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第二(1 / 3)

卷三十二張耳陳餘傳第二

張耳,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縣人。年輕時,張耳做過魏公子信陵君的門客,後來亡命,逃往外黃縣,外黃縣有一位富人家的女兒,長相俊美,嫁到夫家後,認為丈夫平庸無能,女子從夫家逃往父親的一位朋友家中。父親的這位朋友聽了女子的敘述,對女子說:“你一定要找一位賢丈夫,就嫁給張耳,張耳是你理想中的賢丈夫。”這位女子聽聞此言後,隨即與前夫離婚,改嫁張耳。女方家中為女子改嫁,準備了許多嫁妝,張耳因此而有了豐厚家產,用來結交天下士人,後來張耳擔任外黃縣令。

陳餘,也是魏國大梁縣人,陳餘攻讀儒家學說。在趙國苦陘縣遊學,苦陘縣富人公乘氏,將女兒嫁予陳餘為妻。在年輕時,陳餘仰慕張耳的為人,像對待父親一樣禮敬張耳,二人結為生死之交。

劉邦還是布衣時,曾經與張耳有過交往。秦滅亡魏國後,秦政府懸賞千金,購買張耳的人頭;懸賞五百金,購買陳餘的人頭。為此二人改換姓名,一起逃往陳縣(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擔任城中管理裏巷的守門員。一天一位小官吏因為一些小事而鞭打陳餘,陳餘忍無可忍,奮起反抗,張耳在暗中踩住陳餘的腳,讓陳餘暫且忍耐。官吏走後,張耳責備陳餘,說:“我過去怎麼囑咐你的?今天為了這點兒小事,你甘願死在一位官吏手中?”陳餘承認自己剛才過於魯莽。

陳涉領導的義軍在蘄縣舉事,轉戰至陳縣,張耳、陳餘前往謁見陳涉。陳涉及其左右人對於張耳、陳餘兩位豪傑,早有耳聞,今日眾人相見,分外高興。

陳縣的豪傑勸說陳涉,他們說:“將軍披堅執銳,率領將士們首舉義旗,抗拒暴秦,為楚國恢複社稷,按照將軍的功勞,應該尊稱為王。”陳涉征求張耳、陳餘二人的意見,二人回答:“將軍叱吒風雲,以萬死不顧的決心,為天下人除殘賊。今天剛剛打下陳縣即稱王,人們會認為將軍是要將天下歸為私有。希望將軍暫且不要稱王,而是率領義軍向西,派人立六國君主的後裔為王,作為義軍盟軍。如此以來,不用在野外與秦軍直接交戰,即可以推翻暴秦,到那時,大王占領鹹陽,號令天下諸侯,帝業可唾手而得。現在大王要在陳縣稱王,恐怕會失去天下人心。”陳涉沒有聽從他們的勸諫,遂在陳縣稱王。

張耳、陳餘繼續勸說陳王:“大王在梁地、楚地舉兵,肯定要攻入關中,沒有時間平定黃河以北地區。臣曾經在趙國遊學,認識那裏的英雄豪傑,希望大王能撥予臣一支人馬,讓臣代替大王,前往趙國拓展領地。”陳王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任命親信——陳縣人武臣擔任將軍,張耳、陳餘擔任左右校尉,陳王撥予他們三千人馬,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在義軍經過的地方,義軍向當地父老們宣傳:“秦廷實施暴政虐民,壓迫天下百姓,北邊有駐守在長城的戍卒,南邊有駐紮在五嶺的謫卒,內外擾動,百姓疲困,秦廷還要橫征暴斂,濫用軍費,使得天下百姓民窮財盡,秦廷對百姓實施殘酷的刑罰,迫使父子分離,民不聊生。現在陳王奮臂舉事,為百姓首倡起義,天下民眾無不響應,家家憤怒,人人報冤,各縣百姓,殺了他們的縣令、丞、各郡百姓,殺了他們的郡守、尉。而今大楚國已經建立,陳勝在陳縣建都稱王,派出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進攻秦國腹地。此時眾豪傑還不奮起,還等何時。為了封侯建國,為了建功立業,諸位豪傑,天下奮起抗秦,推翻無道君主,為父兄報仇雪恨,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各地的豪傑紛紛響應,起義軍彙聚各路人馬,又得到數萬人。武臣於是自封為武信君,率領義軍攻下趙地十幾座城邑,還有些城邑堅守不降,武臣引兵向東進攻範陽縣。範陽縣人蒯通說服縣令徐公,投降武信君,蒯通又說服武信君封範陽縣令為侯爵(詳情記載在《蒯通傳》中)。趙地還沒有投降的城邑,看到範陽縣令受封為侯爵,還有三十餘座城邑遂不戰而降。

起義軍來到邯鄲,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率領義軍,已經攻入函穀關,攻入秦地的戲水,又被秦軍反擊,打出了函穀關。還聽說其他將領在為陳王攻城掠地後,由於被陳王手下的佞臣所譖毀,很多將領受到懲罰。張耳、陳餘也想到了自身,他們埋怨陳王,當初沒有封自己為將軍,隻是任命為校尉,於是挑撥武臣,說:“陳王不一定非要立六國君主的後裔為王,將軍攻下趙地數十座城邑,已經獨占河北,如果此時還不稱王,恐怕難以鎮壓住新占領地區。陳王喜歡聽信讒言,如果現在將軍返回陳縣彙報,很難保證不受佞臣們的譖毀,希望將軍在趙地稱王,不要錯失良機。”武臣聽信了他們的勸告,遂自立為趙王。封陳餘為大將軍,封張耳為丞相。

武臣派人向陳王報告,陳王聞報後大怒,要殺武臣和其他將領的家眷,還要發兵去攻打趙國。楚相國房君勸諫陳王:“秦廷還沒有滅亡,現在就殺武臣和他手下將領的家眷,等於是又逼出一個‘秦’來。不如順水推舟,就此向武臣賀喜,讓他們率領軍隊向西繼續進攻秦國。”陳王接受了房君的建議,但還是將武臣及其他將領的家眷羈押在宮中,陳王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派出使者前往趙國向武臣祝賀,催促他們即刻進軍,向西攻入函穀關。張耳、陳餘對武臣說:“陳王封趙王,這並非是陳王的本意,而隻是權宜之計。楚如果滅秦,一定會再加兵於趙。希望大王不要再向西用兵,應該向北占領燕地、代地,向南占領河內郡,繼續擴大趙國的領地。趙國南邊有黃河天險,北邊有燕、代,楚國即使戰勝秦國,也將對趙國無可奈何。”趙王認為他們說得有道理,於是就沒有再向西用兵,而是派出韓廣占領燕地,李良占領常山郡,張黶占領上黨郡。

韓廣占領燕國後,燕國豪傑遂擁立韓廣為燕王。趙王武臣於是與張耳、陳餘率領趙軍向北,駐紮在燕國邊界,威懾燕國。趙王武臣在一次偶然地出行中,被燕國軍隊擒獲。燕國將武臣作為人質,逼迫武臣向燕國割地求和。趙國派出使臣,希望燕國能夠放回趙王,燕國卻將趙國派去的使臣殺掉,一定要趙國答應條件,張耳、陳餘一時不知所措。有位將軍府中的夥夫告訴帶班人說:“我可以出使燕國,為二位將軍向燕國說情,讓他們放回趙王。”一起的工友嘲笑這位夥夫:“使者去了十幾批,均被燕國殺掉,你有什麼本領可以救回趙王?”這位夥夫果然奉使來到燕軍大營。燕軍將領接見這位夥夫,夥夫問道:“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來嗎?”燕將說:“想要回你們的趙王。”夥夫再問:“你們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麼人嗎?”燕將說:“他們是賢者。”夥夫又問:“你們知道這二位的想法嗎?”燕將回答:“想要回他們的王吧。”趙國夥夫笑了:“你們還不知道這二位真正的想法。武臣、張耳、陳餘,率領義軍,兵不血刃地拿下趙國數十座城邑,其實都想南麵稱王。臣子與君王,豈可同日而語!現在隻是看到趙國剛剛穩定下來,他們因為武臣年長,暫推武臣為趙王,以穩定趙國人心。等到趙國完全平定後,這二位同樣想分裂趙國,各自稱王,隻是時機尚未成熟。你們現在囚禁趙王,這二位名義上是請求燕國放回趙王,其實巴不得燕國早日殺掉趙王,這二位才能有機會分裂趙國,各自稱王。一個趙國尚且能夠威脅燕國,兩位賢王相互扶持,再以燕國擅自殺害趙王為名,滅掉燕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燕軍將領聽了這番話,認為夥夫講得有道理,於是放回趙王,夥夫用車子載著趙王高興地返回趙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