

世上常發生這樣的事,我們也常在一些影視報刊中看到這樣的案例:有的人正在幹著很輝煌的事業,仿佛一切順風順水,如日中天,不料卻一場變故突如其來,事業大廈頃刻轟然坍塌,一切化為烏有。個人也從萬眾矚目淪為不名一文,甚至成為乞丐或階下囚。這在當今的社會中幾乎是司空見慣。

一葉落而知秋,一切事情的或好或壞的結果,都有其預兆隻不過容易被大家忽略了。比如說地震,我們知道在它發生前就會出現地光、地聲等,一些動物也會表現異常,如雞在半夜時分突然嗚叫,狗無緣由地突然狂吠不止……雖說人生無常,但許多結局,我們還是可以從平日的所作所為,或其所交往的人員,或所處的環境中看出一些蛛絲馬跡,解讀出能預示吉凶禍福的一些密碼來。

1.行為分析

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人的行為大多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個人的行為多是他的心理活動的結果。而人的心理藏於內心深處,如果本人不願意流露,外人很難把握。但心理總是要通過一定的跡象外現出來,“寓於內必形諸於外”,而人的外在行為就是心理跡象的表現形式。因此,從現象發現本質,從行為觀察心理,早已成為人們識人知事的一條重要途徑。

宋朝人陳瓘在一次朝會上,偶然發現了蔡京用眼睛直盯著太陽,很久很久眼睛都不眨一下。於是,他逢人便說:“以蔡京這種神態,以後肯定能夠升為顯貴。但他目空一切,居然敢和太陽為敵,恐怕得意之後,要獨斷專橫,肆意妄為,心中沒有君王。”後來,他做了諫官,就不斷地攻擊蔡京。可因為蔡京的麵目還沒有暴露,人們都說陳瓘有些過分。但後來的事實證明,蔡京真的表現出像陳瓘所說的那樣奸詐時,大家才想起陳的話。

三國的時候,東吳武陵郡將樊佃誘使附近的外族作亂,州都督請求發兵萬人征伐他們。孫權召問潘浚,潘浚說:“容易對付,5000人足夠了!”孫權問:“你為什麼這樣輕視他?”潘浚答道:“樊佃善於誇誇其談,實際上並無真才實學。過去他曾經為州裏人整治酒飯,等到下午,酒飯還沒上桌,他競十幾次站起身來觀望,這個小事足可以證明他不過是個飯桶。”孫權大笑起來,隨即派遣潘浚率兵出征。潘浚果然隻用5000人便斬了樊佃。

2.察言觀色

人的喜怒哀樂難免形諸於色,盡管有人城府很深,掩藏不露,但總不能沒有蛛絲馬跡,察言觀色就成為了解人和事物的一個通用方法。齊桓公早朝時和管仲商量要攻打衛國,退朝回宮後,一名從衛國獻來的妃子看見了他,就走過來拜了拜,問齊桓公,衛國有什麼過失。

齊桓公很驚奇,問她為什麼問這件事。那妃子說:“我看見大王進來,腿抬得高高的,步子邁得大大的,臉上有一種驕橫的神氣,這顯然是要攻打某個國家的跡象。並且大王看到我時,臉色全變了,這分明是要攻打衛國。”

第二天,齊桓公早朝時朝管仲一揖,召他進來。管仲說:“大王不想攻打衛國了嗎?”齊桓公驚訝地問:“你怎麼知道的?”管仲笑著說:“大王上朝時作了一揖,並且很謙恭,說話的聲調很緩和,見到我也麵有愧色。我由此判斷您改變了主意。”

難道你自己就沒有通過察言觀色而獲知他人內心的經曆嗎?不妨找出來總結一下。

3.言論判斷

從一定意義上說,語言隻是一種現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則是本質,現象反映本質,本質總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語言作為人們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現,有的是直接明顯的,有的是間接隱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對於那些直接表達內心動向的語言來說,每個人都能理解,而那些含蓄隱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心理動向的語言,就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高人與凡人的差別,也就在這裏。這才是創造性思維的用武之地。若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反過來想想,倒過去看看,最後通過他人的言談話語,發現他人內心的深層動機,那就說明你比別人強得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