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歌時光倒轉。
1998年,在斯坦福大學的宿舍裏,兩名不為人所知的年輕的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經常通宵鏖戰,他們是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他們想出了在互聯網上尋找信息的方法,並決定放棄學業,使自己的想法商業化。1998年9月,布林從一位校友那裏拿到第一筆投資:10萬美元。依靠這10萬美元,在朋友的一個車庫裏,布林和佩奇開始了穀歌的征程。
在不到六年的時間裏,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成千上萬的網頁信息輕易地在網絡用戶的指尖上流淌,搜索內容幾乎無所不包,從艾滋病到安樂死等等。“穀歌”的橫空出世開創了互聯網的搜索時代,點燃了互聯網搜索革命,現在每天來穀歌搜索的用戶高達6.5億次。而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也成為美國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2006年4月12日,網絡搜尋巨頭Google執行官施密特和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聯合總裁李開複在北京召開記者會,宣布Google的全球中文名稱正式取名為“穀歌”。這是Google唯一一個在非英語國家發布的名字,這將使Google(穀歌)更加貼近全球的中文語言用戶。
“穀歌”是“豐收之歌”的意思,用詩意的方式寓意了豐富多彩的搜索體驗,寓意用戶搜索的過程就是收獲的過程。在此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過一份調査報告顯示,雙字節的中文環境中,43%的用戶一直用Google的英文稱呼,26%的人稱Google為“狗狗”,13%的人稱Google為“古狗”。但是也有的朋友認為,不如直譯為“股溝”,這樣不是更性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