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五六章(1 / 1)

洋漂族

在華工作的外國人,為獲得更好的待遇而不斷跳槽,被稱為洋漂族。

在上海,像遊牧民族一般逐草(鈔票)而居的老外估計超過萬人,上海人視這些漂流的老外為“洋漂族”。他們的生活、工作特征就是不斷跳槽,一漂再漂。目前,上海有很多行業處在新興階段,急需有經驗的人才,老外可以從事很多不同的行業。一些外企因為費用高昂而停止往中國派遣人員,盯上了已決心定居上海的外國人。

大部分“洋漂族”在上海謀生的手段頗為類似,起步往往是在一些外語培訓機構做外教,利用這一機會學中文,了解上海文化。一段時間之後,他們開始為雙語雜誌投稿,或到大學做教師。隨著中文水平的提高,再轉到自己擅長的專業工作,屆時他們既懂中文又有某種先進技能,非常容易找到工作。

本來,“海歸”和“洋漂族”是處於錯位競爭狀態的,但目前不少“洋漂族”對於收入要求並不太高,有的自降身價,四五千元也能接受,他們既懂中文又有某種專業技能,和學成歸來的“海歸”派形成了競爭。由於不少海歸在出國之前成績並不出色,使得用人單位對海歸的成色一般都有些擔心,有的甚至“倒査三代”,看看其出國前的情況如何。相比之下,“洋漂族”務實的工作態度往往更為企業管理者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