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八章(1 / 1)

公司駐蟲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鬆葉。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約翰?法伯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導致這種悲劇的原因就在於毛毛蟲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毛毛蟲付出了生命,但沒有任何成果。其實,如果有一個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的習慣而轉向去覓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後來,科學家把這種喜歡跟著前麵的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者”的習慣,把因跟隨而導致失敗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中國新聞周刊》2006年第26期刊登了一篇“公司駐蟲”的文章,引起大家的關注。

公司駐蟲是指年輕白領生活正被公司化,他們寧願待在公司裏,下班的時間越來越晚,回家的欲望越來越少。

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在每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一群忙碌於各寫字樓之間的都市職業人,開始越來越多地把公司當做自己的家。他們吃飯、健身、休息、遊戲,甚至談戀愛,大都在單位及其附近進行,除了公司沒什麼地方好去。而工作的壓力,也使他不自覺地以崗為家——沒事也待著“上班”。生活工作兩不誤,一年也不認識一個陌生人,他們說:“家裏實在沒有什麼意思,不能上網,也沒有人與你談話,反正宿舍離單位不遠,走幾分鍾就到了,上上網,順便把工作也做了。”他們的年齡大多在25?45歲之間,從事著諸如IT研發、廣告創意、媒體傳播、職業培訓、企業管理等等工作。他們是時尚的都市白領,拿著高薪,享受著相對彈性的工作製度,擁有旁人難以比擬的辦公環境。高學曆、高能力讓他們在職場上任意馳騁,似乎從來也不會為失業而發愁。他們曰複一日地在這種慣性的驅使下,把大量的荷爾蒙以及大把的時光消耗在公司裏……

這些公司蛀蟲像不像那些圍著花盆繞圈的毛毛蟲?有時候人們需要嚐試一下走一條新路,不能一條道跑到黑。

雖然醜陋的毛毛蟲可以變成美麗的蝴蝶,但是這個過程並不簡單!據《生活科學》報道,一隻毛毛蟲在繭中由毛毛蟲變成美麗的蝴蝶,要在繭中“燃燒”掉大量的脂肪,經曆激烈的化學變化,最後才破繭而出,羽化為蝶。這個過程需要消耗相當大的能量才能保證變身成功。一種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能量來自於身體儲藏的脂肪。

每一條公司蛀蟲都想變身為美麗的蝴蝶,可是你儲藏足夠的能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