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穌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這時,偽裝成看門人的耶穌指著十字架上的看門人說:“你違約了!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
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
耶穌說:“你錯了,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是用來揮霍的,可是對那窮人,卻可以維持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在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有些像笑話的寓言故事,但卻透露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正確看待得失。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飛速行駛的列車上,一位老人剛買的新鞋不慎從窗口掉下去一隻,周圍的旅客無不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隻也扔了下去。眾人大惑不解,老人卻坦然一笑:“鞋無論多麼昂貴,剩下一隻對我來說也沒什麼用處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讓撿到的人得到一雙新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老人看似反常的舉動,體現了他清醒的判斷價值的能力,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地放棄。這種坦然麵對失去的豁達心態,令人頓生敬意,也令人深思。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患得患失,本來擁有一些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卻又絞盡腦汁想使這些東西不減反增,為這些終日煩惱,長此下去有損身心健康。一般來說,人們總是習慣於得到而害怕失去。盡管“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人們依舊認為得到了可喜可賀,而失去了則可惜可歎。每有所失,總要難受一陣,甚至為之痛苦。得到的時候,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於是得到了滿足,卻失去了期盼;失去的時候,擁有就不再是擁有了,於是失去了所有,卻得到了懷念。連上帝都會在關了一扇門的同時又打開一扇窗,得與失本身就是無法分離的:得中有失,失中又有得。
有一個故事,說有個小夥子,在他還穿開襠褲時,也記不得是哪一天,發現門前那堵牆上有一個閃光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豔麗無比。從此,朝思暮想,流連仰望。終於有一天,漸漸長高的小夥子決定爬上去看個究竟。百年危牆,爬的過程危險萬分。近了,近了,最後,那隻顫抖的手一把抓住了它,原來是一支破牙刷。他失望極了,心情懊喪得很。事物的轉換總是這樣,小夥子在此之前,擁有一份好心情,一旦得到了那支牙刷,卻又失去了昔日的那份好心情。
《孔子家語》裏記載:有一天楚王出遊,遺失了他的弓,下麵的人要找,楚王說:“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臣民會撿到,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到這件事,感慨地說:“可惜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啊!為什麼不講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撿得,又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
“人遺弓,人得之”,應該是對得失最豁達的看法了。就常理而言,人們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時候,大都喜不自勝,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時候,自然會沮喪懊惱,心中憤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於外。但是對於那些誌趣高雅的人來說,他們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並不把個人的得失記在心上。他們麵對得失心平氣和、冷靜對待。
要正確認識得失,得到了也可能失去,無論你得到了什麼,都不妨時常這樣提醒自己。這樣,得到了的時候就會備加珍惜,失去的時候也不至於無所適從。
6.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傑克和一個朋友被困在沙漠裏,後來傑克偶然發現了滿滿的一杯水,是先給朋友,還是留給自己慢慢喝呢?
傑克選擇了後者,他沒有把水分給朋友。他竭盡全力向沙漠深處跑去,想獨享這比黃金還要珍貴的水,但朋友在後麵使勁追趕。傑克踉踉蹌蹌,慌不擇路,既要狂奔,又要護住杯中的水,他累得夠嗆,朋友也氣喘籲籲。追了多久不得而知,最後傑克一不小心,一杯水全潑到了黃沙裏。結果兩人一滴水也沒喝進嘴,反而筋疲力盡,求生的信念全無,很快就被黃沙埋葬了。
也許,生活中許多人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傑克的做法。
其實,為什麼不把水分給別人呢?要知道,給予別人的同時也救了自己。
再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喬治是英國一家手工作坊的小業主。很不幸,一場經濟危機使他陷入了困境,產品賣不出去,資金周轉不開,物價暴漲,他麵臨破產的危險。友人紛紛勸他趕快裁員,以減輕經濟負擔。喬治思考良久,終於作出決定,準備采納友人的建議。
不知怎麼,消息傳到了老喬治的耳朵裏。第二天清晨,老喬治來到辦公室,勒令他收回成命。喬治不服,老喬治便當場解除了喬治的職務。中午,老喬治走進了工人的餐廳,看見大家一臉憔悴、蒼白,碗裏是白水煮的青菜和幾片豆腐,老喬治立刻從街上的小餐館花三英鎊買回兩碗紅燒肉,端進餐廳,哽咽著動情地說:“兄弟們,你們受苦了。現在,我已解除了喬治的職務,並且從今以後,每天中午我和你們一起吃飯——當然,三英鎊的紅燒肉是必不可少的!”工人們歡呼起來。那時候,三英鎊還是個不小的數目——足以供老喬治夫婦一天的基本生活。
每天的三英鎊,所帶來的效益卻是無法用具體的數據計算的。工人們因為心存感激,便拚命幹活,努力降低成本,竟然使這個手工作坊慢慢渡過了難關,並且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為英國一家著名的電器公司,擁有的資產超過了千萬英磅。細細想來,老喬治不過是把半杯水慷慨地分給了工人。
從老喬治樸素的語言和行為裏,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經營之道。從小事做起,從最打動人心的角度入手,可以說,他創造了一個奇跡。假如讓人性的醜惡循環下去而不加以扼製,那麼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將會成為醜惡的殉葬品。社會的飛速發展,的確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競爭,但是麵對競爭時的基本心態應該是嚴格要求自己,而不是打倒別人。
如果一個人在自己困難的時候還記得向別人施恩,這才是真正的施恩,才能獲得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與報答。
下麵再來看看喬?吉拉德的故事:
一天,一個普通的中年婦女走進喬?吉拉德的展銷室,說她想在這兒看看車,打發一下時間。聊天中,她告訴喬?吉拉德,她想買一輛白色的福特車,就像她表姐開的那輛一樣。但對麵福特車行的推銷員讓她過一小時後再去,所以她就先來這兒看看。她說,這是她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那一天正是她55歲的生日。
“哦,生日快樂!夫人。”喬?吉拉德一邊說,一邊把她請進辦公室,自己出去打了一個電話。然後,喬?吉拉德繼續和她交談:“夫人,您喜歡白色車,既然您現在有時間,請允許我給您介紹一下我們的雙門式轎車——它也是白色的。”
他們正談得投機,女秘書走了進來,遞給喬?吉拉德一束玫瑰花。喬?吉拉德十分鄭重地把花送給那位婦女說:“尊敬的夫人,有幸知道今天是您的生日。我送您一份薄禮,祝您好運!”
她很受感動,眼眶不由地濕潤了。“已經很久沒有人給我送過禮物了。”她說,“剛才那位福特車的推銷員一定是看我開了部舊車,以為我買不起新車。我剛要看車,他卻說要去收一筆款,於是我就上這兒等他。其實我隻是想要一輛白色的車而已,隻不過我表姐的車是福特,所以我也想買福特。現在想想,不買福特也可以。”
最後,可想而知,她放棄了對麵那個公司的車,從喬?吉拉德手裏買走了一輛雪佛萊。其實從頭到尾,喬?吉拉德都沒有勸她放棄福特而買雪佛萊。隻是因為她在這裏感覺受到了重視,於是放棄了原來的打算,轉而選擇了喬?吉拉德的產品。
現在,喬?吉拉德已是著名的世界級汽車營銷大王。在他15年的推銷生涯中,共賣出13001輛汽車,曾創下一年賣出1425輛(平均每天4輛)的紀錄,這個成績被載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他有幾萬名客戶,每隔一段時間,這些客戶都會接到他寄來的賀卡,上麵隻有這樣的一些話:“祝您生日快樂”,“為您的榮升幹杯”,“希望什麼時候再能聆聽您的教誨”……他成功的秘訣是:決不營銷汽車,隻營銷真誠的問候。
有時候,殘酷的競爭和越來越冷漠的人際關係會讓我們變得麻木,隻為自己著想,很少想到他人。其實,隻要努力耕耘,就一定會有收獲。很多時候,對他人不經意間付出的小小關愛,是會使自己受益終生的。那麼,我們為何不一起努力做一個“送人玫瑰”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