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3 / 3)

使者來到丞相府,丞相府的掾史哭得涕泗交流,將和好的毒藥遞給王嘉,王嘉不肯服藥。主簿說:“將相不麵對廷尉陳述冤情,這是由來已久的規矩,君侯還是照此辦理吧。”使者坐在府裏,威逼王嘉。主簿又把毒藥遞了上來,王嘉抓起藥杯,摔在地上,對屬下官吏說:“丞相是朝中三公大臣,奉職如果做了對不起國家的事情,應當在都市萬眾麵前受刑,向大眾宣示。難道要我去學小女子,受到委屈就服藥自殺!”王嘉遂穿上官服,闊步走出丞相府大門,麵對使者,再拜受詔,坐上官吏駕駛的小車,去掉車蓋,跟隨著使者來到廷尉署。廷尉將王嘉的丞相、新甫侯印綬收去,然後將王嘉捆綁起來,送到都船詔獄。

哀帝聽到王嘉沒有自殺,而是到了廷尉署報到,更是怒火衝天,派朝中將軍以下大臣與五位二千石官員會審。官吏詰問王嘉,王嘉回答:“斷案須以事實為根據。我看到梁相等人此前審理東平王的案件,並沒有認為劉雲不應該處以死罪,隻是要告訴朝中的公卿,處理案件要慎重。通過驛站的車馬押送囚犯,不能超過冬月,實在看不出梁相等人有內外勾結,阿附劉雲的用意。幸得以大赦,梁相等人都是很好的官員,臣為國家愛惜人才,並沒有私心偏愛這三人。”獄吏又問:“既然是這樣,君究竟是什麼罪呢?你一定是做了有負國家的事情,不會平白無故地來到這裏吧。”這時候獄吏對王嘉稍稍用刑,王嘉喟然長歎道:“臣幸得以在朝中擔任宰相,不能夠引進賢才,斥退不肖,因此而負國,這是我抱憾的地方,死有餘辜啊。”獄吏問賢才和不肖的人是誰,王嘉說:“賢才,有原丞相孔光、原大司空何武,不能夠將他們留在官位上;惡人,是高安侯董賢父子,奸佞邪辟,惑亂朝綱,不能夠將他們斥退。這是我的罪過,罪該萬死,死無所恨。”王嘉關在監獄裏二十餘日,不吃東西,最後嘔血而死。哀帝的舅舅大司馬驃騎將軍丁明,一向敬重王嘉的為人,對於王嘉的死,深感哀痛,哀帝為此免去了丁明的職務,讓董賢代替(詳情記載在《董賢傳》中)。

王嘉擔任丞相三年,被殺,撤消封國。死後哀帝看了王嘉在獄中的招供,開始認真思考王嘉的對話,於是再次任命孔光代替王嘉擔任丞相,征用何武擔任禦史大夫。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朝廷頒下詔書追思褒獎賢臣,登錄忠臣,朝廷將王嘉的兒子王崇封為新甫侯,追諡王嘉為忠侯。

師丹,字仲公,琅琊郡東武縣人。師丹刻苦鑽研《詩經》,曾經服侍過匡衡。通過舉薦孝廉,師丹在朝中擔任郎官。元帝末年,師丹擔任博士,後來被免職。成帝建始年間(公元前32-前29年),師丹被州裏舉薦為茂材,後來又補任為博士,被朝廷任命為東平王太博。丞相翟方進、禦史大夫孔光推薦師丹,認為師丹對經學的理解,博大精深,行為廉潔正直,信守道義,朝廷將師丹征調入朝中,擔任光祿大夫、丞相司直。幾個月後,成帝讓師丹以光祿大夫身份,兼任宮中給事,繼而擔任少府、光祿勳、宮中侍從,師丹受到皇帝重用。在成帝末年,成帝立定陶王劉欣為皇太子,成帝任命師丹為太子太傅。哀帝繼位後,師丹擔任左將軍,受賜關內侯爵,享受食邑,兼領內朝尚書事務,之後師丹代替王莽擔任大司馬(太尉),受封為高樂侯。一個月後,改任大司空(禦史大夫)。

哀帝從小在封國長大,看到在成帝朝,成帝將朝政交予外戚掌握,王氏僭越製度,在朝中權勢顯赫,心中常鬱鬱不樂。繼位之後,哀帝就想對此有所匡正。封了丁氏、傅氏爵位,試圖削奪王氏的權利。師丹以哀帝師傅身份,在朝中位列三公,受到哀帝信任,師丹上書說:“在上古時,帝王舉喪,不能施政政事,朝中政務,交予宰相處理,三年之內不改先王的政策。此前大行皇帝的靈柩仍然擺放在殿堂裏,陛下就開始為親屬和朝中大臣封賞爵位,受到封賞的人都非常尊貴。陛下封了舅舅為陽安侯,皇後的尊號還沒有確立,就預先封了皇後的父親為孔鄉侯。將宮中侍從王邑、射聲校尉王邯等人免職。頻繁地頒發詔書,改變前朝製度、政務,處理事情過於匆忙。臣不能清楚地指出治國的方略,也不能堅決地拒絕皇上賜予的爵位,與其他大臣一起,接受了皇上無功而封賞的侯爵,這樣做隻是增添了陛下的過失。在此期間,郡國多次發生地震、水災,有很多百姓因此死亡,或者流浪在外,無家可歸,日月不明,五星失序,這些都是因為舉措失當,號令不明,陰陽失序,法理錯亂的結果。臣注意到人們通常認為,沒有兒子,即使年紀到了六七十歲,還要想辦法娶妻生子。孝成帝洞察天命,選中陛下,在壯年時就克製自己,立陛下為繼承人。先帝拋棄天下後,陛下繼承皇位,四海安寧,百姓沒有驚慌失措,這是先帝的聖德符合天人感應。臣聽說天威神明距離君王不過咫尺之遠,願陛下深思熟慮,先帝當初為什麼要立陛下為太子,陛下應該克製自己,率先垂範,引導百姓遵循教化。天下,是陛下的天下,朝中大臣何愁不能富貴,做事情不要過於倉猝。先帝不認為臣愚蠢,讓臣擔任了太子太傅,陛下以臣作為師傅,雖然對國家沒有功勞,陛下還是讓臣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賞賜封爵、食邑,還要加賜黃金。臣位列三公,在朝中輔佐皇上,主持朝政,不能夠盡忠補過,也讓群臣在背後議論,災異多次顯現,這些都是臣的罪過。臣不敢請求退休乞骸骨,回到家鄉海濱養老,擔心這樣做有驕矜偽善的嫌疑。隻是慚愧自己難以承擔重任,按照道義不得不盡死忠報效皇上。”上書達幾十次,大多言辭懇切。

在當初,哀帝剛繼位,成帝的母親號稱太皇太後,孝成趙皇後號稱皇太後,而哀帝的祖母傅太後和母親丁後都還住在長安官邸裏,以定陶恭王後為稱號。高昌侯董宏上書,說:“秦莊襄王母親,原來是夏氏,襄王被華陽夫人收為養子,繼位後,隨即將母親改稱為太後,現在應該封定陶恭王後為皇太後。”哀帝將此事交予朝中官員討論,當時師丹以左將軍身份與大司馬王莽,一起彈劾董宏,說:“知道皇太後是至尊稱號,現在漢朝天下一統,董宏竟然以亡秦做比喻,誤導聖朝,說了不應該說的話,犯不道罪。”哀帝剛繼位,表示謙遜,采納王莽、師丹的諫言,將董宏貶為庶人。傅太後知道後,大怒,一定要哀帝為自己封尊號,哀帝隻好追尊定陶恭王為恭皇,尊傅太後為恭皇太後,丁後為恭皇後。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等人,也隨著上奏,說:“定陶恭皇太後、恭皇後不應該再以定陶藩國的名稱冠在前麵,車馬服飾應該以皇家規製為標準,還要設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員,設置一套皇家機構,應該為恭皇在京師建造廟堂。”哀帝又將此項奏議交予朝中大臣們討論,有關官員認為可以按照泠褒、段猶的諫言去做。師丹提出不同看法,說:“聖王製定禮儀,取法於天地,因此才有了尊卑之禮,明確人倫關係的位序,人倫位序端正,乾坤得以正位,陰陽理順,人主與萬民才能獲得神靈護佑。尊卑,是用來端正人倫位序的,不能擾亂。現在定陶恭皇太後、恭皇後,是以定陶恭皇為稱號,母親跟隨兒子,妻子跟隨丈夫。如果再要設置官員機構,車服與太皇太後一樣,這樣做不能顯示尊卑,天下沒有兩個皇上。定陶恭皇的諡號,已經在此前確定,按照禮製,不能再修改。《禮經》中講:‘父為士,子為天子,祭祀按照天子禮儀進行,喪葬禮服仍然是士的禮服。’兒子沒有給父親封爵的道理,為的是尊重父母。作為他人的繼子,就是他人的兒子,要在他人身後穿三年孝服,而為自己父母隻服一年孝,這是表示尊重本祖,重視正統。孝成帝給予陛下的聖恩深厚,將陛下立為太子,又為恭王立了後嗣,奉祀定陶恭王的宗廟,現在恭皇作為諸侯國的太祖,萬世不會遭到廢棄,恩義已經完備。陛下既然繼承先帝,奉祀大宗,祭祀宗廟天地社稷,按照禮儀不應該再奉祀定陶恭皇宗廟,不能再將恭皇的祭廟遷入京師,這樣做不妥。如果將恭皇的祭廟遷入京師,讓朝中的大臣們祭祀,將會是無主的神廟。在世的親人一旦沒有了,祭廟就要拆毀,空留下諸侯國的太祖不能受到祭祀,又要將無主的神廟拆毀,這樣做不符合禮製,不是在尊重恭皇。”師丹講了這番話,更加不附和哀帝的心意。

此時有人上書,說古時候以龜貝為貨幣,現在以錢為貨幣,百姓才變得貧窮,應該改變幣製。哀帝就此事詢問師丹,師丹回答說可以更改。哀帝將奏章交予朝中官員討論,大臣們認為使用錢幣已經很久遠,難以倉猝間改變。師丹老了,忘記此前曾經講過的話,此後又讚成公卿們的討論。還有一次,師丹讓屬下官吏寫奏書,官吏卻私下抄寫副本,丁氏、傅氏子弟知道此事後,指使人上書彈劾師丹,說師丹密封上奏,可是連路上的人,都知道奏章的內容。哀帝就此事問將軍與內朝大臣,大家說:“忠臣諫言,不應該泄露諫書中的內容,大臣奏事,不應該向外人泄露奏書中的內容,讓官吏百姓隨意傳寫,流傳四方。‘大臣如果不能保密,會丟掉性命。’應該交予廷尉署審理。”於是哀帝將此事交予廷尉,廷尉彈劾師丹犯下不敬罪,事情還沒有結束,宮中的給事博士申鹹、炔欽又上書皇帝,說:“師丹的經學和品行是當代人的楷模,近代大臣能像師丹這樣的已經很少。師丹為了抒發憤懣,密封上奏,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又讓主簿書寫,泄漏了上書內容,其過失不應該在師丹身上。為此而貶黜師丹,恐怕會令眾人寒心。”尚書彈劾申鹹、炔欽:“僥幸以儒官身份,選拔上來擔任皇上的心腹,協助皇上參謀,確定疑問,明知師丹是社稷重臣,朝廷對大臣的議罪處罰,是慎之又慎的事情,申鹹、炔欽最初根據經義,認為應該對師丹治罪,現在事情確定下來,又上書妄自稱譽師丹,前後矛盾,犯下不敬罪。”哀帝遂貶斥申鹹、炔欽,將他們的俸祿削去二等,然後製策書,免去師丹的職務,哀帝說:“作為朝中三公,君應該是朕的心腹大臣,輔佐朕行善補過,統率百官,使天下祥和安寧。朕不聰明,將政務交於君處理,在此期間陰陽不能調和,寒暑失常,災異頻繁發生,山崩地裂,河堤決口,地下湧泉,淹死無數的百姓,現在百姓流離失所,沒有安定的居所,司空的職務形同虛設。君在任上任職三年,沒有聽說過有忠言嘉謀,反而有勾結朋黨,處事不公的惡名。在此前朕將力田提議改變貨幣的奏章交予君看,君在朕的麵前說,完全可以更改;朕把君的話告訴朝中大臣,讓他們討論,君又隨聲附和大臣們的意見,認為貨幣不便更改,讓討論的大臣們認為,這是朕在提出荒謬的想法。朕將此事隱忍不發,代替君受過。朕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在朝中結黨營私,相互勾結,形成氣候,因此多次以書麵形式提醒君,希望君能夠改過自新,君不知悔改,退朝後居然還發牢騷。君密封上奏,卻將奏書內容傳遍路人,讓朝內朝外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是大臣不忠,已經構成重罪,沽名釣譽,對此事議論的人很多,傳遍四方。作為朕的心腹大臣,竟然如此做事,那麼其他大臣,疏遠的人又將會是怎樣?這難道符合《易經》中所講的:二人同心,利可斷金嗎?君將如何率領群臣,輔佐朝政,親附遠方?朕認為君的職務非常重要,君的責任重大,卻不能縝密思考問題,心懷雜念,辜負朕的期望,君的講話反覆無常,沒有定見,朕真地為君感到羞恥,這樣做還怎麼在一起執政,永保國家安寧太平。因為君曾經做過朕的老師,不忍將君置於法官麵前,已經詔令有關官員,赦免君,不再追究責任。請交還大司空高樂侯印綬,回家休息去吧。”

尚書令唐林上書,說:“臣看了罷免大司空師丹的策書,陛下的責備過於嚴苛,君子作文,應該考慮為賢者諱。師丹是當代儒學大宗,道德品行堪為國中長者,曾經教導過陛下,位列朝中三公,所犯下的過失微不足道,海內沒有聽說過有人說師丹有什麼大罪,事情已經過去,陛下將其罷免爵位,處罰太重,京師中知道此事的人,都認為應該恢複師丹的爵位和食邑,給予奉朝請的優渥,這樣做還可以讓四方有所瞻仰。願陛下能夠考慮眾人意見,以報答師傅的教導之恩。”哀帝接受了唐林的建議,下詔賜予師丹關內侯爵,享受食邑三百戶。

師丹被免職幾個月後,哀帝采納朱博的建議,尊封傅太後為皇太太後,丁後為帝太後,與太皇太後和皇太後一樣受到尊敬,又為恭皇在京師設立祭廟,儀式與孝元皇帝一樣。朱博升任為丞相,又與禦史大夫趙玄一起上奏,說:“此前高昌侯董宏首先建議上尊號,而被師丹彈劾,貶為庶人。當時天下還在為成帝服喪,朝中政事交由師丹處理。師丹沒有褒揚尊親的意思,反而妄加評議,阻止上尊號,使得皇帝的孝行受到損傷,這是師丹不忠。陛下仁慈,還是為皇太後封了尊號,董宏因為忠孝,又受封為高昌侯。師丹罪惡昭彰,雖然因為大赦,沒有治罪,也不應該再享受食邑和爵位,奏請將師丹貶為庶人。”上奏得到批準,師丹被貶回老家數年。

平帝繼位後,新都侯王莽請示太皇太後,挖掘了傅太後、丁太後的墓塚,剝奪了她們的璽印綬帶,又重新按照民禮改葬,定陶國也拆毀了恭皇廟。當年提出建議的泠褒、段猶等人,被發配到合浦縣,又將高昌侯董宏貶為庶人。太皇太後征師丹到公車署,賜予師丹關內侯爵,享受原來的食邑。幾個月後,太皇太後又頒下詔書予大司徒、大司空,說:“褒獎有德,賞賜元功,這是先聖製定的製度,百王繼續奉行。在此前,定陶太後僭越,為自己上尊號,悖逆義理。關內侯師丹效忠國家,不顧危難,秉持臣節,根據聖法,分清尊卑位序,堪為中流砥柱,臨大節而不奪誌,真可謂是社稷之臣。有關部門逐條上奏,當年建議定尊號的邪臣已經遭到貶黜,師丹的功績還沒有得到褒賞,違背了先賞後罰的義理,沒有彰顯有德,獎賞功臣。現在為師丹增加厚丘縣中鄉的食邑二千一百戶,封師丹為義陽侯。”又過了一個月,師丹去世,諡號為節侯。兒子師業繼承爵位,王莽篡漢敗亡後,爵位封邑斷絕。

讚辭如下:何武舉薦王莽的事情,王嘉對封賞董賢的諫諍,師丹對上尊號的諫言,按照他們最終的禍福結果,都有了驗證。當年王莽興起,朝中內外屈服,董賢受到的寵幸,可以與外戚相埒,何武、王嘉以區區臣子,猶如以一掊黃土,去堵塞江河洪水,最後湮沒在洪水之中。師丹和董宏交替受到賞罰,可謂悲哀!因此說:“隨波逐流,則廢棄正道,違背世俗,又性命危殆。”這是古人留下來的遺訓,封官授爵,何其凶險。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