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於回歸療法(2 / 3)

然後,我們通過講座和培訓去推廣這個模型。在廣州,一個小組的心理谘詢師開始使用回歸療法。雖然很困難,但是他們也的確做了很多,讓這個療法真正起到了作用。

於是,有了今天這樣的回歸療法。想了解回歸療法的心理谘詢師們,希望有一本書能幫助他們了解。而為了這個需要,就有了這本《回歸療法入門》。

第二節 回歸療法和其他療法

這世界上已經有了據說幾百種心理療法,按道理說似乎並不需要發明更多的療法了。但是為什麼我們還要創立回歸療法呢?

因為回歸療法中,的確存在著某些新的東西,是我還沒有在其他療法中發現的。最主要的就是,還沒有一種心理療法,能夠追溯到存在焦慮的來源。存在主義的心理治療,也隻是發現存在焦慮是其他心理問題的根源,而沒有再解釋為什麼人會有存在焦慮,為什麼人會麵臨生死問題、意義問題,以及為什麼人是孤獨的。

而也沒有一種心理療法,能清晰地展示出從存在問題衍變出各種心理問題的路徑。而我們用焦慮循環圈,能把它展示出來。因此,我們也就得到了回歸的路徑。我們知道了是從哪裏來,就可以知道可以到哪裏去。我們的去處就是我們的來處。

我們認為,回歸療法可以和任何走在正確道路上的療法兼容。回歸療法是一個俯瞰的圖景,這個圖景可以展示心靈從存在感開始直到地獄一樣的痛苦境遇的所有道路。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詳盡的地圖,但是如同在衛星上的望遠鏡之後的人一樣,我們隨時可以看任何方向並且去畫這個區域的地圖。

下麵我簡單地將回歸療法和現有的心理療法做一點比較。

精神分析或心理動力學傾向的療法,在我看來重點是在理解人的“焦慮”和“欲望”。它們所做的工作,和回歸療法在焦慮循環圈中對“焦慮”和“欲望”環節所做的工作是相近的。當然焦慮可能是意識中的,也可能隻是在“潛意識”的水平存在。欲望也是如此。回歸療法和精神分析不同,並沒有花費精力在潛意識上,而隻是關注焦慮和欲望的形態和它驅使人走向何方。我們之所以如何,不是因為了解潛意識不重要,而是因為如何了解潛意識的知識,我們可以從精神分析中借用來,而不需要重新去獨立研究。和精神分析不同的是,回歸療法並不認為人最根本的欲望是生物學的欲望,我們認為生物學欲望隻是根本欲望的一種衍生形態。另外,我們不僅僅關注焦慮和欲望。回歸療法也關注策略、行為、檢驗和詮釋過程。

對於認知—行為取向的療法,我們認為它們對應於回歸療法在“策略”“行動”“檢驗”和“詮釋”環節的工作。認知療法,我們認為它對應的是“詮釋”環節,是通過重新詮釋來修改信念的一種方式。而問題解決取向的認知行為療法,可以看作是通過“策略”的修改來改善結果。

回歸療法和人本主義療法的共性,沒有它和存在主義治療的共性那麼多。回歸療法認為存在主義療法的基本假設和回歸療法的基本假設隻有一步之遙。我們認為存在主義療法中,關於存在焦慮、意義感、孤獨、愛、選擇和責任等等的看法,都是和回歸療法相容的。區別是回歸療法認為存在主義不是終極解決。存在焦慮也是可以消除的,雖然消除存在焦慮一般來說並非我們療法的目標。

從形態上看,焦慮循環圈和格式塔療法中的體驗循環圈很類似。格式塔療法中的體驗循環圈包含知覺、識別、動員、行動、接觸、滿足、消退和休憩這樣八個環節。而格式塔療法認為心理問題往往來源於循環被阻斷,而心理治療的目標就是疏通這個循環圈並讓循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