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四八章(1 / 1)

新明星學者

指在電視屏幕上傳道授業的那些教授、學者,人氣不輸明星,被稱為新明星學者。

教授人氣賽過明星,成為2006年最富喜劇色彩的文化景象之一。過去在人們的印象中,教授都是埋首書齋做學問的,而央視《百家講壇》造就的一批教授明星們卻像娛樂明星一樣,空中飛人般地在全國各地穿梭,忙於自我推銷,令人矚目。易中天、劉心武、閻崇年、於丹,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網上出現了許多“教授粉絲”——易中天的粉絲被稱為“乙醚”,於丹的粉絲叫“魚丸”,閻崇年的粉絲叫“年糕”,紀連海的粉絲叫“海飛絲”……

但是,電視造就“新明星學者”熱潮的同時,也引起了激烈的爭辯。“新明星學者”也不得不麵對來自學術界、思想界的批判。在網絡上迅速流傳的一篇評論將於丹稱為“文化奶媽”。此前,一些曆史學家也言辭激烈,批評易中天品說曆史“誤導大眾,影響國民素質”。在2006年上海書展上有人說,易中天品三國是“時尚曆史”,用時髦語言摻進曆史事實,趣味低俗。清史專家還指出另一位《百家講壇》曆史主講人閻崇年的《正說清朝十二帝》存在不少謬誤……

畫家陳丹青說:“孔子要是活到今天,絕對霸占電視台;胡適、魯迅、陳獨秀如果活到今天,坦然上電視”,讓人看到了更多中國文化學者敢於麵對媒體時代挑戰的氣魄。

對於“不務正業”、“學者明星化”批評的聲音,易中天卻不畏困難,意誌堅定,他說:“人文學科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的幸福,所以,除了一部分在書齋裏潛心治學的學者以外,也需要有一部分人將學術轉化為可以直接為社會現實服務的東西。因此必然會有一小部分的學者走出書齋,走出學院,走向社會,走向大眾,走向生活,走向媒體。一個真正希望傳播自己思想而且相信自己的思想和研究對社會有益的學者,是一定不會放過大眾傳媒這個平台的。”其實,很多批評者的言辭有點過,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味道,在大學裏講學的教授就沒有講錯的嗎?在書齋裏做學問的學者寫出來的東西就都是真理嗎?其實,明星學者上電視也是一種“生存方式”,他們對自己這種行為方式的選擇,更多的是依靠了個人的文化信念和文化意誌力量,我們的社會還需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寬鬆、自由的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