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武帝紀第六(1 / 3)

《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2,\"start_container_index\":2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8},\"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1,\"start_container_index\":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7},\"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9,\"start_container_index\":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5},\"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1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8,\"start_container_index\":1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4},\"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5,\"start_container_index\":1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1},\"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2,\"start_container_index\":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8},\"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卷六武帝紀第六

孝武皇帝劉徹,是景帝十三個兒子中排行居中的兒子,武帝的母親是王美人。劉徹在四歲時,景帝立劉徹為膠東王;在七歲時,景帝改立劉徹為皇太子,景帝立太子劉徹的母親為皇後;劉徹在十六歲時,景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駕崩。正月甲子,劉徹以太子身份繼承皇位,尊皇太後竇氏為太皇太後,尊母親王皇後為皇太後。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三月。武帝封皇太後的同母異父弟田蚡、田勝為列侯。

當年冬天十月,武帝頒發詔書予丞相、禦史大夫、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員、諸侯國相,詔令郡、諸侯國舉薦賢良方正,以及敢於直言進諫的士人。丞相衛綰上奏:“所舉薦的賢良,有的崇尚申不害、商鞅、韓非的法家學說;有的崇尚蘇秦、張儀的縱橫家學說,這些學說均為擾亂漢家治國理政的言論,奏請取消這次舉薦。”武帝批準了這一奏議。

武帝建元元年春天二月,大赦天下,賜天下百姓民爵一級。滿八十歲的老人免除兩個人的算賦,滿九十歲的老人免除家中一名男子的兵役。開始發行三銖錢。

武帝建元元年夏天四月己巳,武帝下詔說:“上古時教化民眾,在鄉間,敬重上年紀的老人,在朝廷,用爵位賞賜做出貢獻的大臣,引導民風民俗,德政教化為先;尊重老人,年高德昭為尊,這些均為古訓。而今,孝子賢孫願意竭力奉養雙親,然而在外麵,他們要忙碌於事務,在家中,受著經濟條件限製,欲盡孝心,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朕對此甚表同情。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已經有政府的法規,給予生活補助,免除子孫的徭役,以資勸勉孝心,再次頒布詔令,家人妻妾須認真地對待奉養老人的事宜。”

武帝建元元年五月,武帝下詔說:“河流、海洋滋潤萬裏,詔令祭祀的官員要在山川祭祀的地方修建祠廟,每年按照季節祭祀,增加祭祀的貢品。”

赦免因為參加吳楚七國叛亂,罰沒入官府做奴婢的叛亂者妻子。

武帝建元元年秋天七月,武帝下詔說:“衛士輪換,每年達二萬人之多,減少一萬人。皇家苑囿內飼養馬匹,撤銷不允許貧民進入苑囿內樵采放牧的禁令。”

武帝開始考慮設立明堂。派出使者,用車上裝飾有束帛的安車蒲輪,到魯國聘請儒生申公。

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冬天十月,禦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因為奏請皇帝不必向太皇太後奏事,被逮捕入獄,在獄中自殺,丞相竇嬰、太尉田蚡被免去職務。

武帝建元二年春天二月丙戌朔,天上出現日蝕。夏天四月戊申,夜晚明亮如白晝。

武帝開始設置茂陵(武帝的陵寢)縣。

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春天,河水泛濫,淹沒了平原縣,出現饑荒,出現人吃人的情況。

武帝詔令賞賜遷徙至茂陵縣居住的百姓,每戶二十萬錢,二頃田。在長安西北渭水上,修建便門橋。

武帝建元三年秋天七月,有彗星出現在西北方向。

濟川王劉明殺害諸侯王太傅、中傅,武帝詔令廢黜劉明王位,將劉明貶謫至房陵縣居住。

閩越國圍困東甌國,東甌國告急。武帝派出中大夫嚴助持苻節征調駐紮在會稽郡的漢軍,從海上救援東甌國。漢軍還未抵達,閩越國退兵,漢軍撤回。

武帝建元三年九月丙子晦,天上出現日蝕。

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夏天,出現沙塵暴,沙塵的顏色如血一樣紅。六月,出現大旱。秋季九月,彗星出現在東北方。

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春天,廢除三銖錢,開始發行半兩錢。

開始設置《五經》博士。

武帝建元五年夏天四月,武帝的外祖母平原君去世。

武帝建元五年五月,出現嚴重的蝗災。

武帝建元五年秋天八月,廣川王劉越、清河王劉乘先後去世。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春天二月乙未,遼東郡的高廟發生火災。夏天四月壬子,高祖的陵園便殿起火。武帝身穿素服,避開正殿五日。

建元六年五月丁亥,太皇太後(竇太後)駕崩。

武帝建元六年秋天八月,有彗星出現在東方,彗星拖長的彗尾覆蓋住天空。

閩越王騶郢進攻南粵國。武帝派出大行令王恢率領漢軍從豫章郡出發。大司農韓安國從會稽郡出發,攻打閩越國軍隊,還未接敵,閩越國人殺了國王騶郢投降,漢軍撤回。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天十一月,詔令郡、諸侯國舉薦孝廉,每個郡、諸侯國舉薦一人。

武帝任命衛尉李廣擔任驍騎將軍,率領漢軍駐紮在雲中郡,任命中尉程不識為車騎將軍,率領漢軍駐紮在雁門郡,六月份漢軍撤回。

武帝元光元年夏天四月,武帝大赦天下,賞賜天下百姓家中長子民爵一級。恢複在七國叛亂時,被除去屬籍的劉氏宗室人員。

武帝元光元年五月,武帝下詔征集賢良,說:“朕聽說在遠古時,唐堯、虞舜時代,在衣服上畫上象刑,百姓不敢犯法,隻要有日月照耀的地方,民風淳樸、善良。在周代成王、康王時代,刑罰不用,恩德惠及鳥獸,教化普及四海。化外之邦遠及肅慎,西北抵達渠搜、羌、氐,連這些異族都受到了感化,前來朝貢。星辰運行不孛常理,日月沒有虧蝕,山陵沒有崩塌,河川沒有壅塞;麒麟、鳳凰頻繁出現在郊外的樹林河沼旁,河書洛圖也是在那個時候出現。嗚呼,這是怎樣的德政,才會有這樣多的祥瑞出現!今天朕繼承帝位,奉祀宗廟,夙興夜寐,日夜操勞,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仍然是不得要領。先聖的事跡太偉大啦!我怎樣做才能夠取得先帝那樣的偉業,遠古有堯、舜,中古有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朕不聰敏,不敢與遠聖創立下的功業相比,這一切,朝中大臣、大夫們都能看得到。士大夫們,你們研究古今聖王治理的經驗,請分出條目,整理成篇,彙集成冊,提供給朕閱覽。”董仲舒、公孫弘等回答武帝的策問。

武帝元光元年秋天七月癸未,天上出現日蝕。

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冬天十月,武帝巡幸抵達雍縣,祭祀五帝廟。武帝元光二年春天,武帝下詔詢問公卿,說:“朕把宗室女兒盛妝打扮,許配予匈奴單於,送予匈奴的金帛絲綢也很多,單於卻仍然傲慢無禮,侵犯漢朝邊郡,殺伐無已。邊郡的百姓率遭劫難,朕深感憂慮。如果漢朝舉兵反擊匈奴,會有怎樣的結果?”大行令王恢諫言,漢朝應該反擊匈奴。夏天六月,武帝任命禦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任命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任命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軍,任命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任命太中大夫李息為步兵將軍,率領三十萬漢軍隱蔽在馬邑山穀中,企圖引誘匈奴軍臣單於,在埋伏圈中伏擊匈奴大軍。軍臣單於率領匈奴大軍入塞,發覺情況有變,慌忙退兵。六月份,漢軍撤回。將軍王恢首先提議出擊匈奴,麵對來敵卻猶豫徘徊,被逮捕入獄,死在獄中。

武帝元光二年秋天九月,武帝詔令百姓舉行五天酒宴。

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春天,黃河改道,從頓丘縣的東南方流入勃海。

武帝元光三年夏天五月,武帝封高祖時的五位功臣後代為列侯。

黃河在濮陽決口,大水造成十六個郡、諸侯國受災,武帝征調軍隊十萬人堵塞決口。在長安西邊修建龍淵宮。

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冬天,魏其侯竇嬰犯罪,被殺頭示眾。

武帝元光四年春天三月乙卯,丞相田蚡去世。

武帝元光四年夏天四月,下霜凍死青草。五月份,發生地震。大赦天下。

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春天正月,河間王劉德去世。

武帝元光五年夏天,征調巴郡、蜀郡百姓修築通向西南夷的通道,又征調一萬軍人整修雁門險關。

武帝元光五年秋天七月,狂風吹倒樹木。

乙巳,武帝廢黜皇後陳阿嬌。逮捕製造巫蠱的巫師,一律斬首。

武帝元光五年八月,農田中出現大麵積螟災。

武帝詔令郡國舉薦民眾中熟悉管理的士人,通曉先聖治國理政的士人,由沿途的各郡縣供給飲食,與各郡、諸侯國向朝廷上繳計簿的官員一起,送往長安來。

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天,開始對商賈的車輛征稅。

武帝元光六年春天,征發民眾挖掘灌渠,從渭河引水。

匈奴入侵上穀郡,屠殺上穀郡的官吏百姓。武帝派出車騎將軍衛青率領漢軍從上穀郡出擊,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擊,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郡出擊,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郡出擊。衛青率領漢軍抵達龍城,斬殺匈奴首級七百餘。李廣、公孫敖率領的漢軍蒙受損失,返回。武帝下詔說:“夷狄不講信義,由來已久。多年來,匈奴不斷地襲擾我國邊境,因此我大漢才不得已派出漢軍反擊。古代統兵打仗,號令嚴明。此次匈奴入侵,所派出的將吏,彼此間還不熟悉,上下還要磨合,代郡將軍公孫敖、雁門將軍李廣用人不當,屬下校尉背義妄行,棄軍而逃,小官吏違反了軍令。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將軍之過;教令宣明,不能盡力,士卒之罪。將軍已經被逮捕,下廷尉監獄,按照軍法治罪,若再處罰士卒,二者同時進行,不是仁聖的做法。朕認為法不責眾,我們還要報仇雪恨,匡複正義,不能讓軍士們感覺到沒有贖罪的機會。赦免雁門郡、代郡在戰場上違背軍令的軍人。”

武帝元光六年夏天,大旱,暴發蝗災。

武帝元光六年六月,武帝巡幸抵達雍縣。

武帝元光六年秋天,匈奴襲擾邊境。武帝派將軍韓安國率領漢軍駐紮在漁陽郡。

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冬天十一月,武帝下詔說:“朝廷設置公卿大夫,要他們製定政策,協調各項工作,對百姓實施教化,易風美俗。以仁德治理國家,這是漢朝的立國之本。褒賞有德之士,祿用賢能之士,勸導民眾向善,懲惡除暴,是五帝三王以來,一直倡導的治國理念。朕夙興夜寐,力圖與海內的賢良士人,沿著這條道路探索。善待老人,崇尚孝敬,選拔俊傑,講授文學,端正風俗,鼓勵士人參與政事,督促任事的官員,勤政廉潔,舉薦孝廉,形成風氣,繼承先聖的美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現在有些郡,在一個郡中,舉薦不出一位賢士,工作做的還不夠,郡裏的俊傑之士,仍然壅塞在下麵,不能為朝廷所用。作為二千石官吏,掌握著綱紀人倫,這樣不負責任,怎麼能輔佐朕了解下情,怎樣教化民眾,激勵百姓,遵守鄉規民約?自古以來,推薦賢者要獎賞,阻遏賢者要處罰。詔命中二千石官員、禮官、博士討論,對不能盡職守責的官員應該如何治罪?”有關官員上奏說:“在古時,諸侯舉賢薦能,首先從德考慮,其次從賢能考慮,再其次從建立功勳考慮,舉薦的諸侯,要加九錫;不認真舉薦的諸侯,一是要罷黜爵位,二是要褫奪領地,三是要褫奪爵位和領地。對於那些欺下瞞上的處以死罪,對於欺上瞞下的要判處徒刑。交付了重任,不能履行職責的官員要斥退,身居高位,不能舉薦賢能的官員要罷免,用種種措施,保證勸善抑惡。皇帝在詔書中,要求發揚先帝的聖德,詔令二千石官員舉薦孝廉,讓民眾受到教化,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下邊的官吏不按照要求舉薦孝廉,不認真執行詔令,要按照不敬治罪。不舉薦孝廉,不勝任的官員,還要罷免職務。”武帝批準奏議。

武帝元朔元年十二月,江都王劉非去世。

武帝元朔元年春天三月甲子,武帝立衛子夫為皇後。武帝下詔說:“朕聽說天地不變,難以實施教化,陰陽不變,物產難以豐富。《易經》中說:‘通其變,使民不倦’。《詩經》中說:‘九變複貫,知言之選’。朕欣賞唐堯帝、虞舜帝的治國理念,同時也欣賞殷商、周代的治國理念,從上古的國家治理中,借鑒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大赦天下,讓民眾以新的麵貌開始,孝景帝後元三年以前在外逃亡,以及尚未結案的案件,不再追究,一律赦免。”

武帝元朔元年秋天,匈奴入侵遼西郡,殺了遼西郡太守;又入侵漁陽郡、雁門郡,打敗郡都尉,殺害官吏百姓約有三千餘人。武帝派遣將軍衛青率領漢軍從雁門郡出兵,將軍李息率領漢軍從代郡出兵,斬獲匈奴數千人。

東夷穢貊(mò,穢貊在今朝鮮半島)君南閭率領二十八萬人投降。武帝在朝鮮北部設置蒼海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