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第七(1 / 3)

《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

《易經》中有記載,在上古時,伏羲、神農、黃帝時代,朝廷如何設置官職,如何通過官員治理國家,如何通過官員教化人民。《左傳》中也有記載,在上古時,朝廷如何確定官員名稱。伏羲氏以龍命名官名或者師名,神農氏以火命名官名或者師名,黃帝以雲命名官名或者師名,少昊氏以鳥命名官名或者師名。顓頊帝之後,民師受命治理百姓的著名官員有:重、黎、句芒、祝融、後土、蓐收、玄冥。上古時的事情,距離今天已經非常遙遠。《尚書》中有記載,在唐堯帝、虞舜帝時代,堯帝任命羲和四子(堯的四個兒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按照天體運行,指導民眾掌握時間與季節轉換;任命四嶽首領,舉賢任能,設置官員,抑惡揚善,治理和教化民眾;任命十二州牧,統領天下,無論遠近,實施教化;舜帝任命大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任命棄,擔任後稷,播撒百穀;任命禼(契,xiè),擔任司徒,教導五義(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任命咎繇(皋陶),擔任士,製定五刑(墨刑、劓刑、剕刑、宮刑、大辟);任命垂,擔任共工,推廣工具;任命伯益,擔任朕虞,訓育草木鳥獸;任命伯夷,擔任秩宗,製定祭奠三禮(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任命夔,製定禮樂,調和神、人間的關係;任命龍,擔任納言,負責農事,征求諫言,傳達帝命。夏代、殷代沒有設置官員的文獻,在周代,朝廷設置官員,文獻記載得較為詳細。天官為塚宰,地官為司徒,春官為宗伯,夏官為司馬,秋官為司寇,冬官為司空,以上為六卿,各有屬下官員協助工作,總理百事。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輔佐天子,總攬一切,坐朝議政,三公不是具體官職的名稱。另外還設置了三少,作為輔佐:少師、少傅、少保,三少為孤卿,與六卿合稱為九卿。曆史典籍中有記載,三公不擔任具體職務,由當時的賢士擔任三公,比如說舜於堯帝,伊尹於商湯,周公、召公於周成王,均為當時的賢士。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這是三公的職責。四嶽是四方諸侯的首領。周王室衰落之後,官失其職,百官製度紊亂,接下來戰國紛爭,在各諸侯國間,官職有很大的變動。秦朝兼並天下後,將國君名稱更改為皇帝,重新製定百官製度。漢朝建國初,沿襲秦朝製度。考慮繼續應用秦製較為簡易,容易操作,此後按照需要,也有所增減。後來官職的名稱,也有些變化。王莽篡漢後,羨慕古代製度,更改百官名稱,官員、百姓均感覺不便,加上王莽新朝多施虐政,最終導致天下大亂,新朝遂告滅亡。

在此略舉秦、漢官員設置的情況,區分古今異同,以備溫故知新。

相國、丞相,是秦朝設置的官職,佩帶有金印、紫綬,丞相協助天子,統領國家一切政事。秦朝有左右丞相,高祖建立漢朝,設置一位丞相,高祖十一年,將丞相名稱更改為相國(秦為相邦,漢避劉邦諱),佩帶綠綬。孝惠帝、高後時設置左右二位丞相,文帝二年更改為一位丞相。丞相府屬下有兩位長史,俸祿為千石。哀帝元壽二年將丞相名稱更改為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開始設置丞相司直,俸祿為二千石,負責輔佐丞相,監察不法官員。

太尉,秦朝設置的官職,佩帶有金印、紫授,協助皇帝處理軍務。武帝建元二年取消。元狩四年初設置大司馬,官位前冠以將軍,宣帝地節三年設置大司馬(太尉),官位前不冠將軍,也不佩帶金印、綬帶,沒有屬下官員。成帝綏和元年,開始賜大司馬佩帶金印、紫綬,設置屬下官員,大司馬的奉祿與丞相一樣,官位前不冠將軍稱號。哀帝建平二年,再次取消大司馬佩帶的金印、綬帶、官屬,但在官位前冠以將軍。哀帝元壽二年,又賜予大司馬佩帶金印、綬帶,設置官屬,官位前不冠以將軍,位置在大司徒(丞相)上麵。大司馬府屬下有長史,長史俸祿為千石。

禦史大夫,秦朝設置的官職,職位在列卿以上,佩帶有銀印、青綬,職位類似於副丞相。屬下設有兩名禦史中丞,俸祿為千石。一位禦史中丞,負責宮中蘭台閣事務,掌管圖書、冊籍、以及文書檔案;另外一位禦史中丞對外督查各州部刺史,對內則領導十五位侍禦史,接受朝中公卿奏事,按照製度檢舉彈劾不法官吏。成帝綏和元年,皇帝將禦史大夫名稱更改為大司空,佩帶有金印、紫綬,俸祿與丞相一樣,另外在大司空府設置長史,類似於禦史中丞,負責的事務與此前一樣。哀帝建平二年,仍然將大司空更改為禦史大夫,哀帝元壽二年,更改為大司空,禦史中丞更名為禦史長史。侍禦史的名字,也叫做繡衣直指,奉皇帝旨意出使郡、諸侯國,懲治地方上的不法官吏,奸猾豪紳,歹徒,審判重大案件,武帝朝開始設置,不是常設官職。

太傅,周代設置的官職,高後元年重新設置太傅,佩帶有金印、紫綬。後來取消,高後八年,再次設置,後來又取消。哀帝元壽二年重新設置。位置在三公以上。

太師、太保,周代設置的官職,平帝元始元年,重新設置,佩帶有金印、紫綬。太師的位置在太傅之上,太保的位置次於太傅。

前、後、左、右將軍,周代末年設置的官職,秦朝繼承下來,位置在九卿之上,佩帶有金印、紫綬。漢朝不常設置。或者有前、後將軍,或者有左、右將軍,將軍負責掌管軍隊或者邊防駐防事務。將軍幕府中有長史,長史的俸祿為千石。

奉常,秦朝設置的官職,掌握宗廟祭祀,屬下官吏有奉常丞。景帝中元六年將名稱更改為太常。屬下官吏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位令丞,還有均輸、都水(掌握治水),兩位長丞,各寺廟陵寢園邑有食官令長丞,雍縣還設有太宰令、太祝令丞,五帝廟增設一位都尉。博士和各陵寢縣歸屬太常管轄。景帝中元六年將太祝名稱更改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又將名稱更改為廟祀,武帝開始設置太卜。博士,秦朝設置的官職,掌握古今知識的官員,俸祿為六百石,博士員額多達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開始設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增加了十二名員額。元帝永光元年,將各皇帝陵寢所在地縣邑,劃歸三輔管轄。王莽將太常名稱更改為秩宗。

郎中令,(秦時宮殿上不得攜帶兵器,武士站立在廊下,故有此名。是緊隨在皇帝左右的高級武官。主管守衛宮殿門戶。)秦朝設置的官職,掌管宮廷殿閣掖廷的門戶,署下官吏有丞。武帝太初元年將名稱更改為光祿勳。屬下官吏有大夫、郎官、謁者,這是秦朝設置的官職。還有期門、羽林兩支軍隊,屬於光祿勳(郎中令)統轄。大夫掌管上奏朝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議大夫,沒有員額限止,多達數十人。武帝元狩五年,開始設置諫議大夫,俸祿為八百石;太初元年,將中大夫名稱更改為光祿大夫,俸祿為二千石,太中大夫俸祿仍然為千石。郎官主要負責守衛門戶,皇帝出行則充任車騎侍衛,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沒有員額限止,多達千人。議郎、中郎的俸祿為六百石,侍郎為四百石,郎中為三百石。統率中郎的將領是五官、左將、右將,三位將領的俸祿為二千石;統率郎中的將領是車將、戶將、騎將,三位將領的俸祿為千石。謁者掌管來賓的讚禮、接待等朝中事務,員額為七十人,俸祿為六百石,謁者仆射領導謁者,俸祿為千石。期門武士負責攜帶兵器侍衛皇帝,武帝建元三年設置,俸祿與郎官相同,沒有員額限止,多至千人,期門武士的首領也叫做仆射,俸祿為千石。平帝元始元年,將期門武士的名稱更改為虎賁郎,設置中郎將統領,俸祿為二千石。羽林武士負責迎送皇帝,位置在期門武士下麵,武帝太初元年開始建軍,最初的名字叫做建章營騎士,後來將名稱更改為羽林騎士。人員主要從軍旅中為國死難烈士的子弟中選拔,從小在羽林中撫養,由教官教授各種武器,號稱羽林孤兒。羽林長官叫做令、丞。宣帝年間,由中郎將、騎都尉監管羽林,俸祿為二千石。仆射,為秦朝設置的官職,侍中、尚書、博士、郎官等職務均設置仆射,仆射即首領的意思。古代重視武官,專門設置官員以督察射箭,軍屯吏、騶、宰、永巷中的宮人也有仆射設置,以仆射作為領軍人物。

衛尉,秦朝設置的官職,負責宮門護衛,屬下官吏有衛尉丞。景帝初年,將名稱更改為中大夫令,景帝後元年間,重新改回衛尉名稱。屬下官吏有公車司馬(掌管宮廷中的司馬門,夜晚在宮中巡查,負責上書言事和詔令,征召闕門外的官員)、衛士、旅賁(傳令)三位令丞,有三位衛士丞(長樂宮、建章宮、甘泉宮,各駐守一丞),還有守護各個宮廷、掖門的領兵衛候、司馬官,共有二十二個。長樂宮、建章宮、甘泉宮衛尉(長樂宮衛尉掌管長樂宮,建章宮衛尉掌管建章宮、甘泉宮衛尉掌管甘泉宮)負責三個宮殿的保衛工作,負責的保衛事務大致相同,不是常設職務。

太仆,秦朝設置的官職,掌管輿馬,有兩個太仆丞作為輔佐官吏。屬下官吏有太廄太仆令、有未央宮馬廄太仆令、有家馬太仆令,每個太仆令屬下有五位丞,一位都尉;還有車府令、路軨令、騎馬令、駿馬令,有四位令官和丞;有龍馬、閑駒、橐泉、騊駼、承華五位監長和丞;在邊郡有六位放牧軍馬苑令,屬下各有三位丞;還有牧橐(駝)令、昆蹄令和丞,全部隸屬於太仆管轄。宮中太仆掌管皇太後的輿馬,不常設置。武帝太初元年將家馬更改為挏馬,開始設置路軨官。

廷尉,秦朝設置的官職,掌管刑獄判案,屬下官員有廷尉正監、廷尉左監、廷尉右監,屬下官員的俸祿為千石。景帝中元六年將名稱更改為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又改回為廷尉。宣帝地節三年初,在廷尉署設置左平官員、右平官員,負責監察,平反冤、假、錯案,俸祿為六百石。哀帝元壽二年,將廷尉改為大理。王莽新朝,將名稱更改為作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