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風格

中國民居建築的起源,古代先哲認為是兩條路線:一是“穴居”。如山頂洞人的洞穴,黃土高原的窯洞;稍進一步,從平地向下挖坑,在坑中及周圍立柱,再覆蓋茅草避風雨,呈半居穴樣式。二是“巢居”。韓非子《五蠹篇》雲:“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有巢氏就是發明幹欄式木構民居建築的一個人或一個時代的代表。穴居與巢居在各族的遷徙交往中,逐漸融合為上棟下宇的基本民居形式。先秦時期的住宅本是無樓的,秦漢時期的住宅上承春秋戰國的風格,同時也因盛行神仙方士之說而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根據“仙人好樓居”的說法,統治階級追求仙居生活的建築環境,因此樓閣式住宅應運而生。之後,社會上也逐漸流行起了樓閣式的住宅。

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習慣都不相同,生產方式也不一樣,生活的自然環境區別很大,從而形成了各地各民族不同的居住特點,大體上可分為帳篷式、幹欄式、上棟下宇式幾類。

帳篷式住房容易拆裝、搬遷,我國古代的許多遊牧民族往往“逐水草而居”,因此這種帳篷就特別合適。我國北方達斡爾、鄂溫克、蒙古等民族都曾經使用過這種帳篷,有的民族地區至今仍在使用。

幹欄式住房多見於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我國南方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地麵潮濕,蛇蟲較多,幹欄式住房就是順應這種自然環境而產生的。幹欄式住房分土木結構和竹木結構兩種。幹欄式建築在現今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能看到。它是以木或竹為主要構架,上下二層,下層通風透光,養牲畜、放雜物或閑空著,上層為人所居住。蛇蟲野獸因不易攀登上去而難以侵擾。傣族的竹樓,就是比較典型的幹欄式房屋。

上棟下宇式則是我國最為通行的住房樣式,在我國眾多地區流行。上棟下宇式住房就它的屋頂來分,又有平頂型、坡型和“人”字形多種。這種房屋一般都在夯實的地基上豎木支柱,柱上架梁,梁上搭檁,順檁搭椽,屋頂上鋪茅草或瓦片。屋子的牆壁用夯實的土坯或磚石砌成,牆上用木框構架門窗。這種房屋牢固耐用,不受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限製,適用於許多地區。除漢族外,許多少數民族也多有使用。

各地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建築風格和習俗規範。如江浙小鎮、徽州民居,多傍水而建,多種形式的水街構成了村鎮街網的主幹。江浙小鎮往往在沿河門麵相對的小巷街道上加一段頂篷,別具水鄉風韻。以蘇州為例,蘇州住房大多與河相近,有的建於濱河街巷一側,街巷順河岸延伸。住房則臨街麵河,排列成線,建築飛臨水麵,巧得“人家盡枕河”、“樓台俯舟楫”的韻味。還有的跨水而築,河沿兩岸的建築以紅欄小橋相連,獨具情趣。蘇州還多深宅大院,在主軸線上大多建有門廳、轎廳、大廳、主要住房;左右軸線上則布置有客廳、書房、次要住房和雜房等;每進院落之間,辟有庭院,有的還在宅後或宅之左右建有花園。這類住宅,門樓往往有精美磚雕,牆上漏窗圖案素雅秀美,庭院內疊石鑿池,綴以盆景花木,屋內配以紅木家具,古色古香,典雅明淨,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

北方的城鎮一般沒有這種水街。華北大多是封閉式的個體四合院並由此構成間隔的小胡同。四合院是傳統磚木結構的住房式樣。房屋和院落以南北中軸線對稱布局,分內外院,內院坐北朝南的正房,為長輩居住;東西廂房為晚輩居住,屋內設炕鋪,用來睡覺取暖,地上多鋪方磚;院落內常種植樹木花草,周圍有走廊相聯,耳房設有廚房、雜房和廁所等;四麵圍牆不對外開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除此之外,四川等山區,還有台基式住房。這種住房利用山地地形,靈活地做成高低錯落的台狀地基,房屋就造在這樣的地基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式住房也別有情趣,這種住房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洞內砌上磚券、石券,或在洞外加砌磚牆,保護崖麵,以防倒塌。有些還在崖外建房屋,組成靠崖院落。

各地不同的住房式樣,是居住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住房的建築藝術,諸如門樓磚雕、梁柱文飾等,也是居住民俗的組成部分。江南住房的磚門上,就往往有這種精美的磚雕,內容多為戲文人物、吉祥圖案等,藝術性很高。許多地方的牆上、柱上、梁上還往往有各種漂亮的文飾。

在房屋的外表裝飾上,南方多黑瓦粉牆,磚、石、木上多雕刻。北方外牆一般多是青灰色或磚紅色,少雕飾。即使同為長江流域,地區不一,建築風格也會有差異。如滬、浙沿海民居,因崇龍懼龍民俗意識的滲透,屋脊大多中間凹進,兩端微微上翹,呈飛龍之勢,借龍勢龍威,防水淹、台風。這已成為頗具我國民族特色的居住習俗之一,至今在有些城市及廣大農村仍很流行。相傳,龍王有九子,但各子的性格、愛好卻有不同。於是,龍王便按其性格、愛好進行不同的分工:老大喜歡負重,就整天讓它去馱石碑;老三蒲牢喜歡吼叫,就讓它做了鍾上的紐;老四狴犴很有威風,就守監獄門;老五饕餮喜歡吃喝,就讓它立於鼎蓋;老六喜歡玩水,就立於橋柱;老七睚眥生性好殺,就附於刀紐上麵;老八狻猊性好煙火,就立於香爐;老九椒圖性格內向,就立於店鋪門口司掌關門。至於老二螭吻,卻生性喜歡東張西望,就讓它做了“萬家守護神”,守衛在千家萬戶的屋脊上,因而民間多將屋脊塑成龍形,以祈福祥。

風水卜宅

風水是一種術數技藝,卜宅造屋、選地建墳都與風水術有關,為乞吉祥好運,人們由此生出許多習俗禁規。風水之俗萌芽在先秦,形成於秦漢,到隋唐時期極為盛行,並一直流傳到明清各朝。

住宅是社會民俗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漢魏以來,開始流行一種將宅第與住屋主人的姓氏相聯係的風水術——圖宅術。據《圖宅術》說,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由於五行之氣不相得,所以五姓之宅門講究宜向,所謂“向得其宜,富貴吉昌;向失其宜,貧賤衰耗”。太陽西沉,死者西向,所以古代忌諱向西擴宅,以為不祥。

到了唐代,圖宅術受到了強烈的挑戰和批判,如其中的代表人物呂才認為,姓氏與住宅的吉凶並無聯係,用五姓相宅是不合理的,提出風水葬術的七不可信,指出“榮辱升降,事關諸人,而不由於葬”,與塚墓無關,提倡陰陽相宅術。自此以後,圖宅術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陰陽相宅。陰陽相宅的習俗反映了道家思想在風水術中的影響,它的某些內容,如大門宜開在南方偏東,開門便是圓池竹簟,庫藏倉窖宜設在宅落的西部偏北等等,從建築學上看,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隋唐時期是陰陽風水術大為盛行的時期。這時期關於風水的著作很多,《隋書·經籍誌》中有關相宅的著作有3部,《舊唐書·經籍誌》著錄有風水著作13部,遠遠超過前代。上及帝王,下迄百姓都篤信風水。隋文帝開皇二年(582)考慮在何處營建新都城時,著名的風水先生庾季才從風水的角度提出建議,於是隋文帝選擇了“山川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龍首原建新城。建成後的隋大興城,南對終南山及子午穀,北臨渭水,東有氵產、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宮城在城中偏北部位,坐北朝南,被認為是極佳的形勝。

托名黃帝的《黃帝宅經》是相宅術中最著名的。《黃帝宅經》原名《宅經》,方士“欲神其說”而托名黃帝。此書認為宅是陰陽之樞紐,陰陽相得,則居安而昌吉,不然則門族衰微,因此修建宅屋都要選擇方位、方向、破土動工時間等,以求陰陽相得。此書術法以幹支與八卦組成二十四個方位位置,稱二十四向,按文王八卦方位,自乾到震東北方為陽方,自巽到兌西南方為陰方,在乾、巽之間劃一條陰陽分界線,稱陰陽中分,對二十四向的陰陽屬性做了規定,然後再按陰陽相配的原理,方位占斷就能施行了。書中還對“大地有機說”做了發揮:“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若斯,是事嚴雅,乃得上吉。”即認為居住環境也像人體一樣是一個有機體,各部分之間是相互協調的,隻有如此各部分互相協調,才算是理想環境。這一觀點在後世的許多風水著作中常能見到,成為中國風水思想中的閃光點。

唐人認為選一塊好墳地,挑一個下葬的吉日極其重要,它不僅關係今生,而且關係來世及子孫的昌盛發達。唐人卜宅兆(挑選墳塋地)和卜葬日的過程相當繁瑣。卜宅兆時,先要仔細測量地段地形,叫做“度宅兆”。然後有專門的卜者卜兆。卜者隻許穿戴緇布冠,深色衣服。另有卜師和祝。卜出結果後,在應造墓處立一標杆,墓區四角也各立一標杆,墓門處立一標杆,確定出墓宅的位置。舉行隆重的定標儀式後,再由祝跪讀一篇祝文,最後由墓主家三哭才結束這一喪儀。卜葬日的儀式與卜宅兆一樣繁瑣。兩次占卜的作用,都是為了取得神靈的佑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