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治革命(2)(1 / 1)

2月12日,**由武漢回到長沙,向**中央彙報了一個月的調查結果,接下來**奮筆疾書,寫就了光輝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針對有些人所說農民運動"糟得很"的謬論,**在文中斷定:

"農民運動好得很!"袁永鬆主編《偉人**》(上卷),紅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69-271頁。***

12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9年,古田會議結束不久,**給**寫了一封長信,在信中堅持對形勢的悲觀估計,懷疑"井岡山紅旗究竟能打多久?"對**提出的這個問題,**認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30年初,**用了整整五天的時間,給**寫了一封長達六七千字的回信。並以《時局估量和紅軍行動問題》為題,印各縱隊、大隊黨支部,展開討論。

1948年,**中央決定出版《**選集》,準備收入這封信。時在東北的**聞訊,致電黨中央和**,說:"我同意在黨內外公布這信。為不致引起誤解,我同意公布信的內容,而不公布我的名字"。毛東痛快地答應了**的懇求,刪去了信中**的名字和對**的批評分,把題目改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袁永鬆主編《偉人**》(上卷),紅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87-389頁。

124。"左"與右同樣有危害性。

第五次反"圍剿"前夕,**受到"左"傾中央的排擠打擊,被免去了紅一方麵軍前委書記和紅軍總政委的職務,掛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的名義賦閑修養。

就在這個時候,蔣介石經過半年準備,於1933年下半年動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大規模軍事"圍剿"。他吸取了前幾次"圍剿"的失敗教訓,在軍事上采取"堡壘主義"和逐步推進的新戰術。他調集了100萬軍隊,自任總司令,先以50萬兵力,分北路、南路、西路從三麵圍攻中央蘇區。9月下旬,蔣介石的主力北路軍開始動進攻,28日進占黎川。

此時,中央蘇區紅軍主力已經展到八萬多人,同國民黨軍隊的兵力對比是一比六。盡管形勢嚴峻,然而比起第三次反"圍剿"時的一比十和第四次反"圍剿"時的一比十幾來,還是要好一些,如果紅軍能夠采取正確的符合實際況的戰略策略,仍有可能打破這次"圍剿"。

但是,**臨時中央卻準備以冒險主義的進攻路線來打破這次"圍剿"。**這時已經被排斥在黨和紅軍的領導之外,隻負責中央政府的工作。雖然他從準備階段就不同意冒險進攻的軍事路線,但是博古和李德根本聽不進去這樣的建議。深受"左傾"思想危害的**麵對戰場上的失利憂心忡忡。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為了爭取更多的支持者,**想起了井岡山時期的戰友彭德懷。**給遠在前方的彭德懷寄去了兩本書,一本是《兩個策略》,一本是《"左"派幼稚病》。**在第二本書上這樣寫道: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書,叫知其一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會知道"左"與右同樣有危害性。

**已經預測到了"左"傾可能給革命帶來的嚴重危害。

《彭德懷自傳》,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83頁;金衝及主編《**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29-333頁。

125。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孟錦雲是**的護士,自1975年春開始,到**逝世,她一直都在**身邊工作。當時,由於**的身體已經每況日下,所以孟錦雲經常陪**讀詩、為**抄寫詩稿,留下了很多有意思的趣話。

一天,**叫孟錦雲給他讀唐詩。小孟大聲朗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朱須'少一人。"最後一句,小孟把"茱萸"念成了"朱須",但是小孟一點都不知道。她剛剛讀完這詩的最後一句,**一下子便大笑起來,說:"你再讀一遍最後那句我聽聽。"小孟莫名其妙地繼續大聲朗讀:"遍插朱須少一人。"**聽了,坐起身來順手拿過一張白紙,揮筆寫下了"茱萸"兩個字,讓小孟過來,**指著"萸"字說:"你查查字典看,這個字的讀音是什麼。"小孟抱著字典查了好一會兒,終於找到了這個字。一看字下麵的拚音,才知道自己讀錯了。小孟馬上糾正,對**說:"主席,這個字應該讀"萸"(yu)。"**滿意地點點頭,慢慢地說:"這茱萸是落葉小喬木,還是一種藥材呢,有香味,插上茱萸可以辟邪。小時候,在我的故鄉,我就看見過插茱萸的。"又有一天,**和孟錦雲在一起聊天,**說:"我們今天的事兒,也要由後人去評論。'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自己說的不算數,當時的人怕你的權勢,恐怕也隻好說好話,說假話,這當然不能統統算數,得大大打折扣。""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這是**1935年10月寫的《念奴嬌·昆侖》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