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由焦慮轉化而來的強迫症(2 / 2)

第二節 在試圖消除症狀的欲望下工作

少了“欲罷不能”的焦慮,也少了“越治越壞”的焦慮,因為初步經驗表明,沒有更壞,相反好像有所好轉。

消除焦慮症症狀的欲望再次浮現。想治好病的欲望重新產生,這導致感覺上剛剛出現的一點緩解消失了。這是因為“消除症狀”這個任務很困難,導致對完成任務的焦慮。

這時,需要在心理谘詢師的幫助下,讓來訪者覺察到症狀的意義,知道症狀是為了緩解焦慮,而且症狀的存在也的確對我們有幫助,我們不用承認自己的失敗,可以把失敗歸因於症狀,從而保護自我使之不那麼自卑。感謝症狀所做的努力,不去試圖消除它。當我們不試圖完成消除症狀這個任務的時候,我們的焦慮會有減少。因為不試圖消除症狀,所以症狀的存在不算失敗,於是少了失敗感(這是指守界產生的失敗感)。

第三節 直接麵對以前在營界的失敗感帶來的焦慮

這時來訪者會覺察到更原發的焦慮,也就是營界失敗後的焦慮。

來訪者意識到在症狀背後的,那些追求成功時曾經有過的焦慮,以及所有混到焦慮中的情緒:恐懼、無能、沮喪、急迫、忐忑、憤怒、混亂、不知所措等。

鼓勵來訪者去麵對、接納這些情緒,如果難以做到麵對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強迫症狀作為“我會用的減少焦慮方法”。這樣,即使是症狀也是一種成功和能力的表現。

練習無目標的行動,或者遊戲性的活動。因為是遊戲,所以無所謂成功或不成功。行動過程中的所有恐懼、無能、沮喪、憤怒、混亂和不知所措,都看作是正常的反應,不需要因為有這些情緒而進行內在的自我批評和貶低。

沒有評價也沒有目標的行動中,來訪者可以享受自我成長和自我認可。如果焦慮減少,就享受喜悅,如果焦慮沒有減少多少,就欣賞自己能和焦慮共處的能力。這時他會感覺到焦慮減少,症狀也會自然減少。但是,消極情緒一減少,試圖控製世界的欲望會出現,他會希望在外在世界獲得“真的成功”,而想到其困難,為成功努力所帶來的焦慮就會浮現。這也就是所謂的“畏難情緒”。心理谘詢要把這種情緒正常化,接受它的存在:任何一個人都會有這種情緒,哪怕是非常成功的人。這種情緒有時甚至能被體驗為一種激動或者興奮。

第四節 改善營界的策略

成功欲望再次出現。來訪者可以在心理谘詢師的協助下,尋找解決曾經控製失敗的問題的新辦法。不再關注消除失敗帶來的情緒——告訴自己那些情緒是副產品而已,任由它存在。保持上一輪中學會的從容的態度。

如果有所成功,則信心增加。如果失敗,就保持上一輪學會的堅定。新的消極情緒出現,就接納它。不論成功或者失敗,都意味著自我值得欣賞。這樣,對自己的評價和感受會更好,因此焦慮會有所減少。

這會帶來一種新信念:我未必一定成功,但是可以麵對成功也可以麵對失敗的這個我,值得尊重。

但一般來說,總會多一些成功的,這讓來訪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加。但成功是無為而得,又會增加一種“自我”的努力雖然重要,但成功也有一些其他的我自己不能控製的影響因素,有功也不傲慢,無功也不自怨自艾的信念。這就進入了營界的循環,並且比一般人多了對“不可控”的“無常”的接納。

回歸療法中,對各種問題都有這樣的一個回歸路徑,按照這樣的路徑,最終一個人至少可以回歸到營界,並且在營界獲得一定成功。進一步,如果在獲得一定成功的基礎上,借助成功帶來的暫時欲望減弱,去覺知更深層的欲望和焦慮,就可以意識到我們最終所追求的,是存在焦慮的緩解和存在感的獲得。那麼,就可以進一步回歸到在界,從而讓生活中的焦慮保持在最少的範圍之內。

當然,如果更勇敢地麵對“我”不存在的真相,如果能長時間麵對存在焦慮,人甚至可能超越在界——但這就不是心理谘詢所要完成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