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1 / 3)

敕命監軍的聖旨,當日即下。

黃絹之上,加蓋皇帝信寶。短短三行,不足百字,授命楊瓚為監軍,往興州調兵,並予先斬後奏之權。

“臣領旨,謝恩。”

張永宣讀敕命,楊瓚麵宮城方向-跪-受。

起身後,取出一隻荷包,笑道:“臨行倉促,張公公莫要見怪。”

“哪裏。”

接過荷包,張永也不掂量,直接揣進袖子。

旁人送的,接不接兩說。稍有不順意,當麵甩回去。換成楊禦史,別說金銀玉佩,哪怕幾張寶鈔,都是不小的臉麵。

“陛下回宮之後,先往仁壽宮和清寧宮,拜見過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即至乾清宮寫下聖旨。內閣都沒過,直接令尚寶監用寶。”

張永袖著手,見楊瓚現出意會之色,刻意壓低聲音,加快語速,道:“興州左屯衛和前屯衛距離遠,陛下的意思,戰事刻不容緩,楊僉憲當快馬加鞭,趕至興州後屯衛,以虎符聖旨,調千人北上。”

“興州後屯衛?”楊瓚蹙眉,這樣的話,人數可不多。

“楊僉憲放心,陛下另有手諭,過營州衛時,可自左屯衛及中屯衛再調兩千人。抵鎮虜營,同密雲鎮守彙合,共同禦敵。”

楊瓚拱手,道:“臣領旨。”

“再有,”張永聲音壓得更低,道,“興州後屯衛同知是晉王妃的兄弟,楊僉憲調兵時,如遇阻力,無論官職高低,均可行天子授予之權。”

楊瓚挑眉。

晉王妃的兄弟,晉王的小舅子?如行上授之權,動尺子還是動刀?

張永擠擠眼,動尺子不錯,動刀也成,便宜行事。

楊瓚頷首,表示明白。

張永笑了。

和聰明人講話就是痛快。

“回宮之後,請張公公上稟天子,臣定不負聖望!”

“咱家必將話帶到。”

朱厚照正等消息,張永急著回宮,並未久留。離開長安伯府,即躍身上馬,揚鞭趕往奉天門。

送走張永,楊瓚收好聖旨,繼續收拾行李。

先時隨天子出京,來去匆忙,來不及準備。除了幾件衣服,並未多帶。現以監軍身份北上,天寒地凍,隨身的東西必要帶齊。

夾襖鬥篷,各種丸藥,一樣不能少。匕首金尺更要貼身收藏。

馬長史立在室外,輕聲敲門。

“楊僉憲,府中有上好傷藥,僉憲一並帶上,有備無患。”

調兵北上,萬一遇上韃靼,文官也要持刀上陣。

戰場之上,匝地煙塵,介胄之間,險象環生。

臨軍對壘,情況瞬息萬變。

楊瓚不通武藝,身板也不太結實。擦-碰-到哪裏,受傷的可能性相當大。

輕傷便罷,萬一受了重傷,伯爺見到,怕是吃人的心思都有。

“多謝馬長史。”

“僉憲客氣。”

傷藥分為不同種類,裝在木盒瓷瓶裏。馬長史一一旋開盒蓋,打開瓶塞,講明-功-用。

“此為內服,以溫水調和,味甚苦。”

“這兩種外用。”

“黑色-藥膏,重傷可用。”

“白色-藥-粉可止血。”

“刀傷五日可愈。如是箭傷,需看箭頭。韃靼有骨箭,皮甲可擋。如是鐵箭,則要當心。”

明朝-禁向草原市鐵,不是沒有理由。

韃靼凶悍,武器並不十分精良。

少數的火器,要麼是北元傳下,要麼是從瓦剌和兀良哈-搶-奪-走-私。

彎刀雖然鋒利,使用的弓箭卻參差不齊。

最好的勇士,官至百戶以上,方能配全鐵器。偵查的遊騎,軍-事-需要,裝備也不算差。平時遊牧,戰時上陣的壯漢,多數用的還是骨箭。

土木堡之後,明軍幾十萬精銳盡喪。憑借地堡城垣,配合犀利武器,才同韃靼對峙至今,旗鼓相當。

隨軍衛製度日益-糜-爛,朝中地方貪汙愈甚,軍餉軍糧多被克扣,吃空餉成為慣例,衛所兵額漸漸不足,逃戶屢見不鮮。

無論史書如何評述,正德年間的應州大捷,都是明中葉之後,邊軍少有的閃光點。

自此之後,韃靼實力漸漸減弱,再不敢大舉進犯。北疆難得一段“平靜時日”。

楊瓚奉旨北上,調兵禦敵,遇到的阻力肯定不小。單憑他自己,別說迎戰,能不能舉起長刀都是問題。

當務之急,是尋到可靠幫手,如南下時的王守仁劉瑾。

“可惜。”

王守仁請命外放,吏部官文已下,年初即將啟程。時間緊迫,雙嶼衛之事同樣重要,實在無法同他北上。

劉瑾任西廠提督,全身心投入肅-貪-事業,一樣騰不出手來。

如果顧同知在,事情就好辦了。

楊瓚歎息一聲,搖搖頭,收好傷藥,送走長史,抓起最後一件夾襖,胡亂-塞-進包袱。

算一算時間,顧同知剛抵江南不久。即刻北還,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也無法在十二月底前抵達。

與其抱著不可能的念頭,不如實際些,從現有的“資源”裏尋找。

檢查一遍包袱,確定沒有遺漏,楊瓚直起身,捶捶腰。

伯府的護衛,應該帶上。

北鎮撫司不要想,詔獄估計也調不出人手。

東廠西廠勉強能劃拉一下。

南鎮撫司……

楊瓚頓住,眼睛發亮。

“著啊!”

趙榆趙僉事,就是現成的人手!

錦衣衛不善打仗?

完全不成問題!

趙僉事出身武將世家,祖輩曾隨太宗皇帝靖難,未得功臣鐵券,卻實打實得天子信任。

紀綱倒-台之後,趙氏先祖代行指揮使之責,曆代子孫,除非爛泥扶不上牆,否則,必把握-權-柄,執掌南鎮撫司。

趙氏不顯山不露水,根基卻不亞於朝中勳貴。

沒吃過豬肉,好歹見過豬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