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換個角度看幸福生活(3 / 3)

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不要妄想所有的事情都完美無缺。適當放低一下標準,放鬆一下自己的心情,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很簡單。

很多人總是喜歡陶醉在花紅柳綠的春天裏,沉迷於笙簫歌舞的場所中,其實,這些隻是生活的一方麵,名利富貴終為身外之物,一朝失去,便如過眼雲煙。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如果未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樂趣,縱使長命百歲,也體會不到幸福。所以,即使在葉落草枯的秋日裏,即使在偏僻乏味的環境中,我們也應該去努力尋找,去發現簡單而平常的幸福,這才是人生的真趣。

平常心中藏幸福

幸福不僅僅是對某種需要的滿足,還是對某種需要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寧靜的心中藏著幸福,這種樸實的幸福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保持平常心本來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卻很難做到。很多人認為風風火火地闖世界、為功名打拚才是幸福,而生活如果是平淡的、樸實的,就沒有幸福可言。這些人忽略了自己不僅需要物質上的享受,還需要心靈和精神上的交流與共鳴。

古人說:“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裏。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這就是平常心的境界。用平常心交往,君子之間的交往好比水一樣純淨,不帶雜質。即使交往淡淡,話語淺淺,內心感受到的純淨和幸福也是非常多的。平淡中有真味,這是真滋味;平淡中有真趣,此乃真趣味。平淡中見真性情,會散發出來一種泰然自若的幸福感。

平常心之美,實在難以言明。平常心好比陶淵明在詩中所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們眼睛可以看到的視野、手臂能夠觸及的高度都是有限的,唯有心能到達無限高處。我們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但能增加它的高度與寬度。而“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的人生真理,真真切切地藏在平常心之中。

明雲禪師曾在終南山中修行達30年之久,他平靜淡泊,興趣高雅,不但喜歡參禪悟道,而且喜愛花草樹木,尤其喜愛蘭花。寺中前庭後院栽滿了各種各樣的蘭花,這些蘭花來自全國各地,全是明雲禪師年複一年地積聚所得。他茶餘飯後、講經說法之餘,都忘不了去看一看他那心愛的蘭花。大家都說,蘭花就是明雲禪師的“命根子”。

一天,明雲禪師有事要下山去,臨行前囑托一名弟子照看他的蘭花。這名弟子樂得其事,一盆一盆地認認真真澆水。等到最後輪到那盆蘭花中的珍品——君子蘭時,他更加小心翼翼,這可是師父的最愛啊!可越是小心,手就越不聽使喚,水壺滑下來砸在了花盆上,連花盆架也碰倒了,整盆蘭花都摔在了地上。這下可把弟子嚇壞了,愣在那裏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師父回來看到這番景象,肯定會大發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雲禪師回來了,他知道了這件事非但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平心靜氣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栽種蘭花,為的是修身養性,同時也是為了美化寺院環境,並不是為了生氣才種的啊!世間之事一切都是無常的,不要執著於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舍,那不是修禪者的秉性!”弟子聽了師父的一番話,對師父的心境敬佩不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間之事變化不定,無論什麼事,時時刻刻都可能會發生變幻莫測的結果。它們的變幻莫測是我們不能阻擋的,我們所能夠做的就是放寬心胸,保持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生活才會輕鬆快樂。即使我們的人生有跌宕起伏,但用平常心品味,更能體會到“苦盡甘來”的幸福。有了“先吃苦”、“後享樂”的平常心,就會減少生活中的“苦”,更多地品嚐到內心中的“甜”。

別再說自己的生活太平凡,沒有驚天動地的幸福了。其實,隻有擁有平常心才能品出生活中更多的幸福:用舒緩的心情靜靜欣賞藍天中飄忽的白雲,聞一聞花香的味道,和親密的家人分享生活的喜怒哀樂,迎接充滿樂趣的工作……幸福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美好的生活其實唾手可得,隻要你用平常心去感受,不管事情是好是壞,你總能體味出內含的點點滴滴的幸福。你隻要唱自己的歌,你隻要畫自己的畫,你隻要做一個由你的經驗和你的家庭環境所塑造的平常的你就足夠了。不論好壞,你都可以自己打造出自己的繽紛的“小花園”;不論好壞,你都可以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你自己的“小樂器”!這都是平常的快樂!

誰不希望順利而愉快地幸福生活呢?但是,人的一生中會發生許多事情,而且常常不是我們所能預料的,有些事我們不能選擇,那我們就應該用平常心淡然處之。人生有得意,也有失意;有歡樂,也有痛苦;有相聚,也有分離。有些事情並不是我們都可以承擔得起來的,但是,隻要我們保持平常心盡力去做了、努力了,我們就可以說是問心無愧。不管是成是敗,都將心放寬、將事看淡,我們得到的就會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

有的人大紅大紫,有的人大起大落,有的人曆經坎坷,有的人平淡一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希望有所成就,但是事物的發展常常沒有定律,追求虛幻的理想常常落空,平常心往往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所在。

幸福不是短期行為

塞利格曼教授說,幸福不是短期行為,它和愉悅、滿意不同。如果我們不能區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我們就會因完全依賴捷徑去尋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悅而迷失了方向。愉悅是短期的,來自感官,而且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便很快跟著褪去,以後就需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愉悅。但我們的內心如果產生“習慣化”的幸福之後, 這種幸福就是持久和永恒的,它帶給我們內心的愉悅和精神上的滿足不是那些外界的刺激所能代替的。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追名逐利,在名利上下足了功夫。他們在物質的獲得中收獲了“快樂”,物質最大化帶給了他們“快樂”的刺激,他們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幸福”,於是越來越忙碌地追求“幸福”,而忽視了內心的修養和祥和,可這種“幸福”能維持多久呢?

許多東西我們也許曾經擁有:年輕、美貌、財富、權勢……但隨著時光的流逝、世事的變遷,它們會離我們而去,此時有些人就覺得自己是不幸的。但如果明白幸福不是短期行為,失去的東西就不要再去想它們,我們就仍能感受到幸福。因為失去這些浮躁虛華的東西,幸福反而能在我們的平常心中停下腳步而常駐心田。

放寬幸福的標準,追求心境的恬淡和簡單,就能留住幸福的腳步。簡單的心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礎;幸福則是簡單的心的延伸和體現。

一次,英國政治家斯蒂芬·道格拉斯在參議院開會時,一個政敵對他出言不遜,用非常惡毒的話侮辱他。他站起身來,平靜地說道:“這不是一個紳士口中說出的話,你不要指望紳士會做出回答。”

在倫敦,一位女士疾步穿過街道拐角,一不小心和人撞上了。那是一個乞討的小孩,衣衫襤褸,幾乎被撞倒。這位女士趕緊停住腳步,轉過身子,聲音非常柔和地說:“請原諒,孩子,撞到你了,真對不起。”小孩睜大眼睛看了她一會,然後摘下帽子,向她深深鞠了一躬,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

幸福的人可能會失去一切,但不會丟掉勇氣、樂觀、希望、德行和自尊,這樣,即使他沒有了一切,隻要他還有這些,他就仍然是個很幸福的人。有教養雖然不像房子、車子、財產那樣有奪目的金光,但它同樣是一種財富,而且它所產生的幸福的力量是金錢所不能企及的。有教養的人溫文爾雅、謙遜知禮,既讓別人感到心情愉悅,同時,他們的身上又洋溢著人性的光輝。他們不輕易動怒,更不主動向別人挑釁;他們能給予別人幸福,自己同樣也是幸福的。相反,一個腰纏萬貫卻沒有教養的人,或者一個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大人物,又怎麼可能幸福?

一個少婦第一次隨丈夫參加一個高級宴會,興奮得徹夜難眠,當晚就開始琢磨宴會的妝扮。左思右想,她決定穿上最豪華的晚禮服,戴上最昂貴的首飾,化上最美的妝。丈夫在外麵催促她:“不要那麼複雜,僅僅是一個朋友之間的交流宴會。”少婦說:“放心吧,絕對不會讓你丟麵子。”少婦出來後,丈夫驚訝地說:“這是你嗎?我都認不出來了。” 少婦沾沾自喜地說:“那當然,人靠衣裝嘛。”

看時間來不及了,丈夫也沒有多說什麼,就帶著妻子上路了。宴會中,貴賓們一起談笑風生,少婦也不時地在人前賣弄,她舉止粗俗,高談闊論,明顯是在炫耀。丈夫雖然是這次宴會的主角,可是讓他感到尷尬的是,大家對他妻子的目光不是欣賞,而是嘲笑。有人竊竊私語:“丈夫那麼紳士,妻子怎麼那麼庸俗啊。”“就是啊。你看她全身上下都離不開金銀珠寶,說話沒有教養,還自以為很高明呢。”結果呢,本來是讓人很高興的宴會,沒到一半夫婦倆就灰溜溜地離開了。

可見有教養對於人是多麼的重要,沒有教養,人失去的不僅僅是“麵子”和心情,還有幸福的權利。

如果說幸福是好心情,那麼,有教養則是由文化、教養、審美情趣和人生觀念凝成的“晶體”所散發出的安靜氣息;有教養的人會用心活出精彩的自己,他們不會為一時的得失所迷惑,他們追求的是內心的寧靜與祥和,因此,他們也能享受到幸福的愜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