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得國國王的這個決定,算是將瀕臨滅亡的大得國勉強救下來。
但是,大筏國就麻煩了。
大筏國的地理位置,本來是北部、西部和東南部瀕臨大海,但卻全部都被燕軍攻占。
眼下的大筏國,隻剩下位處中心的巴裏城,以及東部的一些疆土,再無臨海之城。
所以啊,大筏國若想逃,便隻能跟大得國一樣,向東逃入大得國,或者向東北逃亡大比國。
但是,因為大得國正在全力跟燕軍交戰,大筏國也就暫時沒有逃亡之意。
萊亞王後是這樣想的。
燕軍在滅掉大得國之前,是不會再對大筏國動兵的。
所以,萊亞王後已經下令,收拾停當,準備隨時撤離巴裏城,向東北,去大比國避難。
若是燕軍再攻擊大比國,那就從大比國繼續北上,通過海路離開西洲,前往北洲避難。
萊亞王後這樣的計劃,也算是很不錯了。
畢竟,燕軍五十萬,大得國的軍隊六十多萬,萊亞王後認為,就算大得國會敗,也不會敗得那麼快。
可誰想到,大得國敗得確實不慢。
萊亞王後更沒想到,大得國的國王沒有了戰心,直接就逃掉了。
說起來,大得國逃到大荷國,大筏國也有機會逃到大比國。
但燕軍的動作快了一步,並沒有追擊大得國,而是直接進軍大比國,卻斷了大筏國與大荷國的聯係。
這麼一來,大筏國就徹底被燕軍給堵在了境內,往哪裏逃都不行。
無奈之下,萊亞公主隻得下令,全員備戰。
同時,萊亞王後又抱著最後的一絲生機,派人前往大荷國,請求大荷國與大得國聯手,救援大比國和大筏國。
可惜的是,大得國被燕軍給打怕了,不敢再回救。
而大荷國隻是小國,國內的總共兵馬也就是十萬而已,自然不敢瞎摻和。
大得國的國王和大荷國的國王商議一下,決定放棄大荷國,北上大挪國和大典國,尋求這兩個國家的庇護。
這兩個國家,是西洲的兩個國家。
但這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位於西洲大陸和北洲大陸之間。
也就是說,大得國和大荷國的國王逃到這個地方,就是進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
對於這種情況,蕭逸並沒有派遣軍艦攔下大得國和大荷國的退路,而是放他們離開。
在蕭逸的命令下,五十萬燕軍殺入大比國,以秋風掃落葉的方式,快速掃蕩著大比國。
這一次,燕軍勢大,蕭逸自然是改變了戰略,強勢碾壓大比國。
大比國的實力,還不如大荷國呢,國內兵馬才七八萬之多。
在五十萬燕軍分為五路的強勢碾壓之下,大比國很快就亡國了。
國王隻帶著不足兩萬人,乘船離開了大比國,北上大挪國了。
這麼一來,大筏國就成了甕中之鱉了。
萊亞王後絕望之極,卻也沒有什麼好辦法,隻得下令全民動員,死守巴裏城。
其餘各處的軍民,全部向巴裏城這邊靠攏。
萊亞王後選擇了巴裏城東麵和北麵的兩座城池,分別集中重兵,互為犄角,等待著燕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