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3 / 3)

京房和張博兄弟三人被殺頭示眾,妻子兒女被流放到邊疆。成帝繼位後,因為淮陽王劉欽是成帝的叔父,受到尊敬,與其它藩國待遇不同。淮陽王劉欽又再次上書,為舅舅張博的事情說情,說他們受了石顯等人的陷害,還為張博的家屬求情,希望他們能夠返回內地。丞相、禦史大夫彈劾劉欽:“劉欽此前與張博書信來往,做了諸侯王不應該做的事情,已經得到了皇上的恩賞,不再追究責任,這些事情都發生在大赦令以前。劉欽不知悔改,還要申訴,自以為有理,失去藩臣的體統,大不敬。”成帝加恩,允許淮陽王劉欽將流放在邊郡的親屬接回來。

淮陽王劉欽在王位三十六年後去世。兒子文王劉玄繼承王位,在位二十六年後去世。兒子劉璌繼承王位,王莽篡漢後,封國斷絕。

楚孝王劉囂,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被立為定陶王,甘露三年改立為楚王。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前25年),劉囂入長安來朝見皇帝,當時劉囂患有疾病,成帝可憐叔叔,下詔說:“人們常說‘天地間,人為貴,人的善行,莫大於孝行。’楚王劉囂一向孝順仁慈,在封國二十幾年,沒有聽說過犯有錯誤,朕很欣賞,現在卻遭到厄運,患上惡疾,令人痛心,《論語》中講:‘唉,這是命嗎,斯人竟患有這樣的惡疾!’朕心中很難過。楚王的品行這麼好,沒有讓人非議的地方,對於封國的諸侯王,還應該怎樣勉勵呢。《尚書》中不是講嗎?‘褒揚有德,以彰顯善行。’現在是王朝的正月,詔令劉囂和他的一個兒子,到長安來朝見皇帝,將廣戚縣四千三百戶,封予劉囂的兒子劉勳為廣戚侯。”第二年,劉囂去世。兒子懷王劉文繼承王位,一年後去世,沒有兒子,撤銷封國。第二年,成帝再次立劉文的弟弟平陸侯劉衍為楚王,這是楚思王。二十一年後去世,兒子劉紆繼承王位,王莽篡漢後,封國斷絕。

在當時,成帝同時立楚王劉紆的弟弟劉景為定陶王。廣戚侯劉勳去世後,諡號為煬侯,兒子劉顯繼承爵位。平帝駕崩(公元5年),沒有兒子,王莽立廣戚侯劉顯的兒子劉嬰為孺子,作為平帝的皇位繼承人。而後王莽篡漢,封劉嬰為定安公。民眾起義,殺了王莽;在更始年間(公元25-55年)劉嬰仍然住在長安,平陵縣人方望等人懂得天文,認為更始帝一定會敗亡,劉嬰應該作為漢朝繼承人,於是起兵將劉嬰劫持到臨涇縣,擁立劉嬰為天子。更始帝派出丞相李鬆打敗叛軍,殺了劉嬰。

東平思王劉宇,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被立為諸侯王。元帝繼位後,劉宇回到封國。長大成人後,因為與奸人勾結,觸犯國法,元帝認為劉宇是自己的弟弟,赦免了劉宇的罪行,東平國太傅和國相因為沒有盡到責任,因此而獲罪,受到懲罰。

過了很久,劉宇服侍自己的母親王太後,與母親的關係很僵,太後向朝廷上書講了此事,奏請讓自己到宣帝的陵寢地杜陵縣,為宣帝守護陵園。元帝於是派出太中大夫張子蟜捧著璽書,到東平國曉諭劉宇,璽書中說:“皇帝問候東平王。人們都說尊敬親人,沒有比孝行更為重要,尊敬尊貴的人,沒有比忠誠更為重要,諸侯王應該不驕不躁,才能夠奉行孝道,謹慎處世,輔佐天子,然後才能夠永保富貴,永享社稷太平。朕聽說大王不懂得品行修養,王宮內出現不和,世上有很多的流言蜚語,宮內常傳出毀譽之聲,朕為此而憂慮,為大王擔心。《詩經》中不是說過嗎?‘思念祖宗,修養品德,尊奉天命,自求多福。’朕認為大王年輕氣盛,忽略了道德修養,心有旁騖,不能夠接受忠言勸告,此次派出太中大夫張子蟜向大王宣喻朕的意思。孔子說:‘知錯不改,錯上加錯。’希望大王能夠深思,不要辜負朕的心意。”

元帝又以璽書形式,賜予王太後詔書,詔書中說:“皇帝派諸吏宦者令問候東平王太後。對你們母子不合,朕已經有所耳聞,太後要多加體諒。家庭的福氣、祥和,沒有比的上家庭和睦,家庭的禍患、災變,多來自於家庭不能和睦。東平王已經離開繦褓,長大成人,是南麵為王的諸侯王,東平王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涉世不深,加上性情孤傲,忽視臣下。對於母親,又不同於其他人,兒子的表現,不失去禮節,隻有聖人才能做到!《論語》中講:‘父為子隱,道理就在這裏。’太後是位明白人,對此不必介意。家庭之內,母子之間,同呼吸,共命運,是骨肉親情,要格外加以重視!不能馬虎!在上古時,周公告誡伯禽,說:‘過去的熟人,沒有大的錯誤,就不要輕易地拋棄,對於任何人,都不能求全責備。’一位過去的朋友,尚能夠隱忍他的過失,更何況是太後的親生骨肉!我已經派出使者曉諭東平王,東平王也已經後悔,認識到錯誤,太後要放寬心胸,原諒兒子,東平王保證以後再也不會為非作歹。太後要多加餐,不要為此事再煩惱,愛惜身體。”

劉宇很慚愧,通過使者向元帝謝罪,表示願意洗心革麵。元帝又以詔書形式,批評東平國太傅和國相,說:“人性中有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年齡稍大一些,耳目就會受到各種欲望的影響,五常會逐漸地消磨掉,邪心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欲擾亂本性,見利而忘義,這樣的人,不喪失國家,是不可能的。東平王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得到老師的教誨,時間不長,閱曆也淺,從今以後,不是《五經》中的正術,如果有人以遊獵非禮的邪念,來誘導東平王,將予以嚴懲。”

劉宇在王位二十年,元帝駕崩。劉宇對中謁者信等人說:“朝廷中的大臣現在均在議論,繼位的天子年少體弱,擔心不能夠治理天下,我懂得製度、法律,他們建議由我來輔佐天子。我看到尚書日夜操勞,假若讓我來做這些事情,恐怕也難以勝任。今年夏天炎熱,皇上年少,服喪期間擔心沒有合適的住處,我差點坐了這樣的位置!”等到元帝下棺,劉宇哭了三次,而後就開始飲酒吃肉,將妻妾留在身邊。原來劉宇寵幸的姬妾朐臑,已經被劉宇拋棄,多次歎息抱怨。劉宇知道後,將朐臑貶為家人子,在永巷中掃除,還鞭打朐臑。朐臑暗地裏向皇帝上書,告發劉宇,還讓家人告發。劉宇發現後,絞殺了朐臑。朝廷有關部門奏請逮捕劉宇,成帝下詔,削去樊縣、亢父縣兩個縣。又過了三年,成帝詔令有關部門,說:“人們常說,對待親人要親,自古以來都是這個道理。此前東平王有過錯,有關部門奏請廢黜東平王的王位,朕不忍心。又奏請削去東平王的封地,朕不敢再堅持。想到東平王是朕的叔叔,不能忘卻。而今聽說東平王已經改過自新,正在鑽研經術,親近有道德的賢者,沒有再發生過違法的事情,朕甚為嘉賞。古人不是常講嗎?朝錯夕改,還是君子。重新恢複此前削去的東平王的兩個縣。”

再後來東平王劉宇到長安來,朝見皇帝,上書請求諸子百家的書籍,還有太史公的《史記》,成帝就此事詔問大將軍王鳳,王鳳回答:“臣聽說諸侯王來到京師朝見皇帝,考訂文章,糾正製度,不合乎禮儀的話不說。這次東平王來朝見皇帝,考慮事情不謹慎,不是謹守製度,卻向朝廷索要書籍,這不是諸侯王應該做的事情。諸子百家的書籍,有些不符合經學思想,有些與聖人的觀點相衝突,還有的是談論鬼神,宣傳怪異的東西;太史公的《史記》,有關於縱橫詐謀的內容,有漢朝建國初期謀臣的謀略,還有天文災異,國家的險要地形。這些都不適合諸侯王閱讀,不能給他。不給他的理由也可以這樣說:‘《五經》是聖人寫的,萬事均包括在其中。大王喜歡研究經學,諸侯國的太傅、國相都是儒生,早晚可以向他們請教,足以幫助大王修身。那些小的道術破壞道義,會使人誤入歧途,難以自拔,沒有必要留意這些。隻要有益於大王對於經學的研究,皇帝不會因為愛惜,而不給予大王。’”王鳳談了意見後,成帝果然按照王鳳的話告訴東平王,沒有給予他想要的書籍。

東平王劉宇在王位三十二年,去世,兒子煬王劉雲繼承王位。在哀帝朝,無鹽縣有一座危山上的地麵隆起,上麵長滿草,像馳道一樣,還有瓠山上的石頭轉動,站立起來。劉雲還有其他人,來到這些地方祭祀,並在宮中矗立起一塊與瓠山一樣的石頭,用黃菩草紮成一個神位,在旁邊禱告,念念有詞。建平三年,息夫躬、孫寵等人通過幸臣董賢告發此事。在當時,哀帝有病,對於這種事情非常厭惡,將此案交予有關部門懲治,朝廷隨即逮捕了劉雲、東平國王後,投入監獄審問,他們招供承認,曾經讓巫師傅恭、婢女合歡等人祭祀石頭,詛咒皇上,為劉雲登上皇位禱告。劉雲還與懂得災異的高尚等人遙指星宿,詛咒哀帝得病,不能痊愈,這樣劉雲就可以獲得天下。當年曾經有石頭聳立,宣帝繼位的事情隨後發生。有關部門奏請殺掉劉雲,哀帝下詔,將劉雲廢黜王位,流放到房陵縣。劉雲自殺,屍首被示眾。劉雲在位十七年,撤銷封國。

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要將哀帝朝的決定全部顛倒過來,奏請太皇太後王政君,立東平煬王劉雲的太子劉開明為東平王,又立東平思王劉宇的孫子劉成都為中山王。劉開明在王位三年後去世,沒有兒子。又立劉開明的哥哥嚴鄉侯劉信的兒子劉匡為東平王,作為劉開明的繼承人。王莽在朝中執掌朝政,東郡太守翟義與嚴鄉侯劉信密謀舉兵,企圖殺掉王莽,擁立劉信為天子。兵敗,兩人被王莽誅殺。

中山哀王劉竟,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被立為清河王。初元三年,又改立為中山王,因為年紀幼小,沒有去封國。元帝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劉竟在長安的官邸去世,葬在杜陵(宣帝的陵寢)縣,沒有留下後代,撤銷封國,王太後回到戎氏娘家。

孝元皇帝有三個兒子。王皇後生下孝成帝,傅昭儀生下定陶恭王劉康,馮昭儀生下中山孝王劉興。

定陶恭王劉康,元帝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被立為濟陽王。在濟陽王位上八年(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又改立為山陽王。在山陽王位上八年(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又改立為定陶王。定陶恭王在年少時,很受元帝的喜愛,長大成人後,多才多藝,懂得音樂,元帝很器重。母親傅昭儀又受到元帝的寵幸,因此幾乎取代皇後和太子劉驁(詳情記載在《元後傳》和《史丹傳》中)。

成帝繼位後,遵照先帝的意思,厚待定陶恭王劉康,超過其它諸侯王。定陶恭王劉康在王位十九年,去世,定陶恭王的兒子劉欣繼位。劉欣在定陶王位上第十五年,成帝由於沒有兒子,征定陶王劉欣入皇宮,立為皇太子(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成帝讓太子劉欣繼承大宗,不能再顧及生父,又立了楚思王劉衍的兒子劉景為定陶王,奉祀定陶恭王的宗廟。成帝駕崩後,太子劉欣繼位(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這是孝哀帝。繼位二年後,哀帝劉欣追尊自己的父親定陶恭王為恭皇,在京師設置寢廟,重新排出昭穆次序,祭祀的儀式與孝元帝一樣。又改立定陶王劉景為信都王。

中山孝王劉興,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被立為信都王。在位十四年,又改立為中山王。成帝在議立太子時,禦史大夫孔光認為,在《尚書》中,曾經記載有殷代的繼承製度,哥哥去世,弟弟也可以作為繼承人,中山王劉興是元帝的兒子,可以繼承皇位。成帝認為中山王劉興才能不夠,又是自己的兄弟,死後靈位入祖廟,不能派出昭穆次序,外戚王氏和趙昭儀都讚成立定陶王(哀帝劉欣)為太子,因此立了定陶王劉欣。為此,成帝封了中山孝王的舅舅馮參為宜鄉侯,加封中山孝王劉興一萬戶,以安慰中山孝王。中山孝王劉興在王位三十年,去世,兒子劉衎繼承王位。七年後,哀帝駕崩(公元前1年),沒有留下兒子,朝廷征中山王劉衎入皇宮繼位,這是平帝。太皇太後以皇帝是成帝的大宗繼承人,因此又立了東平思王劉宇的孫子,桃鄉頃侯的兒子劉成都為中山王,奉祀中山孝王劉興的宗廟。王莽篡漢後封國斷絕。

讚辭如下:在元帝朝,漢朝擁有廣闊的天下,在位的皇帝卻後嗣乏人,從成帝起,竟然三代皇帝沒有兒孫,豈非天意!淮陽憲王劉欽,是當時諸侯王中最聰明的,受到張博的引誘,幾乎走上斜路。《詩經》中說:“貪婪的人,是害群之馬。”古今一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