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問:“何為慈悲?”

答曰:慈能予樂,悲能拔苦。

我們要自己快樂,才能讓別人快樂,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地堅強。,我們也要與世界相處快樂,與周圍的一切和諧共生。

日子一天天過去,花在旅途中遇到了許多新的夥伴。有在草叢中低吟淺唱的蟋蟀,還有在天空中自在翱翔的蝴蝶。

花停留在一處山穀之中,這裏的土壤並不肥沃,但花卻頑強地紮下根來。它用盡全力吸收著有限的養分,慢慢地孕育出花蕾。不久之後,花朵盛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嬌豔動人。

而那棵樹呢,它的枝葉越發茂盛,成為了森林中的一道獨特風景。許多小動物都來到樹下乘涼嬉戲。

曾經詢問“何為慈悲”的友友,看到花和樹如今的模樣,心中感悟更深。他明白,無論是花還是樹,都在踐行著慈悲的意義——愛自己並且包容萬物。

當狂風再次呼嘯而過,吹起地上的花瓣,花瓣飛舞著,仿佛帶著花的心聲:“生命的美好在於不斷成長與分享,這便是慈悲賦予我們的力量。”友友站在風中,臉上洋溢著微笑,他知道自己也將踏上一段充滿慈悲與愛的旅程。

修行,於寺外七情六欲喜怒哀樂。

修行,於寺內開花結果佛鍾破曉。

友友踏入寺內,隻見古木參天,靜謐祥和。他每日隨著僧眾誦經禮佛,鍾聲回蕩在每一個清晨。

一日,友友在庭院掃地,一片落葉飄落肩頭。他輕輕取下,忽感內心澄澈無比。這時,住持走來,雙手合十道:“施主,寺內花開果落,皆為修行之象。君可見那菩提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皆是自然之道,亦是慈悲之法。”

友友似有所悟,他在寺內勞作、聽經,漸漸感覺自身氣息與寺內融為一體。夜裏,他獨坐於佛堂前,望著佛像慈悲麵容,思緒萬千。

終於,在一個佛鍾破曉的黎明,友友仿若大徹大悟。他明白了寺內的修行並非隔絕塵世,而是在寧靜中尋得對世間萬物更深沉的愛。他走出寺門,眼中滿是平和與堅定,他將帶著寺內的感悟重新走向世間,於七情六欲中傳遞慈悲與愛,如那花與樹一般,真正做到愛己愛人,包容萬象。

一壺清茶,喝了一個下午,看滾燙的茶葉與熱水裏翻騰,努力掙紮就為了留下一抹清香給世人品鑒。

友友端起茶杯,輕抿一口,茶香在口中散開。此時,一位路人路過,滿臉疲憊與煩躁。友友見狀,遞上一杯茶,說道:“兄台,喝杯茶歇歇吧。”路人一愣,接過茶後聞著茶香,神色逐漸舒緩。

友友笑著說:“這茶在沸水中翻騰方有此香,人亦如此,曆經磨難方能豁達。”路人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謝過後離去。

不久後,一群孩童嬉鬧而來,友友招呼他們過來,分給他們一些點心。孩子們好奇地圍著他,友友便講述起寺中的見聞與感悟,告訴他們要愛護萬物。

夕陽西下,餘暉灑在友友身上。他看到一隻受傷的小鳥,小心地抱起它帶回住處照料。友友明白,這就是他傳播慈悲與愛的方式,無論是給予疲憊者慰藉,教導孩子善良,還是救助弱小生靈,都是他重入世間踐行感悟的體現,如同那壺清茶散發清香般自然。

一次次遇見一次次對望裏,以前被拖拽著下墜的不適感一掃而光,是某種力量的加持,是混沌狀態裏的清醒,是人群裏熠熠發光的托舉。

遠道而來的恩賜,如同一場誘人的風花雪月裏的美酒,醉意朦朧,半夢半醒,如同世間遊走的魂,不斷找尋失散的自己。

夜晚降臨,月光灑在友友居住的小屋。友友守著受傷的小鳥,輕聲哼著不知名的小曲兒,仿佛這歌聲能加快小鳥傷口的愈合。

第二天清晨,小鳥撲棱著翅膀飛走了。友友望著天空,心中滿是欣慰。他決定再次出發,前往下一個村莊。

在路上,他遇到一位老婦人正在艱難地挑水。友友趕忙上前幫忙,將水缸裝滿。老婦人感激涕零,邀請友友進屋休息。屋內簡陋卻充滿生活氣息。友友與老婦人聊起生活的苦難與希望,老婦人聽後眼裏多了幾分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