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碧娜詩女王雖然聰明,但她之前隻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公主,從未涉及到政治和軍事。

隻因為家庭變故,碧娜詩女王猜不得不執掌了北洲國的大權。

聰明歸聰明,但碧娜詩女王畢竟才隻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啊。

而且,碧娜詩女王跟伊莉莎女王、薩拉太後、萊亞王後奧羅拉王後,以及獨孤敏、蕭曼兒等人不一樣。

這些女人,都很聰明,且長期接觸政治和軍事,治理能力非常強。

可碧娜詩女王吃虧就在於,她開始從政的時間太短,又恰逢北洲國大亂之後,沒有一個人能指點她,也沒人敢指點她。

自己摸索,跟有人指點,效率自然是完全不一樣的。

於是,心頭一團亂麻的碧娜詩女王立即就命人將首相普德諾夫和次相卡德錫喊過來,商議對策。

前文交代過,威爾遜王在位的時候,為了避免首相的權柄過重,犯下大鷹國的那種錯誤,就將首相的權力分解了。

威爾遜王相信,如果大鷹國的權力沒有完全落入首相彭羅斯的手中,大鷹國的結局應該不是這樣的。

當時,在了解到東洲的富饒和文化之後,關於是否進攻東洲,伊莉莎女王和首相彭羅斯的意見是相左的。

伊莉莎女王的意見是,先將南洲和北洲的情況穩定下來,積累一定的國力,然後等東洲大亂的時候,就是最佳出兵機會。

但彭羅斯不這樣認為。

彭羅斯認為,東洲還是冷兵器時代,絕對跟南洲和北洲一樣,不是大鷹國的對手。

隻要大鷹國出兵,一戰就能將東洲殖民了。

若是大鷹國不出手,西洲的其餘幾個國家必然會出手,到時候,大鷹國就會痛失東洲這塊大肥肉。

現在來看,伊莉莎女王的提議是對的。

可惜的是,大鷹國的權柄在首相彭羅斯手中,大鷹國終於還是提前發動了對東洲的侵略,給大鷹國引來了滅國之災。

但當時說什麼都晚了,大鷹國已經被滅了。

所以,威爾遜王吸取大鷹國的教訓,便將首相的權力分解,分為左相和右相。

左相就是普德諾夫,右相就是卡德錫。

威爾遜王是這樣打算的。

他在位的時候,大權肯定是在他的手中,左相和右相就沒什麼權力。

而且,威爾遜王還可以故意製造左相和右相的矛盾,用以平衡製約他們兩個。

但若是威爾遜王去世之後,他的接班人或許沒有他的能力,將大權牢牢掌控於手中。

可隻要相位有兩個,兩人就絕對不會一心,就一定會爭權。

到那時,隻要下一任,或者日後的北洲王稍微使出一些手段,就不會讓北洲國的大權落入左相或者右相中的任何一個手中。

碧娜詩上位之後,為了起用餘仲奎,並對他進行重用,將左相和右相的製度改為了三相製度。

首相、次相和三相,其中普德諾夫為首相,卡德錫為次相,餘仲奎為三相。

這麼一來,權力三分,就更不容易集於一人之手了。

所以啊,碧娜詩女王不可謂不聰明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