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客觀地、精細地再現生活,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19世紀下半葉,歐洲文學與藝術中,現實主義占據主導地位以後興起的一種戲劇運動和流派。它與浪漫主義相繼出現。那個時期俄國的現實主義戲劇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別林斯基的有關論述和果戈裏《欽差大臣》等作品,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後的批判現實主義戲劇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為代表的社會問題劇,尖銳地批判和否定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倫理觀念:法國也是它的搖籃,稍後形成的“小劇場運動”中上演過不少現實主義作品。相繼出現了更多的現實主義劇作家,有德國的豪普特曼,英國的蕭伯納、高爾斯華綏,俄國的契訶夫、高爾基和美國的奧尼爾等。到20世紀初,終於形成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演劇體係。

現實主義戲劇在題材和主題上擴大了反映生活的範圍,特別注重揭露社會的黑暗現象,激起人們對生活本質的思索。在藝術表現上,它將客觀真實地再現生活作為基本準則,它的結構通常具有時間、地點和事件比較集中緊湊的特點。它的演劇形式相應地要求從生活的真實再現中求美感,致力於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覺,與觀眾之間築起了“第四堵牆”的演劇氛圍。

在中國,近代造就了曹禺、夏衍等一批現實主義劇作家。它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曲折地獲得發展。在國外,以布萊希特為代表的一批戲劇革新家,在舞台藝術方麵豐富和發展了現實主義戲劇。重新評價傳統的表現手段,努力與觀眾之間建立新的聯係,反映對象的內向化和演劇形式的多樣化,成了當代現實主義戲劇發展的重要趨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