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五 穀永杜鄴傳第五十五(3 / 3)

成帝性情寬厚,喜歡文辭,長久沒有孩子,因此多次微服出行,親近一些佞幸小臣。趙皇後、李婕妤出身卑微,在後宮受到專寵,這也是皇太後和成帝幾位舅舅日夜擔心的事情。作為至親,難以反複提醒這些話,所以推舉穀永等人,借天變和出現的災異勸諫成帝,希望成帝能夠接受。穀永知道有後宮支持,所以大膽諫言,不避忌諱,每次諫言,總是能夠得到朝中的厚禮答複。但這次遞上奏章後,成帝看了奏章大怒。衛將軍王商暗地裏讓穀永趕快離開長安。成帝派出侍禦史追捕穀永,敕令一直追到距離長安六十裏的交道廄才停下來。侍禦史沒有追上穀永,回來報告,成帝此時也消了氣,有些後悔。第二年,征穀永擔任太中大夫,又轉任為光祿大夫兼任給事中。

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穀永擔任北地郡太守。當時災異頻繁出現,穀永將要上任時,成帝讓衛尉淳於長前來詢問穀永,臨別前還有什麼話要說。穀永回答:

臣穀永幸得以以愚鈍之材,擔任太中大夫,作為朝廷拾遺補缺的大臣,跟隨在朝臣後麵,進不能盡忠竭慮,輔佐皇上宣揚聖德,退不能披堅執銳,立下討伐賊寇的功勞,仍然蒙受皇上厚恩,現在要轉任為北地郡太守。即使讓臣絕命隕首,身沒荒草,也不足以報答皇上的厚恩。陛下聖德仁厚,沒有忘記微臣,像周文王一樣虛心納諫,不嫌棄愚夫說話荒謬,下詔派衛尉來向臣穀永詢問臨行前還有什麼話要說。臣聽說服侍君王,要有向君王袒露忠心的義務,表述忠言;擔任官職要敢於承擔責任,恪盡職守。臣穀永幸得以作為朝廷官員,雖然不能諫言得失,還是要盡心竭力地恪盡職守,在任上努力奉獻,為皇上撫恤百姓,很難談出有關得失的言辭。忠臣對於皇上,誌在忠誠,雖然臣身處邊郡,時刻不敢忘懷君王的恩德,臣將會以死來報效國家。在春秋時,史魚臨終時遺言,餘忠未盡,屍臥棺柩,猶顯忠誠;汲黯身居朝外,思慮憂憤,仍然寄言於李息。《尚書》中講:“雖然身居朝外,心中無時無刻不留在王室。”臣穀永幸得以在朝中做官出入三年,即使現在要執幹戈守衛邊陲,思慕皇上之心,仍然讓臣常掛念宮中,因此臣在此越職,略談一些這幾年的憂慮。

臣聽說上天撫育百姓,因為難以治理,所以為他們安排君主,加以統治,擁有海內並不是為了天子,封疆裂土也不是為了諸侯,他們心中要裝著百姓。垂三統,列三正,去無道,開有德,天下不會永遠私於一姓,君王要向天下人宣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王者要躬行道德,順從天地,博愛寬恕,恩德要惠及野草,朝廷征收賦稅,安排徭役,雖然取之於民,但不能超過限度,宮室車服,不能逾越製度,隻有節省財用,國家才能夠祥和,天下才能理順陰陽,自然現象才會合乎常理,百姓也才能祥和長壽,稼禾茂盛,符瑞顯現,這些都是上天護佑的結果。假若君王失道妄行,暴殄天物,窮奢極欲,沉湎於荒淫之中,聽信婦言,驅逐賢臣,離棄骨肉,專用佞臣,嚴刑峻法,苛捐雜稅,百姓就會產生怨恨,陰陽也會產生錯謬,自然現象會出現災異,到那時,上天震怒,災異頻繁,日月薄食,五星失序,山崩河潰,水泉奔踴,妖孽顯現,彗星逞威,饑謹遍野,百姓短壽,萬物毀傷。君王如果還不知道改悔,厄運還會接踵而至,到那時,上天就不再發出警告,直接更換有德之君。《詩經》中說:“上天西顧,垂青文王。”

上天拋棄邪惡,摒棄弱者,授命聖賢,這是天地不變的法則,古往今來均是這個道理。功德有薄厚,壽限有長短,時世有更替,天道有盛衰。陛下繼承八位先帝的功業(包括呂後),是陽數中最後一位數字,涉及三七數字的節點,又遭遇無妄的卦運,還有一百零六數字的災厄。這三種厄運當頭,難以預料,疊加在一起。建始元年以來,一共才二十幾年,災異頻發,相繼出現,其數字超過《春秋》中記載的數字。從高祖到元帝,八代帝王記載的災異,至今還沒有消除,今年的正月己亥朔日,再次出現日食,在一年之中三個初始時間發生,四月丁酉,四方星辰,在白晝間發生流星雨,七月辛未,彗星從天際間掃過。三種災異相繼出現,從年初到年中,這樣頻繁地出現,昭示著災異眾多,還會陸續出現,接下來還會發生饑饉,百姓又要流離失所,啼饑號寒。彗星出現,本身就是大災異,是土精所生,流星雨出現,預示著要出現饑饉災荒,在此後,民眾騷動,可能會發生動亂,時間不會太久,即使積德行善,還要擔心,災禍難以避免,早晚還會到來。加上深宮後庭,還有驕臣悍妾,醉酒狂悖荒謬之事迭起,北宮苑囿街巷之中,臣妾之家,幽閑之處,還有像春秋時的夏徵舒、崔杼這樣的亂臣賊黨;朝外有地方上的樊並、蘇令,類似陳勝、項梁舉兵造反的暴徒。內亂之禍早晚也會到來,外亂之禍,也要警惕,舉兵造反的時間,要看火星芒角發亮。到那時,安危隻是轉瞬間,宗廟墜毀堪憂。臣穀永想到這些,不禁膽戰心寒,所有這些事情的發生,預言了幾年。其萌芽在下麵出現,其災禍要在上麵兌現,敢不警惕嗎!

禍端起於細微,奸邪生於隨意。願陛下端正君臣位序,不再與群小遊戲宴飲;那些中黃門宦官與後宮妃妾一向驕橫恣肆,凡是醉酒失禮之人,要將他們驅逐出皇宮,嚴格執行三綱,整頓後宮,製止驕妒漫延,鼓勵婉約的禮儀,從失意士人中選拔優秀人才,對有怨恨的士人要加以撫慰。君主應該有至尊之重,有帝王之威,出行時要有法駕隨行,陳兵清道後再行,不可微服出行,不可在臣妾家中用餐。戒除這三項,內亂之禍或許可以免除。

民間百姓造反,大多是因為百姓饑寒困苦,官吏不加以撫恤,如果百姓已經饑困,還要加重賦斂,民怨就會沸騰,最擔心的是,君主還茫然不知。《易經》中說:“囤積膏腴,占卜小事者吉,占卜大事者凶。”又說:“饑困沒有大的損失,為泰,災禍橫生,水害頻發,則會滅亡。”《妖辭》中有:“門閂響動,飛落,象征無道,象征臣下為非作歹,亂臣謀反篡位。”君主遭遇衰世,會有饑饉之災,不減少用度,還要大肆揮霍,則凶,百姓困苦,無力交納賦稅,愁苦怨恨,水災頻發;城門關鎖,是守護國家用的,門閂無故飛落,象征著國將不國,門閂才會飛落。在往年,下麵的郡、諸侯國中有二十一次發生水災,糧食歉收。今年蠶桑、麥子收成不好。江河洶湧,河堤潰決,大水泛濫,有十五個郡、諸侯國遭受水災。莊稼連年歉收,現在又錯過了農時,種不上冬小麥。流離失所的百姓,將會遍布海內,流民擁塞在關外,祈求活命。大災已經交替出現,水災浩蕩,黎民百姓如此困苦,應該減少常稅,減省宮中的享用,但是有關部門還在奏請,要增加百姓的賦稅,真是荒謬絕倫,悖逆民心,這是布怨趨禍的做法。城門關鎖飛落,是因為有這些現象,才發出關鎖飛落的警示。在古時候,穀物歉收,皇宮要減少膳食,災害發生,要減少服飾,凶年不建房屋,這是明王的製度。《詩經》中說:“凡民有喪,要加以撫恤。”《論語》中說:“百姓不足,君何以享受?”臣願陛下不要批準加賦的奏請,還要減少宮中太官、導官、中禦府、均官、掌畜、廩犧的用度,停止尚方、織室、京師、郡、國官員製作服飾,停止運輸新的器物、衣服,用這些錢財資助大司農。將皇上的恩德遍施予海內,賑濟困苦,打開關津,接納困苦饑民,盡力地幫助他們,以解燃眉之急。到了立春,再派出使者巡行各地,引導風俗,宣揚聖德,撫恤孤寡,問民疾苦,慰勞二千石官員,勸農耕桑,不妨礙農時,以寬免撫恤饑困中的黎民百姓,在此時,更要防止奸邪趁機作亂。海內的亂源,或許可以平息。

臣聽說聖明的君主可以與他一起做善事,不可以與他一起做惡事,昏聵的君主可以與他一起做惡事,不可以與他一起做善事。陛下的天性,聰明睿智,應該是聖明君主的資質。希望能夠體察愚臣的忠言,警惕三難的危險,懷有畏懼之心,下定決心為善,拋棄過去的邪念,不再重複以往的錯誤,勵精圖治,以至誠感動上天,那麼即使有災禍,也會停留在上麵,不會讓災禍降臨到下麵,這還有什麼憂慮呢?臣隻是擔心陛下不能夠專心致誌,仍然沉溺於過去的癖好,親近群小,不肯去做!

成帝讀了上奏,被穀永的話深深打動。

穀永對於經書的學習,一般能夠通達,與杜欽、杜鄴的知識水平相當,但不如劉向父子和揚雄。穀永對於天官、《京氏易經》掌握得很好,因此可以談論災異,穀永向成帝先後上書四十幾件事,大都是陳述相同的道理,主要是談論皇上的錯誤,與後宮嬪妃間的問題。穀永與外戚王氏的關係很好,成帝知道這些,對穀永不是很信任。

穀永所擔任的職務,基本上都能夠稱職,在北地郡擔任太守一年多,衛將軍王商去世,曲陽侯王根以驃騎將軍身份輔佐朝政,推薦穀永,征入朝中擔任大司農。一年後,穀永生病,又過了三個月,有關部門奏請免去穀永的職務。按照舊例,公卿有病,皇上應給予特別賞賜,準假休息,到了穀永,卻予以免職。幾個月後,穀永在家中病逝。穀永本名並,因為尉氏縣的樊並造反,改名為永。

杜鄴,字子夏,原來是魏郡繁陽縣人。祖父和父親積累功勞,後來做了郡太守,在武帝朝遷至茂陵(武帝的陵寢)縣居住。杜鄴從小失去父親,母親是張敞的女兒。杜鄴長大後,跟隨張敞的兒子張吉學習,得以閱讀張吉家中收藏的書籍。以孝廉,被舉薦為郎官。

杜鄴與車騎將軍王音的關係很好。平阿侯王譚不接受城門校尉的職務,去世之後,成帝為此事而懊悔,哀傷不已,又任命王譚的弟弟成都侯王商享受特進待遇,負責城門守衛,可以像將軍一樣設置幕府,舉薦官吏。杜鄴看到王音此前與平阿侯王譚有矛盾,就對王音講:“杜鄴聽說,一般的人情世故,對於恩深的人,要謹慎侍奉,對於親愛的人,要有求必應。親戚之間與關係較遠的人,不能沒有區別地加以對待,如果這樣做了,怎麼會不遭人怨恨?這就是《詩經·棠棣》、《詩經·角弓》中所講的道理。在春秋時,秦伯有千乘之國,卻不能容納同母弟弟,《春秋》中記下這件事加以諷刺。周公、召公不是這樣做,他們忠可以輔佐成王,義可以相互幫助,對待親人一視同仁,與尊貴的人平等相處,不以聖德獨攬國家恩寵,也不以年長額外接受榮譽,二人的封國均在陝地,共同輔佐周王室。因此在朝內,沒有恩愛、怨恨的裂痕;在朝外,沒有相互侵奪的羞辱,均能得到上天的護佑。也正因為這些,他們兩位才被後人稱為聖人。我注意到成都侯在朝中享受特進,負責城門守衛,還有皇上的詔命,可以設置將軍幕府,舉薦官吏,這明顯是皇上要尊寵重用成都侯。將軍應該順從皇上的旨意,應該與成都侯共商國事,共同參與朝中的廷議。最終的決策,自然要由將軍來決定。這樣做了,誰還能不服從?在古時,魏文侯感悟大雁的奉獻,後來父子間感情加深,陳平感謝壹飯的舊恩,使得將相間關係融洽,這些事情雖然發生在楹階俎豆之間,但在處理國家危難時,卻意義重大!我深感大臣趙倉唐、陸賈的深明大義,所講的這些話隻能意會,願將軍深思。”王音被杜鄴的話打動,從此後,王音與成都侯王商日益親密;二人均很看重杜鄴。後來杜鄴因為有病離任。王商擔任大司馬衛將軍後,又任命杜鄴擔任將軍幕府主簿,作為心腹,推薦杜鄴擔任侍禦史。哀帝繼位之後,杜鄴轉任為涼州刺史。在任上執政寬鬆,很少濫施威風,幾年後因病而被免職。

在哀帝朝,哀帝的祖母定陶傅太後,稱號為皇太太後。哀帝的母親丁姬稱號為帝太後,皇後是傅太後堂弟的女兒。傅氏家族中有三人受封為列侯,丁氏家族中有二人受封為列侯。皇上又封了傅太後同母弟的兒子鄭業為陽信侯。傅太後喜歡幹預朝政。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初一,哀帝任命皇後的父親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衛將軍,任命舅舅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在授命那一天,天上出現日食,哀帝下詔,要舉薦敢於諫言的方正士人。扶陽侯韋育舉薦杜鄴為方正,杜鄴回答皇上策問:

臣聽說禽息憂國,破首不恨;卞和獻寶,刖足甘心。臣幸得以奉詔直言,也不會有上述二人的遭遇,不敢不盡言!臣聽說,世上萬物,陽尊陰卑,卑者隨尊,尊者兼卑,這是天道。男人雖賤,在家中也是陽;女人雖貴,在家中也是陰。因此禮經有三從的道理,即使女子有文王母親的賢惠,也應該服從於兒子。《春秋》中記述了紀侯母親的故事,目的是為了減少女子對朝政的幹預。在春秋時,鄭伯放任薑氏的欲望,終於有了叔段篡國的災禍;周襄王在宮中迫於惠後的非難,最後不得不亡命於鄭國。漢朝建國之後,呂太後在朝中,以權利將恩惠濫施於親屬,又讓外孫女,做了惠帝的皇後,在當時,皇位繼承變得撲朔迷離,很多事情在暗室中操作,白天昏暗,冬天打雷,這些災異的出現,難以勝數。臣注意到陛下奉行不偏不倚的政策,每件事情都要力求儉約,非禮不動,確實希望率身垂範,讓國家治理有一個新的氣象。可是嘉瑞還沒有顯現,反而頻繁地發生日食地震,民眾中謠言四起,還有所謂行籌的荒唐行為,也是在此時發生,造成百姓驚恐不安,考察《春秋》中記載的災異,這是上天在降臨災異前,警示人君,從這些現象中,要及時發現問題的端倪。日食,是指陽明被陰所覆蓋,《坤》卦在《離》卦上麵,是《明夷》現象。《坤》主要掌管地,為土、為母,以安靜為德。地震發生,是沒有遵守陰德的表現。卦象講得很清楚,臣對於這些,不敢不直言進諫!

在春秋時,曾子曾經問過老師,所謂聽從父命的道理,孔子說:“這還需要解釋嗎?”孔子讚賞學生閔子騫,遵守禮儀,一絲不苟,尊重親人的行為,沒有不合乎道理的,因此不會受到外人離間。此前大司馬新都侯王莽遭到免職,住在弟弟家中,皇上下詔,王莽不得不回到封國。高昌侯董宏離開蕃地自絕於朝廷,仍然得到封邑。皇帝製詔書,貶斥宮中侍從駙馬都尉傅遷,說傅遷為人不忠,奸佞巧偽,將傅遷免職,貶回故鄉,不到一個月,又下詔將傅遷召回,大臣們上奏,堅持對傅遷的懲治,最終傅遷沒有得到懲治,反而又擔任了重要職務,奉命出使,受到的尊寵超過以往。還有陽信侯鄭業,也是因為皇上的私恩,得到封賞,享受食邑,並不是真地建立了功勞。幾位外戚的兄弟無論賢與不肖,都安置在朝中,作為皇上近臣,列於朝堂,並且掌握著宮中侍衛,或者率領守軍,將皇上的恩寵集於一家,他們得到的恩寵,世所罕見,沒有先例。以至於丁氏、傅氏在朝中並列,在朝中擔任大司馬將軍。在春秋時,皇甫在王室雖然尊寵,魯國的三桓勢力雖然強大,在魯國也隻能有三軍,仍然難以與當今的外戚權貴相比。在封賞爵位時,天上黯然無光,出現日食。發生的時間如此巧合,居然不前不後,就在封賞的同時出現,這已經是在明確地告誡陛下,隻顧得謙遜,卻不能乾綱獨斷,政由己出,太後所言則聽,太後所欲則行,有罪者不能懲罰,無功者享受祿位,流弊積累,問題即出在這裏,我力圖將這些事實,奏報聖朝。古時候《詩經》中詩人的諷刺,《春秋》中的記載,都已經指明了問題的起因,不是在其它方麵。後人在反思曆史上出現的這些問題時,常憤恨不已,現在皇帝卻在身體力行,仍然看不出問題的存在,還認為做得很對,實在是當事者迷。臣才能疏淺,見解可能有所偏頗,懷疑後宮中是否還有受寵過分的人和事情。上天在昭示災異時,不會沒有原因,保佑君王竟然以這種方式,為什麼君王還不采取行動!

臣聽說野雞飛到鼎耳上,商朝的高宗為之震動;大風過後出現的異象,使得周成王為之驚竦。希望陛下也能夠認真思考,想一想繼承皇位時的初衷,從古人的經驗和教訓中得到啟示,努力做一個萬民滿意的好皇帝,則黎民百姓將會歡欣鼓舞,上天和百神也會收回憤怒,用祥瑞福祿來回報皇上的努力!

杜鄴沒有得到官職,因病去世。杜鄴所說的百姓傳布謠言,傳送行籌,以及穀永所說的君王購買私田,彗星隕石門閂飛落的卦驗(詳情記載在《五行誌》中)。

最初,杜鄴跟隨張吉學習,張吉的兒子張竦從小失去父親,後來也跟隨杜鄴學習,在當時很有名氣,特別精通於文字學。杜鄴的兒子杜林清靜好古,也有雅材,(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7年),在朝中位列九卿,後來官至大司空。杜林的文字學超過杜鄴、張竦,世人都說小學(文字學)的研究,是從杜公開始。

讚辭如下:在成帝朝,朝政掌握在外戚手中,成帝的幾個舅舅把持著朝政。在哀帝朝,哀帝又重用外戚丁氏、傅氏。因此杜鄴諷刺丁氏、傅氏家族。杜欽、穀永不敢諷刺王氏,是因為形勢所迫。杜欽希望王鳳在朝中有所收斂,杜鄴卻阿諛王音、王商。穀永陳述三七災厄之戒,忠心可嘉。但穀永舉申伯的例子,阿諛王鳳,讓平阿侯王譚不接受城門守衛的職務,致使王譚和車騎將軍王音失和。又以金星、火星的變化,來勸說王音、王譚和好,可謂是信義不足,空談有餘。孔子說“朋友間多聞多識”,杜鄴、杜欽、穀永三人較為合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