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下 地理誌第八下(1 / 3)

《小戎》reference_book_ids\":[7182133583857847356]}],\"1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0,\"start_container_index\":1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6},\"quote_content\":\"《楚辭》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621746981896,6874386773061929992,726707738174187423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3,\"start_container_index\":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9},\"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5,\"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2},\"quote_content\":\"《風》reference_book_ids\":[7171738485643021343,7023706001320725511,72608114754285762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1,\"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7},\"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卷二十八下地理誌第八下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樂平郡。有戶口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戶,有人口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轄有九個縣:武都縣,縣內有東漢水,東漢水接受氐道水後,也有人稱做沔江,東漢水流經江夏縣,稱為夏水,而後流入長江,縣內有天池大澤,在縣的西邊,王莽改名稱為循虜縣。上祿縣。故道(縣),王莽改名稱為善治縣。河池縣,縣內有泉街水向南流至沮縣後,彙入漢江,流程五百二十裏,王莽改名稱為樂平亭。平樂道。沮縣,縣內有沮水,從東狼穀流出,向南流至沙羨縣南邊,彙入長江,流經五個郡,行程四千裏,是荊州有名的大川。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王莽改名稱為楊德縣。

隴西郡,秦朝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厭戎郡。有戶口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戶,有人口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二十四。郡內設有鐵官、鹽官。轄有十一個縣:狄道,道內有白石山,在道的東邊,王莽改名稱為操虜縣。上邽縣。安故縣。氐道,《禹貢》中記載,這裏是養水的發源地,養水流至武都縣後,稱為漢江,王莽改名稱為亭道。首陽縣,《禹貢》中記載,縣內有鳥鼠同穴山,在縣的西南方,那裏是渭水的發源地,渭水向東流至船司空縣後,彙入黃河,流經四個郡,流程一千八百七十裏,是雍州的主要灌渠。予道,王莽改名稱為德道。大夏縣,王莽改名稱為順夏縣。羌道,道內有羌水流出塞外,向南流至陰平縣彙入白水,流經三個郡,流程六百裏。襄武縣,王莽改名稱為相桓縣。臨洮縣,縣內有洮水從西羌中流出,向北流至枹罕縣,在東邊彙入黃河,《禹貢》中記載,縣內有西頃山,在縣的西邊,縣的南部有郡都尉的治所。西縣,《禹貢》中記載,縣內有嶓塚山,這裏是西漢水的發源地,向南彙入廣漢縣的白水,再向東南流至江州,彙入長江,流經四個郡,流程二千七百六十裏,王莽改名稱為西治縣。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西海郡。有戶口三萬八千四百七十戶,有人口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轄有十三個縣:允吾縣,縣內有烏亭逆水從參街穀流出,向東流至枝陽縣後,彙入湟水,王莽改名稱為修遠縣。浩亹(gào měn)縣,縣內有浩亹水流出西塞外,向東流至允吾縣後,彙入湟水,王莽改名稱為興武縣。令居縣,縣內有澗水流出西北塞外,澗水從縣的西南方流出,而後彙入鄭伯津,王莽改名稱為罕虜縣。枝陽縣。金城縣,王莽改名稱為金屏縣。榆中縣。枹罕縣。白石縣,縣內有離水流出西塞外,離水向東流至枹罕縣後,彙入黃河,王莽改名稱為順礫縣。河關縣,縣內有積石山,在縣的西南羌中,黃河水在塞外流過,而後向東北流入塞內,流經章武縣,最終入海,流經十六個郡,流程長達九千四百裏。破羌縣,宣帝神爵二年設置。安夷縣。允街縣,宣帝神爵二年設置,王莽改名稱為修遠縣。臨羌縣,縣的西北抵達塞外,縣內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縣的北邊則是湟水的發源地,湟水向東流至允吾縣後,彙入黃河,縣的西邊有須抵池,還有弱水、昆侖山祠廟,王莽改名稱為鹽羌縣。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填戎郡,(東漢)明帝將名稱更改為漢陽郡。有戶口六萬零三百七十戶,有人口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轄有十六個縣:平襄縣,王莽改名稱為平相縣。街泉縣。戎邑道,王莽改名稱為填戎亭。望垣縣,王莽改名稱為望亭。罕幵(qiān)縣。綿諸道。阿陽縣。略陽道。冀縣,《禹貢》中記載,縣內有朱圄(yǔ)山,在縣的南邊梧中聚,王莽改名稱為冀治縣。勇士縣,縣內的滿福鄉有屬國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稱為紀德縣。成紀縣。清水縣,王莽改名稱為識睦縣。奉捷縣。隴縣。豲道,道內在密艾亭有騎都尉的治所。蘭幹縣,王莽改名稱為蘭盾縣。

武威郡,原來是匈奴休屠王的領地,武帝太初四年拓邊設立,王莽將名稱更改為張掖郡。有戶口一萬七千五百八十一戶,有人口七萬六千四百一十九。轄有十個縣:姑臧縣,縣內有南山,是穀水的發源地,穀水向北流至武威縣後,彙入休屠海,流程七百九十裏。張掖縣。武威縣,休屠澤在縣的東北方,古書典籍中記載,認為這裏是野豬澤。休屠縣,王莽改名稱為晏然縣。縣內在熊水障有郡都尉的治所。休屠城還有北部都尉的治所。揟次縣,王莽改名稱為播德縣。鸞烏縣。撲寰縣,王莽改名稱為敷虜縣。媼圍縣。蒼柗(sōng)縣,縣內有南山,是柗陝水的發源地,柗陝水向北流至揟次縣後,彙入休屠海,王莽改名稱為射楚縣。宣威縣。

張掖郡,原來是匈奴昆邪王的領地,武帝太初元年拓邊後設立,王莽將名稱更改為設屏郡。有戶口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有人口八萬八千七百三十一。轄有十個縣:觻(lu)得縣,縣內有千金渠向西流至樂涫縣後,彙入大澤中,還有羌穀水從羌中流出,流向東北抵達居延縣的居延海,流經二個郡,流程二千一百裏,王莽改名稱為官式縣。昭武縣,王莽改名稱為渠武縣。刪丹縣,桑欽認為弱水從這裏流出,向西流至酒泉郡的合黎縣,王莽改名稱為貫虜縣。氐池縣,王莽改名稱為否武縣。屋蘭縣,王莽改名稱為傳武縣。日勒縣,縣內在澤索穀有郡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稱為勒治縣。驪靬縣,王莽改名稱為揭虜縣。番和縣,縣內有農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稱為羅虜縣。居延縣,縣內有居延澤,在縣的東北邊,古書典籍中記載,認為這裏就是流沙,縣內有郡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稱為居成縣。顯美縣。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拓邊後設立,王莽將名稱更改為輔平郡。有戶口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七戶,有人口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六。轄有九個縣:祿福縣,縣內有南羌流出的呼蠶水,向東北流到會水縣彙入羌穀水,王莽改名稱為顯德縣。表是縣,王莽改名稱為載武縣。樂涫(guàn)縣,王莽改名稱為樂亭。天袘(yí)縣。玉門縣,王莽改名稱為輔平亭。會水縣,縣內在偃泉障有北部都尉的治所,在東部障有東部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稱為蕭武縣。池頭縣。綏彌縣。乾齊縣,縣內在西部障有西部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稱為測虜縣。

敦煌郡,武帝太初元年分出酒泉郡的一部分設置,郡的正西方,在玉門關外有白龍堆沙丘,郡內有蒲昌海(羅布泊),王莽將名稱更改為敦德郡。有戶口一萬一千二百戶,有人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轄有六個縣:敦煌縣,縣內在步廣候官處有中部都尉的治所,杜林認為這裏是古瓜州地,縣內出產甜美的香瓜,王莽改名稱為敦德縣。冥安縣,縣內有從南羌流出的南籍端水,南籍端水向西北彙入冥澤,用於灌溉民田。效榖縣。淵泉縣。廣至縣,縣內在昆侖障有宜禾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稱為廣桓縣。龍勒縣,縣內有陽關、玉門關,二關均屬於郡都尉管轄,縣內有從南羌流出的氐置水,氐置水流向東北彙入大澤中,用於灌溉民田。

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設置。有戶口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戶,有人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轄有二十一個縣:高平縣,王莽改名稱為蒲睦縣。複累縣。安俾縣。撫夷縣,王莽改名稱為撫寧縣。朝那縣,縣內有端旬祠廟十五所,有胡巫在祠廟中祝禱,還有湫淵祠廟。涇陽縣,縣內有幵(qian)頭山,在縣的西部,《禹貢》中記載,這裏是涇水的發源地,涇水向東南流至陽陵縣後,彙入渭河,流經三個郡,流程一千零六十裏,這是雍州有名的大川。臨涇縣,王莽改名稱為監涇縣。鹵縣,縣內有灈水,從縣的西部流出。烏氏縣,縣內有烏水,從縣的西部流出,向北流入黃河,在縣的西邊有都盧山,王莽改名稱為烏亭。陰密縣,《詩經》中記載的密人國,即在此地,縣內有囂安亭。安定縣。參(luan)縣,縣內有主騎都尉的治所。三水縣,縣內有屬國都尉的治所,還設有鹽官,王莽改名稱為廣延亭。陰槃縣。安武縣,王莽改名稱為安桓縣。祖厲縣,王莽改名稱為鄉禮縣。愛得縣。眴卷縣,縣內有黃河水的支流河溝水,河溝水向東流至富平縣北,再次彙入黃河。彭陽縣。鶉陰縣。月氏道,王莽改名稱為月順縣。

北地郡,秦朝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威成郡。有戶口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戶,有人口二十一萬零六百八十八。轄有十九個縣:馬領縣。直路縣,縣內有沮水從縣的西邊流出,向東彙入洛水。靈武縣,王莽改名稱為威成亭。富平縣,縣內在神泉障有北部都尉的治所,在塞外渾懷障,有渾懷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稱為特武縣。靈州縣,惠帝四年設置,縣內有河奇苑、號非苑,王莽改名稱為令周縣。昫衍縣。方渠縣。除道,王莽改名稱為通道。五街縣,王莽改名稱為吾街縣。鶉孤縣。歸德縣,縣內在北蠻夷有洛水流出,洛水彙入黃河,縣內有堵苑、白馬苑。回獲縣。略畔道,王莽改名稱為延年道。泥陽縣,王莽改名稱為泥陰縣。鬱郅縣,縣內在北蠻夷有泥水流出,縣內還有牧師苑官,王莽改名稱為功著縣。義渠道,王莽改名稱為義溝縣。弋居縣,縣內設有鹽官。大要縣。廉縣,縣內有卑移山(賀蘭山),在縣的西北部。王莽改名稱為西河亭。

上郡,秦朝設置,高帝元年,這裏原來是項羽封的翟國,七個月後高帝收複,將名稱更改為上郡,在匈歸障有匈歸都尉的治所,負責管理塞外,屬於並州。有戶口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三戶,有人口六十萬六千六百五十八。轄有二十三個縣:膚施縣,縣內有五龍山、帝水(榆林河)、原水(無定河)、有黃帝祠等四所祠廟。獨樂縣,縣內設有鹽官。陽周縣,縣內有橋山,橋山在縣的南邊,橋山有黃帝塚,王莽改名稱為上陵畤縣。木禾縣。平都縣。淺水縣,王莽改名稱為廣信縣。京室縣,王莽改名為積粟縣。洛都縣,王莽改名稱為卑順縣。白土縣,縣內有圜水,從縣的西邊流出,向東彙入黃河,王莽改名為黃土縣。襄洛縣,王莽改名稱為上黨亭。原都縣。漆垣縣,王莽改名稱為漆牆縣。奢延縣,王莽改名稱為奢節縣。雕陰縣。推邪縣,王莽改名稱為排邪縣。楨林縣,王莽改名稱為楨幹縣。高望縣,縣內有北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堅寧縣。雕陰道。龜茲縣,縣內有屬國都尉治所,縣內還設有鹽官。定陽縣。高奴縣,縣內有洧水(延河),從地下流出可燃燒的水(石油),王莽改名稱為利平縣。望鬆縣,縣內有北部都尉治所。宜都縣,王莽改名稱為堅寧小邑。

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設置,郡內在塞外翁龍鄉、埤是鄉設有南部都尉,負責管理塞外,王莽將名稱更改為歸新郡,屬於並州。有戶口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戶,有人口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轄有三十六個縣:富昌縣,縣內設有鹽官,王莽改名稱為富成縣。騶虞縣。鵠澤縣。平定縣,王莽改名稱為陰平亭。美稷縣,縣內有屬國都尉治所。中陽縣。樂街縣,王莽改名稱為截虜縣。徒經縣,王莽改名稱為廉恥縣。皋狼縣。大成縣,王莽改名稱為好成縣。廣田縣,王莽改名稱為廣翰縣。圜陰縣,惠帝五年設置,王莽改名稱為方陰縣。益闌縣,王莽改名稱為香闌縣。平周縣。鴻門縣,縣內有天封苑火井祠廟,有火從地底下冒出(天然氣)。藺縣。宣武縣,王莽改名稱為討貉縣。千章縣。增山縣,縣內有向西的道路,通向眩雷塞,縣內有北部都尉治所。圜陽縣。廣衍縣。武車縣,王莽改名稱為桓車縣。虎猛縣,縣內有西部都尉治所。離石縣。榖羅縣,縣內有武澤,在縣的西北方。饒縣,王莽改名稱為饒衍縣。方利縣,王莽改名稱為廣德縣。隰成縣,王莽改名稱為慈平亭。臨水縣,王莽改名稱為監水縣。土軍縣。西都縣,王莽改名稱為五原亭。平陸縣。陰山縣,王莽改名稱為山寧縣。觬是縣,王莽改名稱為伏觬縣。博陵縣,王莽改名稱為助桓縣,縣內設有鹽官。(注:標注的是三十六個縣,其實隻有三十五個縣。)

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拓邊設立,郡內在窳(yň)渾縣有西部都尉治所,王莽將名稱更改為溝搜郡,屬於並州。有戶口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戶,有人口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轄有十個縣:三封縣,武帝元狩三年在此築城。朔方縣,縣內有金連鹽澤、青鹽澤,均在縣的南部,王莽改名稱為武符縣。修都縣。臨河縣,王莽改名稱為監河縣。呼遒縣。窳渾縣,縣內有道路通向西北出雞鹿塞,縣的東邊有屠申澤,王莽改名稱為極武縣。渠搜縣,縣內有郡中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溝搜縣。沃野縣,武帝元狩三年在此築城,縣內設有鹽官,王莽改名稱為綏武縣。廣牧縣,縣內有郡東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鹽官縣。臨戎縣,武帝元朔五年在此築城,王莽改名稱為推武縣。

五原郡,這裏原來是秦朝設置的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將名稱更改為五原郡。郡的稒(gù)陽縣內有東部都尉治所,王莽將名稱更改為獲降郡,屬於並州。有戶口三萬九千三百二十二戶,有人口二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八。轄有十六個縣:九原縣,王莽改名稱為成平縣。固陵縣,王莽改名稱為固調縣。五原縣,王莽改名稱為填河亭。臨沃縣,王莽改名稱為振武縣。文國縣,王莽改名稱為繁聚縣。河陰縣。蒲澤縣,縣內有屬國都尉治所。南興縣,王莽改名稱為南利縣。武都縣,王莽改名稱為桓都縣。宜梁縣。曼柏縣,王莽改名稱為延柏縣。成宜縣,縣內在原高鄉有郡中部都尉治所,在田辟鄉有西部都尉治所,縣內設有鹽官,王莽改名稱為艾虜縣。稒陽縣,向北出石門障,可以抵達光祿城,再向西北可以抵達支就城,再向西北可以抵達頭曼城,再向西北可以抵達虖河城,再向西可以抵達宿虜城,王莽改名稱為固陰縣。莫黑旦縣。西安陽縣,王莽改名稱為鄣安縣。河目縣。

雲中郡,秦朝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受降郡,屬於並州。有戶口三萬八千三百零三戶,有人口十六萬三千二百七十。轄有十一個縣:雲中縣,王莽改名稱為遠服縣。鹹陽縣,王莽改名稱為賁武縣。陶林縣,縣內有郡東部都尉的治所。楨陵縣,縣內有緣胡山,在縣的西北方,縣內還有郡西部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稱為楨陸縣。犢和縣。沙陵縣,王莽改名稱為希恩縣。原陽縣。沙南縣。北輿縣,縣內有郡中部都尉的治所。武泉縣,王莽改名稱為順泉縣。陽壽縣,王莽改名稱為常得縣。

定襄郡,高帝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得降郡,屬於並州。有戶口三萬八千五百五十九戶,有人口十六萬三千一百四十四。轄有十二個縣:成樂縣。桐過縣,王莽改名稱為椅桐縣。都武縣,王莽改名稱為通德縣。武進縣,縣內有白渠水流出塞外,白渠水向西流至沙陵縣後,彙入黃河。縣內有郡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代蠻縣。襄陰縣。武皋縣,縣內有荒幹水流出塞外,荒幹水向西流至沙陵縣後,彙入黃河,縣內有郡中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水武縣。駱縣,王莽改名稱為遮要縣。定陶縣,王莽改名稱為迎符縣。武城縣,王莽改名稱為桓就縣。武要縣,縣內有郡東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厭胡縣。定襄縣,王莽改名稱為著武縣。複陸縣,王莽改名稱為聞武縣。

雁門郡,秦朝設置,郡內在陰館縣有句注山,王莽將名稱更改為填狄郡,屬於並州。有戶口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戶,有人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轄有十四個縣:善無縣,王莽改名稱為陰館縣。沃陽縣,縣內的東北方有鹽澤,縣內設有長丞,還有郡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敬陽縣。繁畤縣,王莽改名稱為當要縣。中陵縣,王莽改名稱為遮害縣。陰館縣,縣內有樓煩鄉,景帝後元三年設置,縣內還有累頭山,是治水的發源地,治水向東流至泉州入海,流經六個郡,流程一千一百裏,王莽改名稱為富代縣。樓煩縣,縣內設有鹽官。武州縣,王莽改名稱為桓州縣。汪陶縣。劇陽縣,王莽改名稱為善陽縣。崞縣,王莽改名稱為崞張縣。平城縣,縣內有郡東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平順縣。埒(liè)縣,王莽改名稱為填狄亭。馬邑,王莽改名稱為章昭縣。強陰縣,縣內有諸聞澤,在縣的東北方,王莽改名稱為伏陰縣。

代郡,秦朝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厭狄郡,郡內有五原關、常山關,屬於幽州。有戶口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戶,有人口二十六萬八千七百五十四。轄有十八個縣:桑幹縣,王莽改名稱為安德縣。道人縣,王莽改名稱為道仁縣。當城縣。高柳縣,縣內有郡西部都尉治所。馬城縣,縣內有郡東部都尉治所。班氏縣,秦朝的地圖書上注明是班氏,王莽改名稱為班副縣。延陵縣。狋(quān)氏縣,王莽改名稱為狋聚縣。且(jū)如縣,縣內有於延水流出塞外,向東流至寧縣後,彙入沽水。縣內有郡中部都尉治所。平邑縣,王莽改名稱為平胡縣。陽原縣。東安陽縣,王莽改名稱為竟安縣。參合縣。平舒縣,縣內有祁夷水向北流至桑乾縣後,彙入沽水,王莽改名稱為平葆縣。代縣,王莽改名稱為厭狄亭。靈丘縣,縣內有滱河向東流至文安縣後,彙入黃河,流經五個郡,流程九百四十裏,這是並州有名的大川。廣昌縣,縣內有淶水向東南流至容城縣後,彙入黃河,流經三個郡,流程五百裏,這是並州的主要灌渠,王莽改名稱為廣屏縣。鹵城縣,縣內有滹沱河向東流至參戶縣後,彙入滹沱河的支流,滹沱河流經九個郡,流程一千三百四十裏,這是並州的主要大河,在黃河東麵流至渤海郡的文安縣後,入渤海,流經六個郡,流程一千三百七十裏,王莽改名稱為魯盾縣。

上穀郡,秦朝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朔調郡,屬於幽州。有戶口三萬六千零八戶,有人口十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二。轄有十五個縣:沮陽縣,王莽改名稱為沮陰縣。泉上縣,王莽改名稱為塞泉縣。潘縣,王莽改名稱為樹武縣。軍都縣,縣內有溫餘水向東流至路縣,再向南彙入沽水。居庸縣,縣內有關卡。雊瞀(gòu mào)縣。夷輿縣,王莽改名稱為朔調亭。寧縣,縣內有郡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博康縣。昌平縣,王莽改名稱為長昌縣。廣寧縣,王莽改名稱為廣康縣。涿鹿縣,王莽改名稱為抪陸縣。且居縣,縣內有陽樂水從東邊流出,向南彙入沽水,王莽改名稱為久居縣。茹縣,王莽改名稱為榖武縣。女祁縣,縣內有郡東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祁縣。下落縣。王莽改名稱為下忠縣。

漁陽郡,秦朝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通路郡,屬於幽州。有戶口六萬八千八百零二戶,有人口二十六萬四千一百一十六。轄有十二個縣:漁陽縣,縣內有沽水流出塞外,向東南流至泉州入海,流程七百五十裏,縣內設有鐵官,王莽改名稱為得漁縣。狐奴縣,王莽改名稱為舉符縣。路縣,王莽改名稱為通路亭。雍奴縣。泉州縣,縣內設有鹽官,王莽改名稱為泉調縣。平穀縣。安樂縣。厗(tí)奚縣,王莽改名稱為敦德縣。獷平縣,王莽改名稱為平獷縣。要陽縣,縣內有郡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要術縣。白檀縣,縣內在北蠻夷有洫水流出。滑鹽縣,王莽改名稱為匡德縣。

右北平郡,秦朝設置,王莽將名稱更改為北順郡,屬於幽州。有戶口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戶,有人口三十二萬零七百八十。轄有十六個縣:平剛縣。無終縣,在古時候是無終子國,縣內有浭水向西流至雍奴縣後,彙入大海,流經二個郡,流程六百五十裏。石成縣。廷陵縣,王莽改名稱為鋪武縣。俊靡縣,縣內有灅水向南流至無終縣的東邊,彙入庚水,王莽改名稱為俊麻縣。薋縣,縣內有郡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裒(pou)睦縣。徐無縣,王莽改名稱為北順亭。字縣,縣內有榆水在東邊流出。土垠縣。白狼縣,王莽改名稱為伏狄縣。夕陽縣,縣內設有鐵官,王莽改名稱為夕陰縣。昌城縣,王莽改名稱為淑武縣。驪成縣,縣內有大揭石山,在縣的西南方,王莽改名稱為揭石縣。廣成縣,王莽改名稱為平虜縣。聚陽縣,王莽改名稱為篤睦縣。平明縣,王莽改名稱為平陽縣。

遼西郡,秦朝設置。郡內有小河流四十八條,流程三千零四十六裏,屬於幽州。有戶口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戶,有人口三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五。轄有十四個縣:且慮縣,縣內有高廟,王莽改名稱為鉏慮縣。海陽縣,縣內有龍鮮水向東流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均是向南彙入大海,縣內設有鹽官。新安平縣,縣內有夷水向東彙入塞外水。柳城縣,縣內有馬首山,在縣的西南方。縣內還有參柳水向北彙入大海,縣內有郡西部都尉治所。令支縣,縣內有孤竹城。王莽改名稱為令氏亭。肥如縣,縣內有玄水向東彙入濡水,濡水向南彙入海陽水,還有盧水,而後向南彙入玄水,王莽改名稱為肥而縣。賓從縣,王莽改名稱為勉武縣。交黎縣,縣內有渝水渠首,引來塞外水,向南彙入大海,縣內還有郡東部都尉的治所,王莽改名稱為禽虜縣。陽樂縣。狐蘇縣,縣內有唐就水流至徒河縣後,入海。徒河縣,王莽改名稱為河福縣。文成縣,王莽改名稱為言虜縣。臨渝縣,縣內有渝水渠首,引出白狼水,向東彙入塞外水,還有侯水,向北彙入渝水,王莽改名稱為馮德縣。累縣,縣內有下官水向南彙入大海,還有揭石水、賓水,均是向南彙入官水,王莽改名稱為選武縣。

遼東郡,秦朝設置,屬於幽州。有戶口五萬五千九百七十二戶,有人口二十七萬二千五百三十九。轄有十八個縣:襄平縣,縣內設有牧師官,王莽改名稱為昌平縣。新昌縣。無慮縣,縣內有郡西部都尉治所。望平縣,縣內有大遼水流出塞外,向南流至安市縣後,入海,流程一千二百五十裏,王莽改名稱為長說縣。房縣。候城縣,縣內有郡中部都尉治所。遼隊縣,王莽改名稱為順睦縣。遼陽縣,縣內有大梁水,向西南流至遼陽縣後,彙入遼河。王莽改名稱為遼陰縣。險瀆縣。居就縣,縣內有室偽山,是室偽水的發源地,室偽水向北流至襄平縣後,彙入梁河。高顯縣。安市縣。武次縣,縣內有郡東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稱為桓次縣。平郭縣,縣內設有鐵官、鹽官。西安平縣,王莽改名稱為北安平縣。文縣,王莽改名稱為文亭。番汗縣,縣內有沛水流出塞外,流向西南入海。遝氏縣。

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拓邊設立,原來叫做高句麗,王莽將名稱更改為下句麗,屬於幽州。有戶口四萬五千零六戶,有人口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轄有三個縣:高句麗縣,縣內有遼山,是遼水的發源地,遼水向西南流至遼隊縣後,彙入大遼水,縣內還有南蘇水,向西北流經塞外。上殷台縣,王莽改名稱為下殷縣。西蓋馬縣,縣內有馬訾水流向西北,彙入鹽難水,而後向西南流至西安平縣後,彙入大海,流經二個郡,流程二千一百裏,王莽改名稱為玄菟亭。

樂浪郡,武帝元封三年拓邊設立,王莽將名稱更改為樂鮮郡,屬於幽州。有戶口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戶,有人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郡內設有雲鄣。轄有二十五個縣:朝鮮縣。枏(nán)邯縣。浿水縣,縣內有浿水向西流至增地縣後,彙入大海,王莽改名稱為樂鮮亭。含資縣,縣內有帶水向西流至帶方縣後,彙入大海。粘蟬縣。遂成縣。增地縣,王莽改名稱為增土縣。帶方縣。駟望縣。海冥縣,王莽改名稱為海桓縣。列口縣。長岑縣。屯有縣。昭明縣,縣內有郡南部都尉治所。鏤方縣。提奚縣。渾彌縣。吞列縣,縣內有分黎山,是列水的發源地,列水向西流至粘蟬縣後,彙入大海,流程八百二十裏。東暆縣。不而縣,縣內有郡東部都尉治所。蠶台縣。華麗縣。邪頭昧縣。前莫縣。夫租縣。

南海郡,秦朝設置,秦朝滅亡後,尉佗在此地稱王,武帝元鼎六年拓邊設立南海郡,屬於交州。有戶口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三戶,有人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郡內設有圃羞官。轄有六個縣:番禺縣,是尉佗當年的都城,縣內設有鹽官。博羅縣,中宿縣,縣內設有洭浦官。龍川縣。四會縣。揭陽縣,王莽改名稱為南海亭。

鬱林郡,是秦朝原來設置的桂林郡,屬於尉佗的南粵國,武帝元鼎六年拓邊設立,而後將名稱更改為鬱林郡。郡內有小河溪水流七條,流經三千一百一十裏。王莽將名稱更改為鬱平郡,屬於交州。有戶口一萬二千四百一十五戶,有人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轄有十二個縣:布山縣。安廣縣。阿林縣。廣鬱縣,縣內有鬱水渠首,引入夜郎豚水(珠江),向東流至四會縣後,彙入大海,流經四個郡,流程四千零三十裏。中留縣。桂林縣。潭中縣,王莽改名稱為中潭縣。臨塵縣,縣內有朱涯水彙入領方水,還有斤南水,還有侵離水,流程七百裏,王莽改名稱為監塵縣。定周縣,縣內有周水渠首,引入無斂水,向東流彙入潭水,流程七百九十裏。增食縣,縣內有歡水渠首,引入牂柯縣的東界水,而後彙入朱涯水,流程五百七十裏。領方縣,縣內有斤南水,彙入鬱水,還彙入墧水,縣內設有郡都尉治所。雍雞縣,縣內設有關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