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地球村的王者(1 / 1)

20世紀60年代,以超級大國為首的東西方陣營之間的冷戰逐步升級,世紀大戰、核戰爭的危險似乎隨時都可能降臨。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為了保證計算機通信、指揮、控製係統在經受核打擊之後仍然能夠進行不間斷的工作,決定將數量有限、分散配置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進行網絡式通信交換試驗。

1969年11月21日,科學家和軍事專家們彙集在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觀看一台計算機與數百英裏外的斯坦福大學的另一台計算機進行數據傳輸和交換試驗,結果獲得成功。同年底,又成功地將四個結點聯網,這最初隻有四台計算機的通信網絡被稱為阿帕網。它的誕生標誌著人類曆史從此掀開了網絡時代的嶄新一頁。

隨著阿帕網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僅美國國內有很多網絡與之相連,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希望通過遠程通信將本地計算機和網絡接入阿帕網,但是不同計算機和網絡之間存在著技術差異,需要製定統一的規則和通用的支撐技術,才能真正實現全球性聯網。1974年,互聯網技術發展邁出了最為關鍵的一步,這就是由美國科學家文頓·瑟夫和羅伯特·卡恩共同開發的互聯網核心技術——傳輸控製協議和因特網協議正式出台。傳輸控製協議能使信息轉變到信息包流裏,並予以重聚。因特網協議能在不同的計算機,甚至不同類型的網絡間傳送信息包。所有連接在網絡上的計算機,隻要各自遵照這兩個協議,就能通過網絡傳送任何以數字方式存在的事件或命令。直到今天,協議所包含的資源共享、分散控製、分組交換、網絡通訊協議分層等原則和思想,仍然是當代計算機網絡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柱。

30年來,國際互聯網完成了一個漂亮的三級跳,從軍事實驗網到商業主幹網,再到公眾普及網。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在全球得到迅速發展,目前,國際互聯網已遍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容納了60多萬個網絡,連入互聯網的主機已有2900多萬台,上網人數已超過一億五千萬,有600多個大型互聯網圖書館,900多種新聞報紙彙入因特網的信息洪流中。互聯網用超越時空的無形之手,將不同國家地區、不同種族與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緊緊聯係在一起,使他們分享谘訊,也分享快樂,創造商機,也創造文化。

國際互聯網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發展異常迅速。1993年,我國第一條64K電腦國際通訊專線,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接通。這以後,以科研和教育為主的各種網絡紛紛建立。從網上獲取信息、發送電子郵件、開展電子商務,豐富的網上資源和便捷的服務,改變著人類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國際互聯網是人類在20世紀創造的科技神話。

相關鏈接

互聯網是誰發明的?

博納斯·李被認為是世界互聯網的發明者。博納斯·李於1990年在歐洲核研究所任職期間發明了互聯網,互聯網絡使得數以億計的人能夠利用浩瀚的網絡資源。博納斯·李並沒有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或是限製它的使用,而是無償地向公眾公開了他的發明成果,從而使網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獲得發展。如果沒有博納斯·李的發明,也就沒有今天的WWW網址。因特網可能還隻是少數幾個計算機專家的特有領域。

芬蘭技術基金會獎勵他1百萬歐元(120萬美元)作為他為互聯網作出的貢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