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秋收起義遭遇挫折之後,經過痛苦的思索,**提出不能硬拚硬打,準備向井岡山進軍的策略。但是,一些在場的軍官立刻就齊聲反對,說**想當"山大王"。**據理力爭,慷慨陳詞:"曆史上從來沒有消滅過'山大王'。如果說我們也要當'山大王',那麼這個'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它是**領導的,有主張、有政策、有辦法的'紅色山大王'。"**認為,中國地方大,政治不統一,經濟不平衡,我們要找敵人勢力最薄弱的地方去站住腳跟。而井岡山就是敵人勢力最薄弱的地方。
他進一步強調說:"作戰略退卻,退向農村、退向湘、贛、粵邊境山區。
目前敵大我小,敵強我弱,將來湘、贛、粵三省,任何一省農民暴動時,我們隨時都可參加。"**能說出這番當"山大王"的道理,並非一時所想,隨口而出的。
他從小就熟讀《水滸傳》,諳熟中國曆史上各次農民起義的鬥爭方法。這些農民起義領袖及梁山泊英雄從小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五四運動之後,他又接觸了**思想,同時他以馬列主義的思想方法剖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況,作了大量的農村調查工作。因此,他深懂要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一定要走武裝割據的道路,而這條道路必須先從農村走起,不能一上來就先去占城市。俄國十月革命是從城市開始的,但中國有中國的特殊況,中國革命一定要先從農村搞起,這是一條唯一正確的道路。
**提出"上山"的策略,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先是白色恐怖,**人慘遭屠殺,使他打定主意要"上山下鄉"的道路;其次是秋收暴動的失敗,這使他更加堅定了"上山結交綠林好漢,去做土匪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在文家市裏仁學校的操場上,**力排眾議,充分揮他的演說天才,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這次我們打了敗仗。這不要緊,勝敗是兵家常事,我們還留在隊伍,俗說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現在需要好好總結這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我們分成幾路攻長沙,力量分散了,但是國民黨蔣介石部隊的力量卻很集中,結果我們打了敗仗。秋收起義的計劃是攻長沙--長沙好不好呢?長沙好。但是現在那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我們不是不要長沙,而是現在不能要。因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敵人對農村的控製薄弱,有利於我們找個落腳點,深深紮下根來,展壯大我們的力量,我們現在力量弱,不能去打大城市,去打交通要道了。現在必須打個地方休養生息。"**擺事實,講道理,最後他提高了自己的噪門說道:"我們現在的力量很小隻是暫時的。我們好比是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我們這塊小石頭總有一天要打爛蔣介石的那口大水缸……"**理論聯係實際,使各路的指揮員被說通了,大家豁然開朗,同意了**去井岡山當"山大王"的用兵策略。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就是**的戰略戰術。
後來**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就是今天我們的運動戰的通俗的解釋,天下也沒有隻承認打不承認走的軍事家,不過不如我們走得這麼厲害罷了。'張齊浩著《**兵法》,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6-27頁;《**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30頁。
105。隻有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滅敵人。
1928年1月,蔣介石指使江西軍閥朱培德進犯井岡山。朱培德派他的二十七師接近井岡山。二十七師師長楊如軒派重兵向遂川推進,又派第七十九團的一個營進駐新城。新城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對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地位。
**對新城一戰也非常重視,很下了一番功夫。他對袁文才說:
"我們三麵攻城,敵人一定會從西門逃跑,你必須用少量火力攻擊,不要暴露自己的實力。可把你二團的兵力分為三道包圍圈,頭道埋伏在西門外街上;二道設在西門外田壟裏的橫竹埂小河旁;三道埋伏在露下村屋背後的樹林裏。總之,你團務必截斷敵人逃往永新的必經之路。"戰鬥打響後,我軍東南北的猛烈炮火打得敵人如驚弓之鳥,亂哄哄地擁進了城。指戰員們衝到操場上,當即繳槍三十餘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