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大使
意大利某市2007年國際會議中心會議安排計劃:
21月1日—8日,同性戀世界聯盟大會1月15日—23日,紅斑狼瘡國際學術會議月5日—12日,肥胖症世界代表大會月16日—22日,世界妓女權益保護大會3月9日—19日,國際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肝病大會3月25日~30日,世界肛腸及痔瘡學術會議4月1日—2日,國際愚人大會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計劃表,如果接著寫下去的話,可能比一個短篇小說還要長,你會從中發現很多很多稀奇古怪的會議,這不是誇張。
一位美國市長曾說:“如果在我這個城市召開一個國際會議,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我們頭頂上撒美元。”此話是對會展業的經濟、社會疊加效應的形象比喻。如今,會展業與旅遊業、房地產業並稱世界三大無煙產業,是一個集旅遊、商業、物流、通信、餐飲、住宿等多方受益的產業,國際上有1:9的說法,即辦展會的場館收入如果是1的話,那麼相關的社會收入就是它的9倍。
資料顯示,全球每年召開的國際會議超過16萬次,產值2800億美元,能帶動9X2800億美元的經濟收入。可以說,會展經濟不隻是天鶴想吃的肥肉,而且是癩蛤模也想吃,全世界都爭著吃的一塊肥肉。“會議大使”製度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的,是“爭會”的一種有效路徑,也是國際“爭會競賽”的流行趨勢。在歐美一些國際會議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會議大使”為他們爭來了大量層次高、規模大的國際性會議,也帶來了滾滾財源。
2006年4月13日,上海市首開國內先河,正式邀請該市7名在各自學術領域內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擔任首批“上海會議大使”。在今後5年任期內,這些“大使”將通過自己在國際交流中的影響力,以及在國際會議機構中的聲望,與上海市旅遊主管部門一起,爭取更多的國際性會議在上海舉辦。根據上海旅遊委計劃,到2010年,該市將產生50位“會議大使”。
這回你知道什麼是會議大使了吧?“會議大使”,就是為一個城市招攬會議的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