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為了達到一個目標,可能想出多種不同的策略,但是每一個策略都不可能完美。
在這種情況下,策略環節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在多種不同的策略中,選擇一個估計會更好一點的策略。
這個選擇對人有很重大的意義,因為選擇的策略是不是好,決定了是不是能在此策略的基礎上做出好的行動計劃,也決定了是不是能成功,決定了欲望是不是最終能得到滿足。由於人生時間的有限性,外部資源的有限性,我們多數的時候都沒有機會重新來一次。因此,選擇如果錯了就意味著失敗,意味著欲望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焦慮、煩惱和痛苦。
而做這個選擇的時候,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不全麵的,有些情況我們不知道。因此做這個選擇的時候,我們沒有什麼客觀的必然的指導,而隻能冒險在無知中做一個決定。
這就是人生的最基本的命運:我們的人生是我們“賭”出來的。我們賭一個策略,然後用行動去“押寶”,而世界會最後告訴我們,我們贏還是輸。
策略有不同的種類,有些策略更為安全,有些策略更為冒險,有些策略收益小,有些策略收益大。在不同策略比較的時候,那些既冒險而收益又很小的策略,當然很快會被淘汰,而比較常常會是在冒險而收益大的策略,和安全但收益小的策略之間進行。有的人會習慣於更冒險但是收益也更大的策略,有的人則相反。
策略也可以有其他很多分類方式,比如根據對別人的態度,可以分為攻擊性的策略和非攻擊性的策略。根據策略的影響範圍,分為大策略和具體策略。根據策略的可變程度,分為高彈性策略和低彈性策略等。
4.計劃
在策略的基礎上,這個環節還會或多或少把策略具體化,形成執行策略的具體計劃。策略和計劃的區別是:策略是方向性的和原則性的,有了策略後具體的行為中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細節。計劃則不然,計劃中對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怎麼做都具體地定下來了。
製訂計劃,是在策略的基礎上,根據對現實的知識,確定執行過程的具體步驟。有了計劃,策略到行動的轉化就比較容易。
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多數時候會發現,我們對現實的知識不是完全正確的,或者外界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因此計劃就需要調整。所以現實中,我們也很少能完全按照計劃去行動。
第四節 行動環節
1.開始行動的瞬間
在此環節中的第一個行動,就是“拍板”做決定,也就是決定執行已確定的策略。用賭博比喻最形象:選擇策略就是決定把籌碼押到哪裏,而執行策略就是真的把籌碼放上去的那一瞬間。
這一瞬間,是考驗人勇氣的一瞬間。因為這個瞬間,將決定人未來的命運。這一瞬間的拍板,就是“責任”的體現。我們選擇的結果,要通過這個負責的行動來體現,敢於拍板就是敢於負責。
軍隊中的參謀,所擅長的就是參與策略的製定,但是最後的拍板,卻是軍隊最高軍事長官,比如司令的工作。司令之所以重要,並不是因為他最聰明,在策略製定中最有貢獻,而是在於他敢於拍板,也就是說,他敢於為大家的共同命運負責。而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如果一個人缺乏做決定的勇氣,就可能“猶豫不決”,或者長時間的“舉棋不定”。行動環節遲遲不能開始,命運長期處在“尚未確定”的狀態。這樣錯誤的可能就被延遲了,但是正確選擇並成功的可能也被延遲了。保持在這種狀態下,他可以想到自己麵前有更多的可能性,有成功的可能性,從而獲得一種“想象中未來會被給予的滿足”,但是他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滿足。缺乏勇氣的人,可能寧願拖延,也不願放棄幻想,也可能是實在恐懼而不敢去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有些人猶豫不決,卻不僅僅是因為恐懼,還有其他原因。比如過去一部言情電視劇中,女主角在兩個愛慕她的男子中長久猶豫不決。但我發現她並不是擔心自己選錯了人,而是她很享受同時被兩個男人追求的這種生活,內心中根本不喜歡選擇一個而放棄另一個。她並非真的猶豫不決,而是決定多一些時間不表明態度,好繼續享受“齊人之福”。
如果一個人缺乏做決定的勇氣,他有可能會退回到前一個環節去,試圖繼續完善策略或者繼續在不同策略中做比較。他會告訴自己說,我之所以沒有辦法做決定,是因為我對這些策略還不夠了解,這些策略還需要更完美。如果現有的策略的確失之於草率魯莽,當然退回去重新修訂也並非不可以,但是更多的情況下這種說法隻是一個借口,是一個不敢做決定的人的借口。而因為天下沒有完美的策略和計劃,所以利用這個借口,這些膽小的人就可以一直拖延下去,直到他自己生命終結,他才懂得一個道理,做可能會錯也可能會對,而不去做永遠是錯。
不敢做決定的人,還有一個常見的表現,那就是把決定的權力交給另一個人,讓別人為自己做決定。與此同時,他希望那個替他做決定的人,能保證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或者至少保證為這個決定負責。
我們在生活小事上可以看到這種例子:
“我們去哪裏吃飯?”
“你定。”
“你想吃什麼?”
“隨便。”
“那好,我們去吃火鍋。”
“火鍋,那會上火的。”
“要不去吃西餐。”
“西餐,我根本吃不飽好不好。”
“那吃杭幫菜?”
“太甜,我不愛吃。”
“那你想吃什麼?”
“你定,我隨便吃什麼都行。”
講邏輯的人,會感覺這個對話中的第二個人非常沒有邏輯,實際上他內部的想法是不矛盾的,想法就是:“我把決定權給你,但是你必須做出對我最好的正確決定。”
2.追隨獨裁者的心理
這種心理,也讓人去追隨獨裁者,因為獨裁者是勇敢的,會不顧一切堅持自己的決定。和獨裁者在一起,人就不需要自己做決定了,這也就不需要負責,也不需要為可能做出的錯誤決定而擔心了。
獨裁者常常會吹噓自己,保證自己所做的決定肯定是正確的,對你們大家是最好的,這種吹噓也許是很容易被識破的謊言,但是常常效果極好。其原因就是,這種謊言迎合了追隨者的心理需要。如果獨裁者說,自己的決定常常是對的,但是偶爾也會錯誤,那麼追隨者就會非常憤怒,因為他們需要一個不犯錯誤的人替自己決定,如果那個人也會出錯,和他們自己決定有什麼分別呢?
但是獨裁者是不可能真的不出錯誤的,如果獨裁者出錯了,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首先,獨裁者和追隨者會共同掩蓋這個錯誤。雙方在這一點上會齊心協力,所以絕大多數錯誤會被掩蓋。如果真的沒有辦法掩蓋,獨裁者就會保證這是在當時條件下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了,或者錯誤會被改正,而且隻有自己有能力去改正。而追隨者會欣然接受。
如果錯誤非常明顯,使得追隨者沒有辦法自欺欺人了,則追隨者會對獨裁者產生強烈的憤怒——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有所獲益:他們可以把失敗的責任歸於獨裁者,而不會感覺自己有什麼錯。
在日常生活中,不敢自己做決定的人,如果找不到一個獨裁者,至少他可以找到一個權威人物,如果找不到一個權威人物,至少他身邊有家人朋友伴侶等人,他可以把決定權給對方,而對方如果出錯,他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抱怨或者發怒:“都怪你。你毀了我的生活。”
而對於有勇氣的人,實際上這一步非常簡單,那就是在策略製定好、做過比較評估之後,就做決定。拍板,就是那麼一下子,不需要什麼複雜的動作。他們在心裏對自己說:“不論結果如何,我現在決定了,我對自己負責。”
有人問,有什麼方法讓人能勇敢地做決定。實際上這不是方法問題,而是勇氣問題。飛機上跳傘的新手,學習如何開傘,是技術方法問題。而在飛機艙門口,背著降落傘,往下跳的那一瞬間,他需要的不是任何別的,就隻是“跳的勇氣”。
這種勇氣,也被稱為“生的勇氣”,因為這個決定的勇氣,是塑造人的生活的基礎。
3.如何提高行動勇氣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訓練自己,讓自己更有勇氣嗎?
可以的。我們可以在各種事情上,一次次讓自己決定。學習遊泳的訓練方法,不會是跑步做操,而應該是遊泳。同樣,訓練自己做決定,方法就是去做決定。可以在一些小事上開始訓練,但是訓練中所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勇敢地去做決定。一次次跳下去,於是你越來越敢於去跳。
4.行動中的調節
這個環節中,我們按照策略或者更具體的計劃去行動。行動是人和外界的一個互相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總會發生一些超出預想或者和預想不一致的事情。因此行動過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調節。
如果我們的策略過於僵化,那麼就不方便調節,那麼行動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很高。如果我們在策略的基礎上,製訂了具體的計劃,而計劃又缺少改變和調節的餘地,那麼失敗的可能性就更大。
一般人有時會幻想,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可以做出一個幾乎完美的計劃,然後隻要按照這個計劃去行動,就可以取得成功。民間流傳,諸葛亮可以把計劃放在錦囊中,而將軍們隻要打開錦囊,按照裏麵諸葛亮的計劃去做,就可以戰無不勝——這完全是個笑話。現實中諸葛亮自己親自指揮的戰鬥,也是常常失敗的。曆史上的確有人試著像諸葛亮那樣做過——宋太宗趙光義把陣法給手下的將軍們,讓他們按照這些事先設計的陣法作戰,而這種方法有效地讓自己的將軍打了不少的敗仗。
為了避免僵化,有些策略中把臨時的調整也作為策略的一個部分。策略中預想了可能出現的一些變故,把如何應對這些變故也做了安排。
但如果調節的過程中過於靈活,輕易就改變策略中或者計劃中一些較為核心的成分,也會比較容易導致失敗。因為改變過多,則原來的策略和計劃就難以起指導作用。行動者需要根據臨時的情況,判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做調整,又在什麼程度上需要堅持原來的策略和計劃。
當然,即使一個人策略非常好,決定非常及時,行動中靈活度非常合適,他也不一定成功,因為還有一個要素決定是不是成功,那就是他的機遇如何。成功永遠不是必然的,而是有偶然性的。
我們看曆史書,發現在許多關鍵決策上劉邦的確比項羽要好,但是這也不意味著劉邦一定能勝利。有一次戰鬥中,項羽士兵所放的箭,射中了劉邦的腳。如果這支箭射得更高一點,射中的是劉邦的咽喉,那麼劉邦不論多麼雄才大略,曆史也不會出現所謂的漢朝了。
5.責任
很多人在心目中不願意承認這種偶然性,但是偶然性的確存在。有些人覺得這不公平,但是這就是現實。因此我們人的行為的結果如何,其中包含一定程度的賭。人的責任,不僅僅是要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也要為自己所麵對的不可知的偶然性負責。這種負責,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認賭服輸”。
成功的賭徒和失敗的賭徒,區別就在於能不能認賭服輸。不肯認賭服輸,本質上是一種不肯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在賭博中贏了,就想贏更多,這是一種對前麵選擇的不接受態度。心中的想法是,如果我剛才押上更多的賭注,我應該可以賺到更多的錢。所以,我現在要押上更多的錢,把剛才沒有押上更多錢的錯誤改正過來。在賭博中輸了,就想賺回來,也是不接受前麵選擇的責任,希望能有一次不同的結果,來扭轉剛才選擇的結果。
如果我們詳細地觀察人生,就會發現人生中的許多失敗,都是因為不肯接受自己的行為結果,不願意負責。比如,一個人選擇了一個錯誤的丈夫,當發現這一點的時候,理性的做法是離婚止損。但是,現實中很多人的做法卻是,盡可能去改變這個丈夫,好“證明我過去沒有犯錯”,從而越陷越深。當然,如果這個丈夫是可以改變的,這未嚐不可以。問題是,很多時候當事人內心中已經知道對方不可改變,但還是“不願意認錯,不甘心失敗”才泥足深陷。負責任的人,才是真正的生活者。
6.行為的持續性
行動環節中,還有一個關鍵是行為的持續性。
行動獲得效果,是需要持續的。持續的行動持續地產生影響,然後才能產生效果。另外,有些效果需要時間,種子種到土地裏,正確地澆水施肥,也不可能馬上出苗。在行動後,效果出現之前,有一段時間我們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似乎是一種無效的努力,可能會白白地浪費自己的精力和資源。這個時候,我們的心中會產生懷疑。
在界一般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在界所求的效果,在內心而不在外界。在界中行動就是目標,而不是用行動追求另一個目標。比如,在界的藝術家畫畫,畫畫本身就讓他得到了滿足感。因此,這些繪畫作品是不是被評論家認可,是不是能賣出高價,他都不在意。所以他也不會擔心自己的精力被白白浪費,因為這個過程中他很滿足。但是如果一個畫家是營界的,那他畫畫是為了獲得其他的東西,比如財富和名譽。那麼,他的目標是通過畫畫使自己出名。但是如果他畫了很多畫,卻一直沒有獲得名譽和金錢,他就會擔心這些時間精力是不是會白費。
懷疑會影響行為的持續性,也許這個畫家會考慮自己是不是該改行做畫廊老板,或者去誘惑一個富有的女性,或者想辦法去製造一些出名的機會等。這樣,他改善繪畫技巧的行動就會一定程度上終止。
懷疑,以及因懷疑而終止行動或者改做其他行動,這是人們行動失敗的極為常見的原因。雞湯文字中,常常告誡人們,不要在很多地方打很多口井,要在一個地方打一口深井。但是為什麼大家不能按照雞湯文學家的教誨去做呢?因為它有一個很大的風險:如果現在打井的地方,根本沒有地下水,打了一萬米的深井還是沒有水,那麼整個人生就都賠進去了。也許換一個地方,打很淺就有水了,那麼換一個地方是個更好的選擇。但是地下水的情況是未知的,我們不知道該繼續堅持,還是及時轉向,實際上兩種決定都可能對也都可能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我們沒有“必勝”的把握。
總體來說,因懷疑而終止行動,帶來的失敗比成功要更多。在每一個地方都堅持一會兒,成功的可能性比早早轉向稍微大一點點。我們可以在股市上看一看,是因為沉不住氣頻繁買賣而賠錢的人多呢?還是交易次數太少而賠錢的人多呢?
帶有更多在界品質的人,雖然對行為成功更不在意,但是他們最後成功的概率反而比一般人更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這原因就是他們往往能更長時間地堅持做,而不會頻繁轉向。
因此,如果人可以找一些方法,來抵禦這種懷疑並且輕易轉向的傾向,讓自己能夠更多堅持下去,對增加成功概率是有益的。
7.宣告結束
行動過程是不是完成,取決於人自己是不是“宣告結束”。如果在自己心中“宣告結束”,那麼這個環節就完成了。如果不“宣告結束”,則往往不會完成——除非是特殊情況,這個人死了,那麼不管他是不是宣告,事情都結束了。
有些人更成功,就是不到成功的時候,堅定地不宣告結束,不放棄繼續努力。劉邦在戰爭中,26次戰役都敗於項羽,但是他隻承認這是暫時的階段性的失敗,而不承認這是整個行動的失敗。於是戰鬥就還是繼續。項羽隻是一次戰役失敗了,而且也許還有機會回到江東,以後也許還可以卷土重來,但是他放棄了,他宣告自己失敗了(當然他做了一個外歸因,說“天亡我也”),於是戰鬥就結束了,項羽就失敗了。
宣告結束之後,行動環節就結束了。判斷這個行動的成敗,實際上已經表明開始了下一個環節——檢驗環節。
第五節 檢驗環節
1.檢驗標準
檢驗是一種比對過程,具體來說,是和一個標準做比對,然後得出一個檢驗結論。比如,檢驗“行動是不是實現了策略?”我們就需要把策略所要達到的目標,具體化地找到一些指標,然後去和指標比對。例如,一個人選擇的策略是“用刻苦努力的方法,獲得社會成就”,那當他刻苦努力了幾十年,在年老退休的時候,就需要看看自己是不是獲得了社會成就,那什麼叫社會成就,他需要一個具體的標準,比如一個社會地位的具體的級別:省級官員,科學院院士,或者是資產過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