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2 / 3)

孝宣皇帝有五個兒子。許皇後生孝元帝,張婕妤生淮陽憲王劉欽,衛婕妤生楚孝王劉囂,公孫婕妤生東平思王劉宇,戎婕妤生中山哀王劉竟。

淮陽憲王劉欽,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被立為諸侯王,母親張婕妤在當時得寵於宣帝。霍皇後被廢之後,宣帝有立張婕妤為皇後的打算。考慮了很久,因為有霍氏妄圖謀害太子的教訓,最後還是決定挑選後宮中沒有生育過兒子、而又為人謹慎的嬪妃,元帝立了長陵縣人王婕妤為皇後,讓她要像母親一樣撫育皇太子,皇後並不受宣帝的寵幸,也很少能夠在宮中看到宣帝,隻有張婕妤最受宣帝的寵幸。憲王劉欽長大以後,喜歡閱讀經書,學習法律,顯示出聰明才智,很有才能,宣帝也很喜歡憲王劉欽。太子劉奭寬厚、仁慈,喜歡儒術,宣帝為此多次嗟歎,說自己喜歡憲王,宣帝曾經說:“這才像我的兒子!”又有了立張婕妤生的兒子憲王劉欽為太子的想法,然而一想到太子是在民間所生,是在自己當年最卑微的時候出生,宣帝從小又受到許家人的很多照顧,繼位以後太子的母親許後,被霍氏謀害而死,太子一出生,即失去母親,所以宣帝始終下不了決心。時間久了,宣帝看準了已故丞相韋賢的兒子韋玄成,韋玄成曾經佯裝瘋癲,為的是將父親傳下來的爵位讓予哥哥,又通曉經書,行為高尚,在朝中受到群臣讚譽。宣帝於是召韋玄成,任命韋玄成為淮陽國中尉,讓韋玄成輔導憲王劉欽,學會謙讓,至此太子的位置才穩定下來。宣帝駕崩後,元帝繼位,憲王回到淮陽封國。

當時張婕妤已經去世,憲王還有外祖母,舅舅張博兄弟三人,他們每年要到淮陽國來看望親人,接受淮陽王劉欽的賞賜。淮陽王劉欽後來上書:請求將自己的外戚張氏遷往淮陽國居住,張博上書:願意留下來看守祖宗的墳墓,沒有遷去。淮陽王劉欽心中為此對張博不滿。再後來張博到淮陽國來,淮陽王賞賜的東西就少了。張博說:“我欠下幾百萬債務,請求大王多賞賜一些。”淮陽王沒有答應。張博回去後,讓弟弟張光恐嚇淮陽王,說劉欽對待外祖母不好,張博要向皇帝上書,請求接回母親。淮陽王隻得派人,為張博帶去五十斤黃金。張博這才高興,寫書信道謝,還用極盡肉麻的話諂媚淮陽王,張博說:“當今朝中沒有賢臣,災害多次顯現,令人寒心。百姓都盼望著大王,大王為什麼還怡然自得,不到長安來朝見皇帝,輔助朝廷呢?”同時張博的弟弟張光也多次勸說淮陽王聽從張博的建議,又說自己在京師中可以遊說當朝權貴,為大王朝見皇上求情,淮陽王劉欽不為所動。

再後來張光要去長安,向淮陽王劉欽辭行,對劉欽說:“願意盡綿薄之力,與張博一起為大王入朝覲見皇帝求情。大王來到長安後,可以與平陽侯王鳳聯係。”張光得到淮陽王願意入長安朝見皇帝的許諾,即刻快馬讓人告訴張博。張博知道了淮陽王的意向,又再次給淮陽王寫信,說:“張博幸得以成為大王的親戚,多次向大王獻上愚策,沒有受到重視。此前臣向北遊曆燕趙,想在沿途郡、諸侯國中訪求隱士,聽說齊國有一位駟先生,專門研究《司馬兵法》,可謂是大將之材,張博見到了這位駟先生,向他詢問三皇五帝治國的經驗,此人真可謂是奇才,絕非世俗之輩可比。而今邊境騷動,天下不安,看來非此人不能安定天下。又聽說北海郡有賢者出現,顯示出幾代人都難以超越的才能,隻是不願意出世。如果能夠得到此二人,推薦給朝廷,功勞不小。張博願意飛馳長安,向朝廷奏報,隻是身上帶的錢很少,不能與朝廷中的顯臣取得聯係。趙王派謁者帶著牛酒,還有三十斤黃金慰勞臣張博,張博不敢接受;趙王又派人來,說要娶臣的女兒,送上二百斤聘金,臣張博又沒有答應。恰好接到張光的信,說大王已經派張光到長安來,與臣一起同心協力,為大王到長安來朝見皇上,鋪平道路。臣原來以為大王已經放棄此事,沒有料到大王還會回心轉意,給臣這個麵子,臣願意殺身報德。朝見皇帝的事情,臣一定會盡力去做!大王隻須吩咐一聲,即使赴湯蹈火,臣也在所不辭,這是商湯、夏禹得以成功的機會。駟先生道術高明,什麼樣的書籍都有,不知大王有何愛好,願意奉上。”淮陽王劉欽得到這樣的書信,很高興,給張博回信說:“子高(張博的字)心存思念,有側隱之心,對本王懷有忠誠,我願意采納你的意見,與你商討事情,我雖然不夠聰明,也能明白你的誠意!這次派官員為你償還上次提出的二百萬債務。”

在當時,張博的女婿京房因為通曉《易經》,正在受到元帝的信任,多次在宮中被元帝召見問話。京房以為受到了石顯、五鹿充宗的排擠,為元帝獻上的諫言得不到重視,多次與張博談起此事。張博也常想在淮陽王麵前誇耀,就把京房預言的災異,以及在宮中與元帝談話的內容記錄下來,寄給淮陽王看,以證明自己所說的話是有根據的欺騙淮陽王劉欽。張博說:“臣張博親眼看到中書令石顯在為大王朝見的事情,做出安排,已經許諾給石顯五百斤黃金。聖賢做事情,隻考慮成功,不在乎花多少錢。在上古時,大禹治理洪水,百姓疲憊不堪,但是在大功告成後,萬世享受著治河帶來的利益。最近聽說陛下年齡不到四十,齒發已經脫落,太子年紀還小,朝中的佞臣當道,陰陽不調,百姓因為疾疫,已經有很多人死亡,即使發生洪水災害,也不過如此。大王如果要挽救時局,像上古時的帝王一樣,怎麼可以對這些事情視而不見?臣張博已經與大儒,以及有學問的人,為大王的事情討論過,在方便的時候,大臣們會上奏朝廷,陳述意見,消除災害,大王一旦到長安來朝見皇帝,也要陳述意見,上奏談論得失,皇上一定會很高興。事成功立,大王即有了周公、召公的美譽,到那時奸臣將會狼狽逃竄,公卿佩服,大王的功績也會流芳萬世,當年梁王、趙王的恩寵也會落在大王身上,外戚也將會因此而富貴,到那時臣張博就不會再請求大王救濟啦。”淮陽王劉欽聽了這番話,喜出望外,回答張博的書信,說:“此前皇帝有詔命,禁止諸侯王到長安來朝見皇帝,寡人為此而傷感,不知如何是好。子高素有顏回、冉耕的才能,臧武的智慧,子貢的口才,卞莊子的勇敢,兼有這四種本領,世上少有,既然已經開了頭,就把這件事情做成功。為本王請求到長安來朝見皇帝,這其實也是一件義事,不在乎花多少錢!”張博回信,說:“臣已經答應了石顯,就用大王給的這筆錢,做成此事。”淮陽王劉欽又給了張博五百斤金子。

此時京房從朝中外放,擔任郡太守,不在元帝的身邊,石顯遂將京房與張博勾結的事情報告元帝,說京房將宮中的談話隨意外泄,張博兄弟欺騙諸侯王,誹謗朝廷,狡猾不道,朝廷隨後將京房和張博逮捕下獄。有關部門奏請逮捕淮陽王劉欽,元帝不忍心對兄弟用刑,派諫議大夫王駿送交賜予劉欽的璽書,璽書中說:“皇帝問候淮陽王。有關部門上奏,彈劾大王,大王的舅舅張博多次與大王書信來往,誹謗朝廷,誣蔑天子,褒舉諸侯王,妄稱周公、商湯,以此來蠱惑大王,所談的內容邪惡,悖逆無道。大王不予以檢舉,還多次資助金錢,書信來往,犯下不赦的重罪,朕惻隱,不願意聽到彈劾大王的奏言,為大王做出這樣的事情,深感痛心。經查實這件事情的起因,來自於張博,大王隻是受了蒙蔽,不能與張博一樣治罪,朕已經下詔有關部門,不再追究大王的責任,派諫議大夫王駿曉諭朕的意思。《詩經》中講:‘守住自己的位置,做一個正直的人。’希望大王勉之!”

王駿進一步勸導淮陽王劉欽,說:“禮製已經為諸侯王朝見皇帝做出規定,要求諸侯王要一心一德,輔佐天子。大王不是也學過《詩經》嗎?《詩經》中說:‘封在魯國為侯,作為周室藩臣。’而今大王的舅舅張博與大王書信來往,信中所談的內容悖逆。大王也得到過詔書、策書的教導,熟悉經術,知道諸侯王不能隨意走出封國邊界。天子普施恩惠,聖德遍於朝野,大王卻聽信張博的讕言,還送予張博大量的金錢,與張博書信來往,這是對皇上不忠。按照舊例,諸侯王如果得罪朝廷,無論是罪輕罪重,即使不被殺頭,也要遭到流放,或者受到撤銷封國的懲罰,沒有人能夠逃脫。這次皇上赦免大王的罪過,又哀憐大王迷入歧途,被張博所迷惑,賜予大王璽書,還派遣諫議大夫來向大王曉諭旨意,這種恩德,真地是寬宏無量!張博等人罪大惡極,朝中的大臣一致聲討,按照王法,不能赦免罪行。從今以後,大王不要再為張博的事情煩惱,一定要與張博劃清界線。《春秋》大義,諸侯王犯了罪,能夠改過自新,比什麼都重要。《易經》中說:‘用白茅祭祀,不算過錯。’是強調諸侯王要走正路,改過自新,努力輔佐皇上,才會免受懲罰。大王一定要謹慎,留意,深刻反省此次教訓,改變態度,彌補過失,對得起皇上的聖德。隻有這樣,才能夠永保富貴,社稷才會安穩。”

淮陽王劉欽免冠叩頭,謝道:“作為藩國,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罪大惡極,陛下不忍處罰,還施以厚恩,派使者前來曉諭守護藩國的道理。想到張博的罪惡,的確是應該受到懲罰。臣劉欽願意改邪歸正,按照詔書的教導。頓首死罪。”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