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五二章(1 / 1)

學術超男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通過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欄目迅速走紅,媒體和網絡將他稱為“學術超男”,並對類似的學者和現象稱為“學術超男”群體和“學術超男”現象,隨後的於丹被稱為“學術超女”。

2006年7月22日,易中天的新書《品三國》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舉行首發式,當時有近4000人排在西單圖書大廈外麵,於是警方調來了15輛警車,數十名警察維持秩序。就是這樣,仍有近千人沒有等到易中天的簽名。

2006年7月31日,《三聯生活周刊》總3糾期上刊載了王小峰的一篇名為《“學術超男”易中天》的文章,標題榮登《三聯生活周刊》封麵。由此,“學術超男”的稱呼得到大眾的認可。一個大學教授通過電視的傳播,使他由一位學者變成了大眾文化的傳播者,也因此在他身後聚集了一大群乙醚(易迷)。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曆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最近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係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2005年起開始在CCTV-10百家講壇節目裏講解曆史,因其白話式的幽默風格,受到追捧。最新兩本書《帝國的惆悵》《易中天品評漢代風雲人物》也異常大賣。2006年開始製作《易中天品三國》,並做客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係列講座。他獨辟溪徑,“妙說”曆史,巧妙地運用“俗不可耐”的語言、聲情並茂的表演,有趣地還原了曆史的本來麵目。

但是,易中天現象並非適合任何一個學者,正如不是所有參加超女比賽的人都會成為李宇春一樣,很多時候人們隻是圖個新鮮,易中天更適合成為電視學術明星,是因為中國電視上缺少這樣一個角色。以後這樣的角色多了,人們習慣了,也就不會像今天這樣趨之若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