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振球編《**外巡記》,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290頁。
85。第一,學一點曆史知識;第二,要關心人民生活。
1958年秋,**在鄭州接見南陽的一位縣委書記。
**聽完縣委書記的彙報之後,並沒有提出什麼意見,而是不慌不忙地點燃了一支香煙,然後笑著說:"你們南陽舊稱宛城,是個古老的市鎮,藏龍臥虎的地方哩!南陽有個臥龍崗,據說諸葛亮在那兒居住過。
諸葛亮,能人啊!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是哪裏人呀?你知道嗎?"這位書記想,這可壞了,這是主席向我提的第一個問題嗎?這些內容我準備的材料裏可沒有,我又不知道,怎麼回答呢?他這樣想著,一時語塞。
**等了片刻,不見回答,便自己說出答案:"諸葛亮是山東琅琊陽都人。陽都,就是現在的沂水縣。"接著**又問:"還有一句俗話,叫做'二十八宿走南陽'。西漢末年,劉秀就是在你們南陽訪賢求將,尋來二十八宿後,才興兵討伐王莽的新朝。你說說這二十八宿到底誰為呀?"這就是主席提的第二個問題?這些知識縣委書記一點都不知道,這該怎麼辦呢?他搜索枯腸也沒有想出個所以然來,直感到臉燒、手心出汗、坐臥不安。遺憾地看著**搖頭。
**並沒有批評他,笑著說:"二十八宿又叫雲台二十八將,鄧禹:
為。他是南陽新野人,劉秀手下的大將、謀士,很有本事。我再問你,現在南陽農村的社員,每人一個月吃幾兩香油啊?"書記使勁想了想,仍然不知所以。平時關心糧棉的豐收、關心上交公糧,也關心農民的吃飯問題,吃幾兩香油還真沒有了解過,所以也不;習敢冒昧作答。隻好羞餒地說:"我真不應該……我不知道。"**並沒有責怪他什麼,臨分手的時候,**握著他的手微笑著說:"我給你留下兩句臨別贈:第一,學一點曆史知識;第二,關心人民生活。"王守柱、李保華編著《**的魅力》,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54-255頁。
86。批評要具有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
1960年8月初,越南勞動黨主席胡誌明在北戴河與**進行了一次親切的交談。
當時,中蘇關係已經出現裂痕,甚至開始走向決裂。蘇聯單方麵撕毀了雙方簽訂的一些合作合同,撤走了在華工作的全部專家,使中國40多個部門的250多個在建項目被迫中斷。1960年6月,蘇共又在布加勒斯特會議上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攻擊中國**,使中蘇分歧公開化,並且日益擴大。對此,胡誌明非常焦慮。他希望中蘇兩黨兩國盡快對話,消除隔閡,恢複團結。
8月10日這一天早晨,胡誌明起得很早,希望和**能推心置腹地談一談。但是,他現**的房間靜悄悄的,所以就一個人來到了海邊。
其實,這一夜**也沒有睡好,一直在思考中蘇關係這個問題。
早晨起床之後,聽工作人員說胡誌明去了海邊,便也來到了海邊。
胡誌明說:"蘇聯是老大哥,你們是老大姐,你們吵起來我們怎麼辦?"胡誌明望著**,十分憂慮地說。
"哦,我看你現在已經知道了怎麼辦,中蘇關係的改善可離不開你呀!"**笑著說道。
"請主席放心,我會盡力的。"胡誌明會心地點點頭。
"蘇聯不喜歡中國在經濟建設中搞完整的全套。"**沉默了片刻這樣說。"但什麼都靠別人,有時靠不住。外國援助,幫助是可以的,但不能幹涉內政。經濟建設不能強迫人單聽哪方麵指揮,政治上更不能強加於人。"**顯然有一些激動。並列舉了蘇聯方麵的一些做法,說蘇聯方麵采用的批評方式是父子關係。表示我們要用"團結——批評——團結"的方式對待蘇聯。
胡誌明原則同意**的意見,但是認為"中國同誌有時采取的方法,似乎不太了解西方同誌的性格,所以效果不怎麼好。""說得好,我們也要注意批評方式。"**讚同胡誌明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