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棗園,位於延安城西北約15華裏外。這裏原是破落地主申有安的果園,後來他將園子和園內窯洞賣給了陝北軍閥高雙城。**中央進駐延安後將其收為公有。1939年初,中央社會部住在這裏,並改名為"延園"。1942年後,中央機關陸續在棗園修建了20餘孔窯洞,80餘間平房和一座小禮堂。1943年10月,**中央書記處遷到此地。**的舊居就位於棗園東北的山坡上,後來,為了方便工作,朱德、張聞天、周恩來、任弼時、**等都住在這裏,這裏不但是延安的"高級住宅"區,而且是當時全國的心髒。**對這裏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深厚的感。
**在這裏完成了《學習和時局》、《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等著作,《**選集》中有28篇文章是在這裏完成的。**經常在這裏接見從前方回來和派往前方的幹部。有一次,他在接見前方歸來的千部時說:"你們剛從前方回到延安,你們要習慣延安的窯洞。延安的窯洞是最革命的,有馬克思主義,能指揮抗日戰爭的勝利,全國人民把希望都寄托在我們身上,也就是寄托在延安的窯洞裏,你們要看得起延安的窯洞啊!"棗園人民獻出了他們的鮮血和汗水,哺育了中國的革命;**和老一輩革命家就是在這裏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建國前夕,**愉快地接到了延安棗園人民祝賀新中國誕生的賀電,**興奮莫名,為老區人民熱複電,並題詞: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勉勵老區人民繼續革命。1950年2月,**又給延安棗園人民題寫了這副對聯,並派出慰問團給老區人民每戶送去了這副對聯。
杜忠明編著《**對聯賞析》,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88-89頁。
36。不僅要學習。我們卻不懂,都要學習。
1950年2月27日**到哈爾濱視察。他來到了"三十六棚"鐵路工廠,就是現在的哈爾濱車輛工廠。這個工廠是1898年建設的,設備都很陳舊了。**看了之後便對工廠負責人說:"很舊了,可這些設備也都很重要。要好好利用,好好保護。這個廠很重要,你們要管好這個廠。"**望著這個廠負責人,關心地問。你管工廠懂嗎?廠負責人仰望著**那親切的笑臉,搖了搖頭說:"不懂。我是新調來管業務的。"主席笑著對他說:"不懂要學習。我們都不懂,都要學習。"關於這一點,**早在全國解放前夕就提醒人們:"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我們必須向一切內行的人們(不管什麼人)學經濟工作。拜他們做老師,恭恭敬敬地學,老老實實地學。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不要擺官僚架子。鑽進去,幾個月,一年兩年,三年五年,總可以學會的。"譚振球編《**外巡記》,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年3月版,第365-366頁;《**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481頁。
37。隻要大加把個人的當逄和國家的前途聯結在一起,個人都有前途。
1950年6月,榮毅仁作為特約代表列席了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一天,**在中南海的頤年堂為列席代表舉行宴會。當榮毅仁走到**麵前的時候,**握住榮毅仁的手:"榮先生來了,歡迎你!"溫暖人心的問話,使榮毅仁的緊張和拘束在瞬間冰釋。
當時,榮毅仁雖然年輕,但是他巳經是榮氏家族的總管。作為一個愛國的民族資本家,上海解放的時候,他們毅然選擇了留下,這是一明智的選擇。但是他內心裏仍然是有顧慮的,畢竟社會主義對民族資本家的政策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對他們的心是完全了解的,他推心置腹地對大家說:"隻要大家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前途聯結在一起,個人都有前途。"接著,**還說:"要為人民做好事,要一貫地做下去。好事做得越多,人民的獎勵也就越多。人民是不會忘記的。"袁永鬆主編《偉人**》(中卷),紅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