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開戰後,由於蘇聯的堅強抵抗,納粹軍隊的閃擊碰了釘子,使國際局勢有了新的變化,已如上述。從個別方麵說,形勢變化得非常之大。在英國方麵北非和中東形勢不僅獲得了暫時穩定,而且使英國獲得了主動地位。其次,英倫三島在短期內可不致遭受到納粹閃擊,直布羅陀和蘇伊士也不致被切斷,英國可以趁機會休息整頓,並加強遠東防務,找有利地方采取主動行動。在遠東方麵,日寇會利用英美對遠東政治的弱點占據越南,但以後這種趁火打劫的行動也許不再被英美所許可了。英美以及英語係的許多國家,在日寇占領越南後,紛紛頒布了封存日本資金,廢除與日本簽訂的商務協定,而美國對日寇的禁運範圍及實施上也擴大和嚴厲起來。中英美蘇的關係逐步加強,對日本形成一種包圍形勢,這是最近日本侵略強盜們感到頭疼的一個問題。但雖然英美在太平洋上一方麵對日本加強壓力,一方麵又以“極大的忍耐企圖同日本求得妥協之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加強壓力”與“求得妥協”本來是一個政治運用上的兩方麵,問題是在這政策的基點究竟如何。在目前我們可以有較多的把握說,英美所希望的妥協結果不是日本的猖獗囂張,而是希望它脫離軸心,勿在太平洋方麵助桀為虐。這“妥協”大概不會成功;如果萬一實現,對中國目前的抗戰固然不會有什麼好處,但也不會有特別害處。中國抗戰前途一方麵靠自身努力,一方麵靠國際反侵略國家的勝利。英美在現階段決不會在太平洋方麵再來次慕尼黑會議的錯誤政策,反之,如果日本真能疏遠軸心,對於蘇聯及其他民主國家反抗納粹戰爭卻有了很大幫助。而對目前說來,中國將來的命運同蘇聯及其他民主國家的命運是很難孤立起來的。
蘇德開戰後,在整個國際政治上也起了極大變化;這變化,在我們報紙上是不易看見的,一部分需要靠我們用理論和常識去加以推想和判斷。第一是殖民地的革命問題。殖民地革命是一種進步的政治運動,它同任何侵略主義都是不共戴天的,反之同任何反侵略勢力都可以諒解與合作。中國數年來的對外政策,便是以上述原則為基礎。在過去英美諸國的殖民地革命運動是以反抗其宗主國為第一課程,在大戰二年中,它們直接間接的從事於反戰運動,這在尼赫魯領導的印度國民黨方麵表現得十分清楚。但時至今日,法西斯的侵略範圍更其擴大,大戰的性質起了變化,他們的政治策略一定也跟著改變。從理論上推想,英美的殖民地在今後大概對宗主國在相當條件下會采取諒解與合作方式,以便利民主國家與蘇聯擊潰法西斯侵略強盜。所以蘇德開戰後邱吉爾首相所堅決執行的賢明政策,不僅挽救了瀕於崩潰的反納粹陣線,且緩和了各殖民地的深刻危機。反之,在法西斯以及貝當法國統治下的殖民地,其反宗主國的革命運動卻將更其廣泛而堅強起來,它必然要同民主國家取得某種聯係,甚至結成反侵略的統一戰線。
其次,由於大戰性質的轉變,各資本主義國家內的勞工運動也必然跟隨著新形勢而改變了路線和策略。正如各民主國殖民地的政治運動一樣,過去的運動是以反戰為口號,而今後大概要將這口號改換為反侵略;過去主要的反對對象是在國內,而今後是國際法西斯侵略強盜。這一轉變,會使英美民主國家的內部團結更加緊密,使民主國家反侵略的實力更其加強。兩年來美國各地工潮澎湃,在今後大概會很快的少了起來,這並非賴於羅斯福總統的武裝鎮壓,而是由於大戰新形勢給與民主國內部團結以客觀的有利條件。反之,在法西斯宰割下的廣大區域,勞工運動將同一切革命運動結成聯盟,從事於推翻法西斯統治的積極活動。從報紙上已經不斷的透露出這類的消息或征兆,證明了我們的看法沒有錯誤。在今後,這一偉大的力量將隨著戰爭的延長而成熟起來,由怠工,罷工,破壞,騷亂,而變為堅強廣大的革命力量。這力量的形成,對民主國絕對有利,對法西斯統治者卻是絕對的革命危機。
以上所論的幾種政治運動的變化,都是反侵略國家最後勝利的有力保證,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和研究的。總之,自英美表示同蘇聯積極合作以後,大戰的新形勢已經確定,一切國際政治上的暗流與疑雲都明朗而廓清起來。從目前的戰爭性質上說,是國際法西斯侵略與反侵略,在戰爭行動的表現上是法西斯包圍蘇聯而全世界和平勢力包圍法西斯,形成曆史上未有的壯觀。這戰爭將全世界強國弱國的命運都連在一起,而任何民族的命運都係於反侵略戰爭的前途。所以從戰爭的內容上說,更加複雜化,但從形式上說,反而單純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