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得劉備大敗而回的消息後,公孫瓚大驚,命令全軍停止攻城,趙雲大軍趁機進入渤海城,趙雲、張郃、高覽、郭嘉再次相見自是歡喜不止。
此次兵敗之人若是公孫瓚手下的任何一員大將,恐怕公孫瓚都會將其斬首,但是,劉備卻是不同,姑且不說公孫瓚以後很多地方都還需要依仗劉關張三人,而且就憑二人的關係,公孫瓚也不會把劉備怎麼著,畢竟公孫瓚、劉備二人都是師從盧植,有著多年的同窗之誼。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探馬來報,說是袁紹已經盡得冀南之地,此刻正在廣宗城與楊奉相持不下。公孫瓚聽到這個消息,更是惱怒不已,自己得十二萬大軍已然折了五萬人,卻連一個渤海城都拿不下。
公孫瓚怒罵道:“趙雲小兒欺人太甚,昔日若非我……”罵到這裏,公孫瓚忽然想到自己昔日也並沒有想放過趙雲,而是派了自己的三弟公孫越以及大將嚴綱等人率領自己的白馬鐵衛和兩千白馬義從前去剿滅常山,誅殺趙雲。
隻是當時的情況究竟如何,公孫瓚不太清楚,但是無一人生還、而且公孫越的首級也被人送到了北平,這個事實卻是讓公孫瓚很難接受,但是之後趙雲便如同消失一般,使得公孫瓚的滿腹怒火無從發泄,直到後來聽到趙雲投靠楊奉的消息,公孫瓚便把這所有的仇恨全部都轉嫁到了楊奉的身上。
就在公孫瓚準備興兵報仇的時候,幽州張純、張舉叛亂,待到二張叛亂平息之後,楊奉也已經全得青州,實力大增,手下猛將謀臣雲集,已非公孫瓚所能對付。這才有這次公孫瓚全力攻打冀州,以為增加實力,找楊奉複仇,但是結果卻是成了給楊奉、袁紹作嫁衣,試想公孫瓚如何不窩心。
公孫瓚繼續罵道:“……趙雲乃是以無名小卒,南皮城更是搖搖欲墜,豈能擋住我數萬大軍的猛攻。這次若是不能將渤海郡拿下,實難解我心頭之恨。”說罷之後,公孫瓚便欲下令再次強行攻城,卻被劉備勸下。
劉備道:“如今我軍不但士氣大挫,而且兵力大損,僅剩七萬人。而敵軍新增援兵六萬,士氣大振,且聞郭奉孝有神鬼莫測之能,趙雲、張郃等人皆有萬夫不當之勇,今事已不可為,不如早早退兵,積攢實力,以為東山再起,方是良策,否則我等數萬大軍萬萬難回幽州呀。”
公孫瓚雖然惱怒不已,卻也明白時局已對自己不利,如今即使能夠強行攻克南皮城,但是這十二萬大軍也會所剩無幾,到時候楊袁一旦分出勝負,自己也就再無實力與之抗衡。而且如今南皮新增數萬援軍,自己究竟能不能拿下南皮城還是未知,說不定還會全軍覆沒,於是公孫瓚便果斷下令退兵,同時對楊奉、趙雲大罵不止,將二人一家老小,甚至於祖宗八輩都問候了一遍。
公孫瓚退兵的消息傳到廣宗,楊奉固然再無後顧之憂,更是安心同袁紹在此長持,但袁紹卻開始擔心起來,開始幾日袁紹還派人每日攻城,但看到傷亡太大,再加上公孫瓚已經退兵,袁紹便聽從沮授之言,不再攻城,隻將廣宗城團團圍困。
這時,有人來長安將此事報知董卓。
李儒對董卓道:“如今袞州黃巾已經平定,曹操實力大增,現在楊曹袁實力相當,正可相互牽製。不可使袁紹與楊奉長久大戰,否則受益者必然是曹操,一旦曹操一家做大,對恩相也是不利。恩相不如假借天子之詔,差人前往冀州和解此事。一則二人感德,必然順從恩相;二則可使楊袁曹相互牽製,則關東諸侯無暇顧及長安,恩相也可以高枕無憂了。”
董卓喜道:“正合我意。”
於是,次日,董卓便使太傅馬日禪、太仆趙岐,奉詔前去。
卻說這日,袁紹忽然接到河內急報,說是並州牧丁原親統大軍兩萬,陳兵箕關,大有進軍河內之勢。袁紹大驚,趕忙與眾謀士商議,袁紹道:“果然和仲平所料一模一樣,並州丁原派遣大軍兩萬陳兵箕關,大有兵發河內之勢。如此,我軍將陷入兩麵夾擊之勢,不但冀州難以得到,就連河內也可能失去。諸位有何退兵的良策?”
此言一出,袁紹手下謀士紛紛交頭接耳,議論不已。
郭圖道:“我軍新得冀南五郡,民心未定,此乃是根基尚不穩定;若是分兵抗擊,則隻會使力量更加分散,此乃計謀不能顧全。所以根據目前的形式,也隻有和楊奉議和,分兵河內方為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