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寬容,是海納百川之源(3 / 3)

“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名同姓之人嗎?”富弼說。

富弼絲毫不理會秀才的辱罵。秀才見無趣,低著頭走開了。

富弼的為人處世功夫是非常高明的。他的忍換來了他人對他的尊敬。所以,忍耐的功夫若練得爐火純青,也能取得“無為而勝人”的效果。

《老子》中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就是說善於做將帥的人不逞勇動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被敵人激怒,善於克敵製勝的人不與敵人硬拚。“武”“怒”“與”,在這裏都是指喪失理智的非理性行為。“不武”“不怒”“不與”都是指產生的理性行為,是“靜”的表現。所以,我們可清楚地看到,“靜”是“為治”“為勝”,而絕非消極的避世、靜坐及無為。

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有一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它被稱為兵馬俑中的精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仔細觀察這尊跪射俑你會看到:它身穿交領右衽齊膝長衣,外披黑色鎧甲,脛著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綰圓形發髻,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側,雙目炯炯,凝視左前方,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做持弓弩狀。

跪射的姿態古稱之為坐姿。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擊的兩種基本動作。坐姿射擊時重心穩,用力省,便於瞄準,同時目標小,是防守或設伏時比較理想的一種射擊姿勢。

秦兵馬俑坑至今已經清理出土各種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修複。而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是唯一一尊未經人工修複的。仔細觀察,就連衣紋、發絲都還清晰可見。很多人奇怪:為何這尊跪射俑能保存得如此完整?

專家說,這得益於它的“低姿態”。首先,跪射俑身高隻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馬俑的身高都在18~197米。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當棚頂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低姿態的跪射俑受損害就會小一些。其次,跪射俑做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呈等腰三角形支撐著上體,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性,與兩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更不容易傾倒、破碎。因此,在經曆了2000多年的歲月風霜後,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中國古代的名將韓信,家喻戶曉,婦孺盡知,其武功蓋世,稱雄一時,但他還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他善用以柔克剛之術。

韓信還未成名前,並不恃才傲世、目中無人。相反,倒是謙和柔順、能屈能伸。有一天,韓信正在街上行走。忽然,麵前擁出三四個地痞流氓。隻見他們抱著肩膀,叉著雙腿,趾高氣揚地眯著眼睛斜視韓信。韓信先是一驚,隨即便抱拳拱手道:“各位仁兄,莫非有什麼事嗎?”

其中一個撇了撇嘴,怪笑道:“哈哈,仁兄?倒挺會說話,哈哈,我們哥兒們是有點事找你,就看你敢不敢做啦!”

韓信依然很平靜地說:“噢?不知是什麼事,蒙各位抬愛竟看得起我韓信?”

那些人都哈哈地大笑起來,剛才說話那人說:“哈哈哈,什麼抬不抬的,我們不是要抬你,而是要揍你,哈哈哈——”

其他人也跟著怪聲怪氣地笑著,指著韓信嘲笑他。

韓信看看他們,依舊平心靜氣地問:“各位,不知我哪裏得罪了大家,你我遠日無仇,近日無冤,為什麼要揍我,我實在不明白。”

那人怪笑三聲,說:“不為什麼,隻是聽說你的膽子很大,今天我們幾個想見識見識,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膽子,是不是比我們哥兒們膽子還要大?”

韓信一聽,這不是沒事找事嗎,他們這是故意為難自己,他雖然心中很是氣憤。卻忍住了怒火,麵上賠笑道:“各位各位,想是有人信口誤傳,我韓某人哪裏有什麼膽識,又豈能跟你們相提並論,我沒有膽識,沒有膽識。”

那群人輕蔑地望著韓信,聽他這樣說,依然不肯放他過去。那領頭之人,“當啷”一聲將寶劍抽出來,往韓信麵前一扔,將頭向前一伸,對韓信說:“看你老實,今天我們不動手,你要有膽識,你把劍拿起來,砍我的腦袋,那就算你小子有種。要不然嘛,你就乖乖地從我的胯下鑽過去,哈哈哈——”

韓信望望地上那亮閃閃、鋒利的寶劍,又看了看麵前叉腿仰頭而立的地痞頭頭,皺了皺眉。圍觀的人早已紛紛議論,很多人非常氣憤,紛紛嚷著讓韓信去拿劍宰了這狂妄的小子。

韓信暗暗咬咬牙,卻並未去拿那劍,而是緩緩屈身下去,從那人的胯下爬了過去。眾人無不驚愕,連那群流氓也怔在那裏發呆。韓信則立起身撣盡塵土,頭也不回,揚長而去。

從那以後,那群流氓再也沒找過韓信的麻煩。而韓信後來功成名就,還提拔當年的那個流氓做了小小的官吏,那人自然是感恩戴德,盡心盡力。

韓信可謂是一個聰明、顧大局的人。試想,如果當時韓信火冒三丈,一怒之下舉劍殺了那個人,雙方必然會有一場惡戰,勝負難料不說,縱使是韓信勝了,也免不得要吃官司,而憑空生出的橫禍,對他日後的發展定會產生很大的障礙或留下深深的隱患。

為人處世是一門學問,《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所以人們學會忍,能低下頭,就能夠保全自己;能受屈枉,就有伸直的機會。

宋代蘇洵有句著名的話:“一忍可以製百辱,一靜可以製百動。”就是說“忍”的作用能抵抗千軍萬馬,忍可以說是“忍小謀大”的“策略”。

戰國時孫臏,少年時便下定決心學習兵法,準備做出一番大事業。成年後,他出外遊學,到深山裏拜精通兵法和縱橫捭闔之術的隱士鬼穀子先生為師,勤奮地學習兵法陣式。鬼穀子把《孫子兵法》教給孫臏,不到三天孫臏便能背誦,並且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了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鬼穀子為他奇異的軍事才能而興奮地說:“這一下,大軍事家孫武後繼有人了!”

孫臏有個同學叫龐涓,對孫臏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麵上卻裝作和孫臏很要好,相約以後一旦得誌,彼此互不相忘。後來,龐涓先行下山,在魏國做了將軍,他派人邀孫臏下山共同輔佐魏王。孫臏到來之後,他先是虛情假意地熱烈歡迎,而後委之以客卿的官職,孫臏自然對不忘舊日同窗之情的龐涓感激萬分。然而半年之後,龐涓卻玩弄陰謀手段,捏造罪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對他施以臏刑,臉上也刺上字,目的在於從精神上折磨孫臏。

孫臏下定決心要報仇雪恨。他擺脫龐涓手下的監視,暗地裏潛心研究兵書戰策,準備有朝一日逃離虎口。為了蒙騙監視他的人,他甚至裝瘋賣傻,以糞便為食,與牲畜做伴。

不久,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暗中探訪孫臏並把他藏入車中帶回齊國。在一次王公貴族的賽馬活動中,大將田忌將足智多謀的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在齊威王麵前,孫臏暢談兵法,盡敘平生所學,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軍師。從此,孫臏開始在戰國時代的軍事舞台上大顯身手。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大軍圍攻趙國邯鄲,企圖一舉消滅趙國。孫臏與田忌商量,提出“圍魏救趙”的作戰大計。不但解了邯鄲危急,並且在桂隆之戰中以逸待勞,大破魏軍,此戰,魏軍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率少數兵士倉皇逃脫。

桂陵之戰後十三年,魏王又派龐涓率兵攻韓。齊王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孫臏冷靜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故意做出怯戰的樣子,減少鍋灶表示齊軍已大多逃亡,以此來麻痹敵人。魏軍果然中計,窮追猛趕。齊軍在山高路窄、樹多林密的馬陵設下埋伏。魏軍大敗,四麵被圍,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龐涓眼見敗局已定,絕無挽回的餘地,隻好垂頭喪氣地拔劍自刎。齊軍戰役一舉殲敵十萬,大獲全勝。這就是曆史上的馬陵之戰,而孫臏也因此戰名揚天下。

孫臏的確是位傑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深知“忍”字秘訣的人。麵對命運的不公,麵對“朋友”的誣陷,他仍能忍隱不發,潛心等待時機的到來,這不但需要一份驚人的忍耐力,同時也需要有一種卓越的審視力和觀察力。

忍的效果常是不言而喻的,忍與求全、求勝都是一種處世的方式,而“忍”更是需要付出全身精力的。所以,要培養自己“忍”的意識,而這需要剛強的毅力和堅韌的吃苦能力。一般來說,能忍得旁人所難以忍受的東西,才能使自己能屈能伸,不斷地積蓄力量,增強忍耐力和忍受力,是為自己將來事業的成功積累資本。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南懷瑾認為,如果社會中人人爭權奪利,好居人上,並為此不擇手段,那麼,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充滿紛爭、猜忌、動蕩而不安寧的社會。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既不能正常發展,也談不上愉快幸福。反之,人們若能謙恭禮讓、誠懇待人,這個社會就會和平、和諧,人們就會愉快、幸福。

謙讓、禮讓,是德的主體,禮的主體,一人讓,會帶動人人讓,古人崇尚禮讓正是表現了這種追求。《老子》中說:“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說:有功而不要自居。正由於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爭得贏他。這些話確實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智慧與博大的胸懷,也是一個人健全的人格所應具備的品質。

林則徐有一句名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古人常說,與人相處,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就多一分挫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災禍。

謙讓以功、謙讓以利、謙讓以位,這是個人品質層次高的表現,也是有美德的表現。這種美德使國家安、人民安,也會為自己贏得世人的尊重。

人處事要懂得利人就是利己、虧人就是虧己、讓人就是讓己、害人就是害己的道理。古代講君子以“讓”為上策。這種“讓”,就是有容乃大的表現。

清朝的年羹堯早期仕途一路順暢,1700年考中進士,入朝做官,升遷很快,不到十年成為重要的地方大員——四川省長官。這個時期是清朝西北邊疆多戰事的時期。當時康熙重用年羹堯,就是希望他能平定與四川接壤的西藏、青海等地叛亂。年羹堯也沒有讓康熙失望。

在1718年參與平定西藏叛亂的過程中,年羹堯表現出了非凡的才幹。他當時負責清軍的後勤保障工作,他熟悉西藏邊疆的情況,與清軍中滿族、漢族將領的關係都處得不錯;雖然運送糧餉的道路十分艱險,但是在年羹堯的努力下,清朝大軍的糧餉供應始終是充足的,從而為取勝創造了條件。因此,第二年年羹堯就被康熙皇帝晉升為四川、陝西兩省的長官,成為清朝在西北最重要的官員。

這一年九月,青海地區又出現叛亂。這一次朝廷任命年羹堯為主帥前去鎮壓。出兵前,年羹堯突然下令:“明天出發前,每個士兵都必須帶上一塊木板,一束幹草。”將士們都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又不敢問。第二天進入青海境內,遇到了大麵積的沼澤地,隊伍難以通過。這時年羹堯下令將幹草扔進沼澤泥坑中,上麵鋪上木板,這樣,軍隊就順利而快速地通過了沼澤。這沼澤本是反叛軍隊依賴的一大天險,認為清軍不可能穿過沼澤,哪想到突然之間年羹堯的大軍已經出現在他們麵前,一時驚慌失措,很快就被打敗。

又一次,夜晚宿營,半夜時突然一陣風從西邊吹來,很快便停了。年羹堯發覺後立刻叫來手下將軍,命令他帶上幾百名精銳騎兵,飛速趕往軍營西南的密林中捕殺埋伏的敵人。手下來不及多想,立即帶上兵馬就去了,果然在密林中發現了埋伏的敵人,便將他們全部殲滅了。手下百思不得其解,問他是如何知道密林中有伏兵的,年羹堯笑笑說:“那風隻刮了一陣子就突然沒了,應該不是風而是鳥飛過的聲音。半夜鳥不應該飛出來,一定是受到了人的驚嚇。西南十裏外密林中鳥很多,所以我料定敵人在那裏埋伏。”手下聽了不由暗暗起敬,年羹堯之多謀善斷、能征善戰可見一斑。

年羹堯不僅立下了卓越的戰功,而且由於年羹堯從小就對雍正忠心耿耿,即位後的雍正更加信任年羹堯。西北地區的軍事民政全部由年羹堯一人負責,在官員任命上雍正也常聽年羹堯的意見。雍正不僅對年羹堯本人而且對他全家也很關照,年家大大小小基本都受過雍正封賞。

但是,隨著權力的日益擴大,年羹堯以功臣自居,漸漸變得目中無人,經常為了和其他大臣的一點私利鬧得滿城風雨。他一出門就威風凜凜不算,他家一個教書先生回江蘇老家一趟,江蘇一省長官都要到郊外去迎接。一次他回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但他對這些人看都不看,十分無禮。

他對雍正後來也不恭敬,時常以軍功自居,一次在軍中接到雍正的詔令,按理應擺上香案跪下接令,但他就隨便一接了事,有人報告雍正後,令雍正忍無可忍。

1726年年初,年羹堯給雍正進獻賀詞時,雍正以年羹堯把話寫錯,讚揚的語言成了詛咒的話為由,抓了年羹堯,此後又羅列了多條罪狀,將他徹底打倒。最後雍正令年羹堯自殺了。

許多人在取得成就時,不懂得謙讓,隻知道誇耀自己,甚至居功自傲、攬功於身,這樣的人其實是很愚蠢、很膚淺的,容易為自己招致禍患。老子說,上善若水,推崇水與世無爭的寬容和謙和、功成而不倨傲的謙讓品德,老子認為水很低調,強調做人也應保持低調,像水一樣不爭,這才是真正具有了高尚的情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