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2 / 3)

於是依附、阿諛逢迎王莽的大臣,受到提拔;忤逆、反對、怨恨王莽的大臣遭到迫害,甚至被殺。王舜、王邑成了王莽的心腹;甄豐、甄邯在朝中掌握糾察、彈劾;平晏負責內朝的中樞要務;劉歆掌管著典章製度;孫建是王莽的爪牙。甄豐的兒子甄尋、劉歆的兒子劉棻(fēn)、涿郡人崔發、南陽郡人陳崇因為有才,受到王莽重用。王莽外表嚴肅,說話辦事又道貌岸然,欲辦成某事,隻須略為示意,有所表露,他的黨羽即會按照王莽的旨意向朝廷上奏。王莽隨後會叩頭哭泣,反複謙讓,對上迷惑了太後,對下取信於官僚。

此前,王莽暗示益州郡讓塞外蠻夷貢獻白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王莽奏請太後下詔,用白雉進獻宗廟。朝中群臣因此而上奏太後,說“太後委任大司馬王莽,定策擁立平帝,安定宗廟。前朝大司馬霍光有安定宗廟的功勞,增加食邑三萬戶,其封邑可以世代繼承,與漢初的蕭相國待遇一樣。王莽也應該享受前朝霍光的待遇。”太後詢問朝中的公卿,說:“真的是因為大司馬有功,需要加封,讓他尊貴呢?還是因為他是我的親屬骨肉,而特別予以封賞?”朝中的群臣異口同聲地稱頌王莽,說:“王莽的功德,與周成王當年蠻夷貢獻白雉一樣,這是千年難遇的祥瑞嘉兆。按照聖王的做法,臣有大功,要給予嘉美的稱號,周公在世時,以周作為周公的稱號。王莽安定國家,為漢家立下大功,也應該賜予稱號,應該稱為安漢公,增加封邑,讓後代繼承爵位、封邑,對上符合古製,對下符合宣帝朝的舊例,也順應了天下民心。”太後頒發詔書,讓尚書將這些奏議記錄下來。

王莽上書,說:“臣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擁立平帝,現在隻希望列出孔光等人的功勞和應得的賞賜,臣王莽先擱置一下,不要與他們相提並論。”甄邯奏請太後頒詔,說:“不偏不黨,王道蕩蕩。對皇親國戚,按照道理,不應該有所照顧。君有安定國家,維護宗廟的功勞,不應該因為是朕的骨肉親屬,就予以隱瞞,不加以表彰。君不要辭讓啦。”王莽又再次上書謙讓。太後隨後頒詔,讓謁者引王莽到正殿的東廂房等待,王莽稱有病,不肯進去。太後讓尚書令姚恂帶著詔書,對王莽說:“君因為謙虛,而托病推辭,君的責任重大,不能缺席,要馬上趕過來。”王莽還是辭讓。太後又派出長信宮太仆王閎捧著製書,再次來召王莽,王莽還是堅持有病。左右侍從稟告太後,說不要再勉強王莽,隻要例舉孔光等人的功勞和賞賜,王莽就會上朝理政。太後隻好頒詔,說:“太傅博山侯孔光,在四朝擔任丞相,宿衛宮廷,輔導皇帝,忠孝仁篤,品行優良,建議定策,增加食邑一萬戶,任命孔光擔任太師,作為四輔輔佐皇上。車騎將軍安陽侯王舜仁孝德厚,擁立中山王,繼承皇位,不畏艱難,功德茂盛,增加食邑一萬戶,任命王舜擔任太保。左將軍光祿勳甄豐曆任三朝,宿衛宮廷,忠信仁篤,擁立中山王,繼承皇位,輔導皇上,安定宗廟,封甄豐為廣陽侯,享受食邑五千戶,任命甄豐擔任少傅。你們四輔輔佐皇上,後世可以享有繼承爵位、食邑的權利,每人賜予甲等宅邸一座。侍中奉車都尉甄邯宿衛宮廷勤勞,建議定策,封甄邯為承陽侯,享受食邑二千四百戶。”四人均接受了封賞,王莽還是不肯起床上朝理政,群臣又再次上奏,說:“王莽雖然謙虛禮讓,朝廷還是應該有所表示,給予獎賞,以昭示王莽在擁立平帝時建立的首功,不要讓百官和黎民百姓為此而失望。”太後於是又頒下詔書,說:“大司馬新都侯王莽在三朝擔任三公,承擔周公的重任,擁立平帝,建立了萬世的功勞,所建立的功勞,為朝中的大臣們所敬仰,其風範教化影響海內,使得遠方蠻夷敬慕,越裳氏通過多重翻譯,貢獻白雉。以召陵縣、新息縣二個縣的二萬八千戶,加封王莽,作為增加的食邑,免去王莽後代子孫的徭役,世代享受爵位、封邑,得到的封賞參照蕭相國。任命王莽為太傅,負責四輔事務,號稱安漢公。以原蕭相國居住的宅邸為標準,為安漢公建造府第,記錄在案,傳於後世無窮。”

王莽此時表現得更加惶恐,不得已而起床,接受太後的策書。策書中說:“漢朝三代沒有兒子繼承,而今由公輔佐安定;四輔的責任重大,三公的位置重要,由公來指導;率領朝中百官,由公來主持朝政;功德茂盛,宗廟安寧,白雉祥瑞,周公輔成。因此賜公嘉號為安漢公,輔佐皇帝,安享太平,不要辜負朕的期望。”王莽接受了太傅安漢公的稱號,又表示謙讓,奏請交還增加的封邑和其它賞賜,說願意等到天下百姓家中豐衣足食,再來接受這些封賞。朝中的公卿們又出來勸諫,太後頒詔,說:“公希望等到天下百姓家中豐衣足食,才能夠接受封賞,那就聽從你的意見。到那時詔令增加公的俸祿、家吏、賞賜一倍。等到百姓家中已經豐衣足食時,大司徒、大司空要及時報上來。”王莽又謙虛,不能接受那麼多的賞賜,同時諫言,要讓斷絕祭祀的諸侯王後代,重新繼承王位,還有高祖以來的功臣子孫,大者要封為列侯,或賜予關內侯爵,加封食邑。所有在位的諸侯王和官吏,都要排列位序。這樣上可以尊奉宗廟,增加禮樂教化;下可以惠及士民鰥寡孤獨,恩澤後世,各方利益都考慮得很周到(詳情記載在《平帝紀》中)。

王莽這樣做贏得了大家的好感,王莽又想在朝中獨攬朝政,王莽看出來,太後已經厭倦了處理朝中政務,隨即暗示公卿們上奏諫言:“在此前,官吏以功勞大小升至二千石職務,而州部舉薦的茂才官吏,有些人還不稱職,應該讓他們到長安來麵見安漢公,接受考察。太後不必再親自過問此類小事。”太後於是頒詔,說:“皇帝年幼,朕暫時代理朝政,等到皇帝行了加冠禮,就將朝政交還予皇帝。現在事務繁瑣,朕的年齡很大,精神體力都已經難以支持,這樣做恐怕不能保養身體,教導皇帝。因此選了朝中的忠臣、賢士,設立四輔,勸勉百官恪盡職守,永保國家安寧。孔子說:‘巍巍乎,舜、禹享有天下,並不是事必躬親!’從今以後,封爵賞賜的事情,我再過問一下。其它的事情,交予安漢公、四輔來決定。州牧、二千石官員和茂才官吏,任命授職稟報事務,決定事項,都交予相關衙署,而後稟報安漢公,由安漢公考察新舊官員,看其是否稱職,是否能夠履行職務。”王莽於是開始接見所有的官員,極力表示出關心和愛護,有些還要饋贈禮物,對於不稱意的官員,就奏請太後予以免職,其權利如同皇帝。

王莽想以虛名取悅太後,於是稟告太後,王莽說:“剛剛經曆了孝哀帝朝丁氏、傅氏奢侈淫靡的生活之後,百姓家中大多還未獲得溫飽,太後應該稍為穿些沒有花紋的綢緞衣服,減少一些山珍海味,以向天下人宣示,朝廷正在奉行勤儉節約。”王莽同時上書,願意捐錢一百萬,捐出良田三十頃,交予大司農賑濟貧困百姓。於是朝中的公卿們紛紛效仿。王莽又率領群臣上奏太後,說:“陛下的年事已高,長久穿著減省,禦膳減少,難以保養身體,沒有精力教育皇帝,安定宗廟。臣王莽多次到宮中的官署叩頭請求,懇請太後恢複飲食,未得到允許。而今幸賴陛下的恩澤,在這一段時間內,風調雨順,甘露降臨,靈芝生長。瑞莢、朱草、嘉禾,各種祥瑞植物紛紛出現。臣王莽等人最大的心願,還是希望陛下能夠保養精神,減少思慮,仍舊穿著帝王的常服,恢複太官應該供應的膳食,讓臣子們得以奉上孝敬,令太後得以歡心,享受供養的物品。願太後能夠省察!”王莽又奏請太後頒詔說:“人們都說母後遵奉的大義,應該是思慮不出闕門。國家沒有得到上天的護佑,皇帝仍然年幼,不能夠親自處理朝政,朕才不得不戰戰兢兢,唯恐宗廟社稷得不到安寧。國家的政務大權,朕為什麼要掌握在手中?是借鑒春秋時衛國的政權,一度掌握在南子手中,孔子那時候曾經得到過召見,周公在成帝年幼時,也是不得不居於攝政位置,這都是因時而權變,不得已而為之。朕辛苦勞頓,費心勞神,操心憂慮,在風氣崇尚奢侈淫靡的時候,率身垂範,倡導節儉,也是為了矯枉過正,朕不親自示範,何以引導天下!朕夙興夜寐,想的還是五穀豐登,百姓家中能夠豐衣足食,隻要等到皇帝行了加冠禮,朕就會將朝政歸還給皇帝。而今的確難以享受華麗的服飾,精美的食物,希望與百官一起做出成績,大家共同努力吧!”每當發生水旱災害,王莽都要減食素餐,還要向左右人表白。太後接著就派來使者慰問王莽,說:“聽說公以蔬菜充饑,憂慮百姓的疾苦。今年秋季豐收在望,公辛勤奉職,要適當地多增加些肉食,為國家愛惜身體。”

王莽想到國內已經平定,還有域外的四夷沒有懾服,於是又派出使者帶著黃金錢幣絲帛,用很厚重的禮物籠絡匈奴單於,讓烏珠留單於上書朝廷,說:“聽說中國隻用兩個字的名字,我原來的名字叫作囊知牙斯,現在改名為知,以表示尊崇仰慕漢朝的製度。”王莽又勸說王昭君的女兒須卜居次來到長安,入宮侍奉太後。為了蒙騙、迷惑太後,王莽極盡能事地拉攏太後身邊的人,向她們獻媚,一直到太後身邊的隨從宦官,可謂是心機用盡,花樣翻新。

王莽大權在握,位高權重之後,又想將女兒嫁予平帝作為皇後,進一步鞏固自身的權位,王莽上奏太後,王莽說:“皇帝即位已經三年,長秋宮還未修建(皇後未娶),掖庭的嬪妃還未充實。在此前,國家遭受危難,究其原因,就在於皇上沒有兒子繼承,婚配上選人不當。奏請參考《五經》中的記載,確定迎娶的禮儀,按照帝王須納娶十二嬪妃的古製,使皇上能夠生育更多的子女。在商、周二王以及周公、孔子世家中,還有那些住在長安的列侯中,從中挑選出適合婚配的女子。”太後將此事交予有關部門辦理,挑選了數名女子,王氏家族的女兒也選在其中。王莽擔心其她人家的女子與自己的女兒競爭,即又上書太後,王莽說:“自己德能不夠,女兒才貌低下,不宜與其她女子一起參加采選。”太後以為王莽說的是真心話,於是頒布詔書,說:“王氏家族的女兒,是朕的外戚,不參加采選。”平民百姓、讀書人、朝廷的郎官以上官員,守在闕門下上書,每天有上千人,朝中的公卿大夫們有些人也在朝堂上,或者跪在宮內府衙門前請求,大家都說:“朝廷詔書體現的聖德,是那樣的崇高,安漢公為漢朝建立的功勳,又是那樣輝煌,而今要選立皇後,為何偏偏少了安漢公的女兒?天下百姓將如何托付命運!請求讓安漢公的女兒,作為母儀天下的皇後。”王莽派長史以下官員分頭向公卿們和儒生們解釋,上書的人反而越來越多。太後不得已,隻好讓公卿把王莽的女兒也采選在內。王莽又再次表白:“應該采選的是別人家的女兒。”公卿們就爭論說:“不應該再采選其她女孩子,幹擾采選安漢公的女兒,擾亂正統地位。”王莽說:“那就讓女兒出來和大家見見麵吧。”太後派長樂宮少府、宗正、尚書捧著詔書,來納采王莽的女兒,回來後上奏,說:“安漢公的女兒受過良好教育,品貌德行受到長期浸染,身段窈窕,容貌清秀,可以奉承天序,奉祀宗廟。”於是太後頒詔,派大司徒、大司空用策書向宗廟禱告,又加上占卦卜筮,都說:“徵兆顯示,是金水王相,卦相顯示,是父母得位,這是‘康強’的吉兆,‘逢吉’的嘉瑞。”信鄉侯劉佟上書,說:“春秋》中講,天子要在紀國娶婦,要褒賞紀國的子爵,改封為侯爵,安漢公現在的封國,還不符合古製。”太後又將此事交予有關部門討論,大家都說:“在古時,天子封王後的父親,封國為一百裏,以表示尊重,不以臣下禮相對待,以表示敬重祖廟,尊崇孝道。劉佟的建議符合禮製,應該批準。奏請以新野縣二萬五千六百頃良田加封予王莽,讓王莽的封國達到一百裏。”王莽謝道:“臣王莽的女兒不足以配享至尊,現在眾人又在議論,要增加臣王莽的封國。臣暗自思量,能夠得以作為皇上的親戚,已經是榮幸,臣已經有了爵位和封土,假若女兒真地能夠侍奉皇上,臣王莽原有的封邑足以提供朝見皇帝的貢品,不需要再增加封邑、良田。臣願意將這些增加的部分歸還給朝廷。”太後答應了王莽的奏請。有關官員又奏請太後:“按照舊例,聘娶皇後的聘禮,要用黃金二萬斤,合錢二萬萬。”王莽又再次辭讓,隻接受四千萬,同時把其中的三千三百萬再分給另外十一位媵妾的家眷。群臣又建議:“而今皇後已經受聘,接受的聘禮卻與媵妾的差不多。”太後又頒詔,再增加二千三百萬錢,合成三千萬聘禮,王莽又把其中的一千萬分予家族中的貧困者。

陳崇當時擔任大司徒司直,與張敞的孫子張竦關係很好。張竦是位博學的通才士人,張竦為陳崇起草奏章,稱頌王莽的功德,陳崇拿著奏章上奏太後,說:臣注意到安漢公自從在朝中任職,當時的世俗崇尚奢侈淫靡,鋪張浪費,安漢公蒙受皇帝和太後兩宮的恩寵,身後又有著叔父、伯父的顯赫身份,家族中財大勢足,沒有人可以違背王氏家族的心意,然而安漢公卻能夠禮賢下士,推行仁德,克己履禮,特立獨行,摒棄世俗,穿著樸素,飲食節省,車騎簡易,拒納小妾,家庭之中,朋友之間,其品德行為,無不受人稱讚;而且清靜樂道,溫良恭讓對待士人,施惠於故舊,親篤於師友。孔子說:“做人應該貧而快樂,富而好禮。”安漢公是這樣的人。

作為宮中侍從,原定陵侯淳於長犯有大逆罪,安漢公不敢懷有私心,立即向朝廷舉報,大義滅親,致使奸邪伏法。這就好像周公誅殺管叔、蔡叔,季子毒殺兄弟叔牙,安漢公就是這樣的人。

因此孝成皇帝任命安漢公為大司馬,將朝政委托於安漢公。孝哀帝即位後,高昌侯董宏迎合傅太後的旨意,想借此謀求名位,造成兩個皇統,違背祖製,安漢公即刻彈劾,以維護朝綱。建議定陶太後不宜僭越身份,與太後同坐帷幄,以闡明國體。《詩經》中說:“柔亦不辱,剛亦不懼,不侮鰥寡,不畏強暴。”安漢公就是這樣的人。

抱著謙讓的態度,誠懇地讓出大司馬職務。定陶太後妄圖僭越尊號,忌憚安漢公反對,就像反對與太後同坐帷幄一樣,怎奈奸佞凶殘,朱博之流,施展淳於長、董宏的手段,彈劾安漢公,奸邪間相互勾結,諂諛誹謗,違背製度,僭越尊號,排斥仁賢,誅殺皇室親屬,此時的安漢公,如同當年的伍子胥、屈原一樣遭到誣陷,狼狽地回到封國,朝政隨即崩壞,綱紀遭到廢弛,禍亂危亡,不絕如發。《詩經》中說:“賢人逃竄,邦國危殆。”安漢公當時就是這樣的人。

在當時,皇宮中斷絕了繼嗣,董賢竊據尊位,加上傅氏女兒身居皇後位置,她們知道已經得罪於天下,結仇於中山國,於是狼狽為奸,訂立同盟,假借遺詔,頻用賞罰,先除忌憚,再引親附,誣陷迫害,更立遠親,其陰謀詭計,已經是顯露無疑!幸賴安漢公入朝決策,斥退董賢,瓦解奸黨。在當時,安漢公遠見卓識,奮力挽救危局,正言厲色,振武揚威,乘其聯盟未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毀奸佞同盟,致使罪人伏法,安漢公有孟賁、夏育不及的勇猛,有樗裏子不及的智慧,有鬼穀子不及的預測,迫使董賢之流不得不喪魂落魄,自殺身亡。腳不旋踵,日不移晷,天空霍然晴朗,天下遂重現安寧。非陛下不能重用安漢公,非安漢公不能消除災禍。《詩經》中說:“尚父率師,威武鷹揚,輔佐武王。”孔子也說:“當機立斷則事到功成。”安漢公就是這樣的人。

接下來,安漢公推薦原泗水國相甄豐、斄縣令甄邯,還有大司徒孔光、車騎將軍王舜,共定國策,安定社稷,擁立中山王繼承皇位,功臣們也因此得到封賞,獲得侯位、封邑,成為國家名臣。《尚書》中講:“知人則智。”安漢公就是這樣的人。

朝中公卿大臣們讚歎安漢公的功德,稱頌安漢公的功績,將安漢公比作周公,應該受賜尊號為安漢公,增加兩個縣的封邑,安漢公卻謙虛不肯接受。古人傳說申包胥不肯接受恢複楚國的獎賞,晏平仲不肯接受輔佐齊國的封號,孔子說:“能用謙虛禮讓的態度,治理國家,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好。”安漢公就是這樣的人。

要為皇帝采選皇後嬪妃,有關部門推薦名單,安漢公的女兒居於首位,安漢公卻一再謙虛辭讓,迫不得已才最後受詔。父子之親天性使然,想要子女榮華富貴,甚至超過自身,皇後之尊等同於天子,在當時可謂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然而安漢公想到的隻是國家的法統,堅持遜謝如此難得的福貴恩典,事事謙讓,麵對利益,每次都要反複謙讓。《尚書》中講:“舜在繼承堯位時,謙讓德能不夠。”安漢公也是這樣的人。

安漢公自從接受了策書,直到今天,始終是小心謹慎,注意道德修養,恪盡職守,堪為群臣的表率,勤儉節約,影響著社會風氣,舍財助人,勸導官員百姓,推誠待人,帶動朝中公卿,教育子女,倡導尊師重教。安漢公家中的僮仆均穿著布衣,馬不以穀物飼喂,安漢公的飲食費用,不超過平民百姓。《詩經》中說:“溫良謙恭的人,如同鳥雀立於樹端。”孔子說:“食不求飽,居不求奢。”安漢公就是這樣的人。

安漢公刻意要求自己,存的糧食夠吃就行,家用物品,從市場上能夠購買、夠用即可,從不儲存。哀帝加封的食邑,安漢公上書退還給朝廷,向國家捐錢獻田,耗盡家產,急公好義,為民眾做出表率。因此朝廷內外,紛紛響應,風化所及,外則王公列侯,內則帷幄侍禦,眾人不約而同,各盡所能,或捐獻財物,或獻出田地,以賑濟貧困百姓,幫助生活困苦的人。正如春秋時楚國的令尹子文,毀家紓難,以至於朝不保夕,魯國丞相公儀子為了不與民爭利,禁止家人種菜,安漢公就是這樣的人。

安漢公開門納賢,禮敬下士,惠及茅屋,淘汰朝廷中的冗員,加強官員管理,親自接見州牧郡守以下官員,考察他們的政績,審查在任官員的操守,看他們是否能夠做到恪盡職守。《詩經》中講:“夙興夜寐,服侍君王。”《易經》中也說:“勤懇守責,不敢懈怠。”安漢公就是這樣的人。

安漢公曾經在三朝擔任過三公大臣,為兩位皇上舉行過安葬大禮,秉持塚宰的重任,安定國家,鎮撫四海,使得每個人都能夠人盡其材。《尚書》中講:“位於朝廷首輔,不颶風雨雷電。”安漢公就是這樣的人。

所有這些,可謂是世上少有,大禹、後稷也難以做到,而安漢公卻能夠始終堅持,一以貫之,真可謂是難能可貴!因此在三年時間內,教化所及,如神靈相助,嘉應祥瑞,遂紛至遝來,這正是陛下知人善任,賢人得以發揮作用!它不僅表明了君主承受天命,也是賢臣生逢其時。因此當年大禹得到堯帝賞賜的玄圭,周公得到成王給予郊祀的禮遇,這也是上天派來的賢臣輔佐君王,君主因此而不敢獨享其功。安漢公的德行,可以為天下人所效法;安漢公的功勳,應該受到萬世人稱頌。安漢公為了漢室基業,得到的賞賜還不匹配,作為天下人的模範,得到的褒揚還不足夠,這種做法不是在重視國家棟梁,順應天下民心。

漢初高皇帝在褒賞開國功臣時,封賞相國蕭何的戶邑要加倍,此外還有特殊褒賞,可以享受奏事不呼姓名,入殿不用快行,另外還封賞了蕭何的十幾位親屬。高皇帝樂善不厭,賞賜不吝,隻要能夠獻上一策,就可以得到爵位封賞,因此郎官公孫戎,因為獻策而從軍士中提拔上來,其實僅僅是為樊噲辯明謠言,即可享受二千戶的食邑。孝文帝褒賞絳侯,加封食邑一萬戶,賜予黃金五千斤。孝武帝賞賜軍功,以食邑三萬戶封賞衛青,衛青的三個兒子,還在繈褓中,一概封為列侯,孝宣帝賞賜霍光,增加食邑,可以世代繼承,霍氏家族封侯的有三人,賞賜惠及哥哥霍去病的孫子。絳侯外借助漢藩國的援助,內倚仗朱虛侯的忠誠,還有朝中將軍大臣們的輔佐,相互扶持,因此呂氏家族妄圖犯上作亂,卻最終難以成功。霍光憑借著身負朝中輔弼大臣的責任,有一言九鼎的權勢,未曾遇到過政敵的對抗,即使在休假時離開朝堂,朝中決策的大臣,也是霍光的同黨,霍光能夠運籌決策於朝堂,受到皇帝重用,持續的時間很長,曆經三朝,雖說是有功,建功也很容易,可是仍然有謀劃不周的地方,誤將昌邑王劉賀立為昭帝的繼承人。至於衛青、公孫戎,那些隻是赳赳武夫,因為一言之勞,就能夠獲取山丘般的封賞。就是絳侯、霍光的功勞,也隻是因為時機而造就,因為權勢而成功罷了;安漢公比之衛青、公孫戎,其功勞可謂是天壤之別。安漢公創立的功勳,有治國理政的功勞,隻能向上與大禹、周公等聖人相比,所以也應該獲得和他們同樣的褒賞,豈能與武夫、權臣們相比較?可是安漢公現在得到的封賞,仍然遠沒有達到衛青等人的標準,臣等真地為此而感到困惑!

臣聽說封賞極大的功勳不應該有所限製,褒賞極高的德行不應該拘泥於成規。就像當年周成王對周公的褒賞一樣,超過一百裏的封國限製,超越享受九錫的禮器,拓展七百裏的疆界,兼並商地、奄地的人民,賜予附庸殷商的逸民六族,還可以享用大輅大旗,還有封父的大弓,夏後的玉璜,為周公安排了太祝、太宗、太卜、太史四位官員,還有賞賜祭祀的器具,管理典章製度的官員,為周公設置百官和青銅禮器,用白色牲畜作為祭禮,可以與天子一樣祭祀天地。周成王說:“叔父,為你的嫡長子封建國土。”兒子與父親同時跪拜受封。真可謂是封賞不拘泥成規。不但如此,周公的六個兒子也都得到了封賞。《詩經》中為此說:“無言不酬勞,無德不報答。”褒賞和功德相匹配,不相配不如不賞。觀察近代的行事,高祖在漢初約定,非劉氏者不能封王,然而番君吳芮卻得以受封為長沙王,高祖下詔,認為長沙王忠誠,將其事跡記錄在檔案中,明確表示,皇帝說過的話,也可以不受限製。春秋晉悼公采用魏絳的策略,迫使諸侯國服從。鄭伯獻來樂器,晉悼公拿出一半來賞賜給魏絳。魏絳謙讓推辭,晉侯說:“沒有你,寡人的勢力不能夠越過黃河。賞賜,是國家法典的規定,不能廢棄。請你收下。”魏絳於是可以享受金石之樂,《春秋》中為此而稱頌晉侯做得對,認為大臣竭盡忠誠,雖然辭謝,君王知臣善任,還是要給予獎賞。而今陛下既然肯定安漢公有周公的功勞,卻不能像成王一樣給予褒賞,隻是聽任安漢公的遜謝辭讓,不顧《春秋》中的大義,讓百姓群臣們如何理解,後世將會如何看待?這真地不是為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臣愚以為應該擴大安漢公的封國,讓安漢公和周公一樣,也可以在封國內設立爵位,讓安漢公的兒子和周公的兒子伯禽一樣,享受封國。所賞賜的物品,應該與周公一樣。安漢公的兒子享受封國,應該參照周公兒子的封賞。隻有這樣,才可以鼓勵群臣效忠朝廷,黎民百姓仰慕聖德。大臣願意奉獻忠誠,民眾願意接受教化,朝廷有了這些,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願陛下深思祖宗創立基業的艱難,敬畏上天的告誡,效法虞舜、周成王的德行,拿出成王賞賜伯禽的勇氣,不要再顧惜賞賜的份量,要像成王賞賜周公一樣,讓法律有章可循,讓後世有效法的成規,天下幸甚!

太後把奏章拿給朝中的群臣看,群臣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呂寬的事情發生了。當初,王莽要在朝中獨攬大權,稟告太後,說:“此前哀帝繼位,背叛成帝所賜予的恩義,隻顧在朝中讓外戚丁氏、傅氏尊貴,撓亂國家,幾乎危害到社稷安危。而今平帝年幼繼位,重新繼承大宗,作為成帝後嗣,以此來確定皇統是一脈相承,有了前事作為借鑒,可以讓後世皇帝當作效法的依據。”於是太後派甄豐捧著璽印、綬帶,拜平帝的母親衛姬為中山孝王後,賜平帝的舅舅衛寶、衛寶的弟弟衛玄關內侯爵,讓他們留在中山國,不要到京師中來。王莽的兒子王宇,反對王莽借此機會隔斷衛氏的骨肉親情,擔心平帝長大成人後,會產生怨恨。王宇私自派人與衛寶等人通信,教平帝的母親上書,請求來長安看望兒子(詳情記載在《衛後傳》中),王莽不同意。王宇與老師吳章,以及妻子的哥哥呂寬商議此事,吳章認為王莽難以用善言勸諫,但是王莽畏懼鬼神,可以用鬼神來嚇唬王莽,再由吳章諫言王莽將朝政交還給衛氏。王宇就讓呂寬乘著夜色,把鮮血潑灑在王莽府第的門上,守衛的官吏發現,王莽將王宇投入監獄,逼迫王宇飲藥自殺。王宇的妻子當時還懷著孩子,也被關在監獄裏,要等她生產後,再處以死刑。王莽上奏太後,說:“王宇被呂寬等人誤導,流言惑眾,與周代管叔、蔡叔的罪惡一樣,臣不敢隱瞞,所以殺了他。”甄邯等人奏請太後,太後下詔,說:“唐堯時代有丹朱,周文王時代有管叔、蔡叔,他們都是上代的聖王,遇到不肖的愚子,其惡劣本質難以改變。安漢公身居周公的位置。輔佐成王這樣的皇帝,執行殺管叔、蔡叔的懲罰,不因為是自己的親人而妨害效忠皇上,朕甚為嘉賞。在古時,周公誅殺四國叛逆,才最終完成教化民眾的事業,在周成王時,刑罰可以擱置不用。安漢公專心致誌為了國家利益,希望早日能夠實現國家太平。”王莽接著又殺了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徹底追查呂寬的案件,還牽連進郡國中許多俊士豪傑,以及詆毀誹謗自己的朝臣,朝中則懲治了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紅陽侯王立、平阿侯王仁,王莽讓使者守在受害者身邊,逼迫他們自殺,這些人隻好以自殺就範。死的人多達一百多位,海內震驚。大司馬護軍褒上奏,說:“安漢公遭遇兒子王宇犯下管叔、蔡叔那樣的罪行,安漢公雖然疼愛兒子,卻為了皇室利益,不敢顧及私情。安漢公想到兒子犯罪,心中憤懣難抑,寫下八篇文章,以告誡子孫。應該將文章頒發到郡國,詔令學官教授。”太後把奏章交予群臣討論,群臣奏請太後,詔令天下官吏,凡是能夠讀書的人,均要誦讀安漢公的文章,還將文章收錄在官方檔案,將其當作《孝經》來學習。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春天,朝廷在郊外祭祀上天,以高祖配享祭祀,在宗廟祭祀上帝,以孝文帝配享祭祀。四月丁未,王莽的女兒被立為皇後,隨後大赦天下。王莽派大司徒司直陳崇等八人分別到各郡國,考察當地風俗。

太保王舜等人上奏,說:“春秋》中排列功德大義,首先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其次是立言,隻有大賢大德的人才能夠做到。作為人臣,人生最大的獎賞,就是宗臣,殷代的伊尹,周代的周公,就是這樣的人臣。”在此期間,民間上書的儒生有八千多人,都說:“伊尹當年的官職是阿衡,周公當年的官職是太宰,周公七個兒子享有封賞,超過最高的上公封賞。應該批準陳崇的建議。”太後將奏章交予有關部門,有關官員奏請:“朝廷應該歸還安漢公此前增加的兩個縣封邑,還有黃郵聚、新野縣的農田,綜合伊尹、周公的官職,封安漢公為宰衡,位置在上公。衙署的掾史俸祿為六百石。三公上書言事,稱呼為‘敢言之’。群臣不得與安漢公同名。進出期門,隨從有二十人,羽林衛士有三十人,前後隨從車輛有十乘。賜安漢公母親太夫人為功顯君,享受食邑二千戶,佩帶黃金印赤色綬帶。朝廷還應該封安漢公的兩個兒子,王安為褒新侯,王臨為賞都侯。增加皇後當年的聘禮三千七百萬,合計為一萬萬,以表明是大聘禮。”太後親臨前殿,親自為安漢公王莽主持封賞。安漢公在前邊跪拜接受封賞,兩個兒子在後麵跪拜接受封賞,就像當年的周公一樣。王莽稽首辭讓,出宮後為封賞的事情奏請太後,願意接受母親的封號,歸還王安、王臨的印綬和封號、食邑。太後將奏章交予太師孔光等人討論,大家都說:“這些封賞不足以表彰安漢公的功績,安漢公表示謙讓,這是安漢公的一貫作風,不能同意。”王莽仍然奏請辭讓。太後下詔,說:“安漢公每次求見,都要叩頭流淚推讓,現在又稱病,是聽從他的謙讓,讓他起來處理政事呢?還是堅持賞賜,讓他回家休息呢?”孔光等人說:“王安、王臨已經接受印綬,策封的稱號爵位已經通天,大家已經知道。黃郵、召陵、新野縣的田地,耕種的人家很多,接受安漢公的辭讓,隻是讓安漢公的利益受到損失,安漢公願意損害自己的利益,推行教化,可以接受這個奏請。治理教化需要時間,宰衡的職務不是什麼世代都有的。至於增加納聘的禮錢,那是為了尊重皇後,不是為了安漢公。功顯君的封邑,隻有一代,後代不再繼承。褒新、賞都兩縣的封邑隻有三千戶,其實很少。忠臣的節操,有時也要委屈一下,這是在彰顯朝廷大義。應該派大司徒、大司空持符節,捧著製書,下詔讓安漢公即刻入宮,處理政事。下詔尚書,不要接受安漢公辭讓的奏章。”孔光等人的上奏得到批準。

王莽這才起床,處理政事,王莽上書太後:“元壽二年(公元前2年)六月戊午夜間哀帝駕崩,臣以新都侯身份,來到未央宮;在庚申時受拜為大司馬,充任三公位置;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丙辰受拜為太傅,接受賜號安漢公,作為四輔官員之一;今年(公元4年)四月甲子又受拜為宰衡,位列上公。臣王莽內心思量,爵位已經是新都侯,稱號為安漢公,官職為宰衡、太傅、大司馬,爵位很尊貴,稱號、官位也很重要,一身蒙受五種恩寵,這真的不是鄙臣所能夠承受的。根據元始三年(公元3年)的調查,天下的糧食收成,已經可以滿足百姓的需要,朝廷的官屬已經配備完畢。《穀梁傳》中講:‘天子的治理,遍於四海。’臣愚以為,宰衡的官職應該統領百官,以安撫天下百姓為己任,現在還沒有印信,名稱與實際責任不符。臣王莽沒有兼任多種官職的才能,現在聖朝隻是因為誤會而重用臣,臣奏請禦史大夫刻製宰衡印章,名稱就叫做:‘宰衡太傅大司馬印’,印章刻好後,授予臣王莽,而後臣交還太傅和大司馬印綬。”太後頒詔,說:“可以。封印的綬帶和相國一樣,朕親自到前殿頒授。”王莽又將增加聘禮的一千萬錢,送與太後居住的長樂宮侍者和宦官。太保王舜上奏太後,說:“天下人都知道安漢公不接受增加的封邑,推辭萬金的聘禮,將千萬家產施予貧困者,大家莫不讚歎。蜀郡的男子路建等人知道此事後,放棄爭產的訴訟,就是周文王當年勸導虞國、芮國的君主放棄爭訟,也不過如此!應該向天下人宣示。”上奏得到批準。宰衡出行,隨從的車輛前後各有十輛,在衙署值日的隨從人員,有尚書郎、侍禦史、謁者、中黃門、期門羽林衛士。宰衡手持著符節,停下來時,由謁者代替拿在手中。宰衡府的掾史官職為六百石,三公奏言稱:“敢言之。”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上奏太後,要建立明堂、辟雍(大學堂)、靈台(天文台),為學者修築宿舍一萬個房間,修建市場、常滿倉,製定了很多製度。設立《樂經》,增加博士員額,每經五人。征召天下學通一門經學的教授,有十一人,收集散佚在民間的《禮經》、古《尚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鍾律、月令、兵法、《史籀篇》等典籍,隻要懂得一門學問的,都要用公車送往長安。朝廷網羅了天下的奇才異士,來到長安的士人先後達千餘人。這些士人在朝堂上陳述觀點,在各種議論中,分出正確的,匡正謬誤的,統一學術標準。朝中群臣上奏太後,說:“在上古時,周公輔佐繼位的成王時居於上公尊位,用七年時間才將製度完善。現在明堂、辟雍已經廢棄千年,無人再關心它的存在,安漢公卻能夠在府第中輔佐陛下,僅用四年時間就將這一切完成,功德顯著。安漢公在八月庚子接受詔命,從早上起,就拿著文書親臨現場監督民工建造,第二天辛醜,又彙集儒生、普通民眾十萬人同心協力,隻用了二十天時間,大功告成。就是唐堯、虞舜,就是當年的成周修建洛陽城,其速度也難以趕上。宰衡的位置應該在諸侯王之上,賜予束帛加壁,以及國君使用的大輅車、安車各一輛,驪馬八匹。”太後頒詔,說:“可以。按照奏議,增加九錫禮器。”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冬天,大風將長安東門的屋瓦全部吹落到地上。

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正月,朝廷在明堂中合祭漢室遠近祖宗的神主,劉氏諸侯王共有二十八人,列侯一百二十人,劉氏宗室子弟九百餘人,參加祭祀。祭祀完畢,朝廷將孝宣帝的曾孫劉信等三十六人封為列侯,其餘的人增加食邑或者賞賜爵位,還有賞賜的金錢、絲帛不等。在當時,因為王莽不接受新野縣增加的食邑,官吏百姓為此而上書,前後有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此外諸侯王、公卿、列侯、宗室子弟,凡是被太後接見的,都叩頭稟告太後,說:應該盡快褒賞安漢公。王莽為此上書太後,說:“臣作為外戚,在朝中擔負著重要職務,未能稱職。想到陛下聖德純茂,承受天命,符合古製,製定禮樂以治理民眾,移風易俗,四海臣服,百蠻來朝,離開朝廷的那天,群臣莫不感動地流淚,不是發自內心,怎麼能夠感動那麼多人?從諸侯王以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臣王莽與陛下有親戚關係,又在朝中擔負著重要職務,因此每次歌功頌德,都要順帶提到臣王莽。臣看到諸侯在陛下麵前談論這些時,總是慚愧地汗流浹背。雖然臣性情駑鈍愚蠢,也有自知之明,臣德薄位尊,力少而任大,日夜戰戰兢兢,唯恐玷汙了聖朝。而今天下太平,風俗趨同,百蠻臣服,這都是陛下的聖德所致,陛下事必躬親,太師孔光、太保王舜等人輔佐有力,群卿大夫莫不恪盡職守,因此在五年時間內,能夠達到這樣的治理效果。臣王莽實在沒有什麼奇計妙策。隻是按照太後的聖詔,宣示於臣下,做得還差強人意,效果還不到十分之一;由於群賢的謀劃,向陛下彙報,歸納的還不到十分之五。本來應該承擔辦事不力的責任,所以能夠保全性命至今,實在是托庇陛下的照顧,有賴群臣的支持。陛下不忍拂了眾人的建議,總是將褒賞臣的奏章交予朝廷中的大臣們討論。臣王莽此前想阻止大臣,不要再議論為臣增加封賞的事情,又擔心此事難以製止。現在大禮已經完畢,助祭者都已經先後離去,臣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將建議增加封邑的奏章,先放下來,不要再送給朝臣們討論,使得臣王莽可以集中精力,完成製作禮樂的事情。事情完成後,再向天下宣示,交予海內評議。即使出現不妥的地方,遭人非議,也是臣王莽的罪過,誤導朝廷;如果沒有其它罪過,得以保全骸骨,退休回家,為賢臣讓開道路,這是臣最大的願望。願陛下哀憐裁斷!”甄邯等人奏請太後,太後頒布詔書,說:“可以。隻是安漢公的功德光照於天下,因此諸侯王、公卿、列侯、宗室子弟、諸儒生、官吏百姓才會共同請願,異口同聲,守候在闕門,朕才將他們的奏章交予朝中群臣們討論。諸侯王、宗室子弟辭去的那一天,再次彙聚在宮殿前邊,陳述意見,雖然向他們曉諭,回去吧,但是他們仍然遲遲不肯離去。又告知初夏將實施褒賞,他們才歡欣鼓舞,連呼萬歲,而後退去。現在安漢公每次來謁見朕,都會叩頭流淚,堅持不願意接受這些賞賜,如果朝廷增加封賞,就不敢再履行職務。借口禮樂還沒有製作完畢,總要等安漢公把事情做完,暫且聽從安漢公的諫言。製作完畢後,群臣再將意見彙總上來,加上此前的建議,總括起來,把加九錫的禮儀,具體的細節盡快奏報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