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3 / 3)

“授第一甲進士顧晣臣為翰林院編修,賜銀帶朝服,寶鈔千貫。”

“授第一甲進士楊瓚為翰林院編修,賜銀帶朝服,寶鈔千貫。”

“擇吉日,諭狀元謝丕、榜眼顧晣臣、探花楊瓚率諸進士詣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

敕書念完,謝丕三人再行大禮。

“臣謝天子隆恩。”

翰林修撰是從六品,編修則是正七品。在翰林院的主要工作是修史抄錄,編撰記述。按照後世的標準,相當於“文員”。以品階論,在朝堂上並不入流,卻無人敢小看。

六部掌權,禦史掌言,翰林清貴。

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現今三位閣臣,劉閣老是天順四年進士,被選庶吉士,授翰林編修。李閣老是天順六年進士,考中庶吉士,授翰林編修。謝閣老是成化十一年進士,一甲狀元,授翰林修撰。

殿試中一甲三人,皆為少年英才,得天子讚許。

寧欺白頭翁,莫欺少年窮。

誰也不敢保證,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後,三人會否入閣參政。故此,哪怕楊瓚隻是個七品小官,也再不容人小覷。

謝恩之後,三人退出奉天殿,仍由中官引路,行至宮門前。

打馬禦前,不意味著在天子麵前騎馬。真按字麵意思理解,絕對是膽大包天,想要法場一遊。

“請謝狀元上馬。”

謝丕腳踩馬鐙,躍身上馬。一身狀元服,兩翅烏紗帽,行動間,有讀書人的斯文,亦有唐時士子的矯健。

顧晣臣不如謝丕肆意灑脫,卻也無需他人幫扶,動作利落,應是曾習得馬術。

唯有楊瓚,上馬之後,試著拉住馬韁,卻換來一聲長嘶。栗色駿馬踏著前蹄,顯得有些焦躁。

楊瓚背脊僵直,頓感牙疼。

說來也奇怪,他向來不得動物緣,簡直是貓厭狗嫌。換成楊小舉人,仍是沒變。

“小心!”

正僵硬著,駿馬忽然揚起前蹄,牽馬的衛軍沒拉住,險將楊小探花甩下馬背。

正危急時,忽有一人衝至近前,躍起拉住韁繩,暴躁的栗色大馬竟被生生拉住,再前進不得半步。

均駿馬噴著-粗-氣,甩著脖頸。

楊瓚趴在馬背上,心驚之餘,竟還有心自嘲,該慶幸危急時記得抱住馬脖子?

“楊探花可無事?”

駿馬被安撫下來,一個低沉的聲音傳進耳中。

僵硬的牽了牽嘴角,楊瓚翻身下馬,心總算落到實處。

“我無事,多謝這位……”

“在下姓顧,北鎮撫司千戶。”

“多謝顧千戶。”

在馬上尚不覺得,當麵站定,楊瓚忽然發現,這位顧千戶竟比他高了半個頭!

楊小舉人的個頭不矮,至少有一米七五。

這位竟高出他半個頭!

這樣的長相身材,再次讓楊瓚產生了“真人與否”的懷疑。

說話間,已有中官折返奉天殿,將此事稟告天子。

城門衛重新牽馬,楊瓚咽了口口水,躍身上馬。再尋顧卿,卻發現顧千戶已不見蹤影。

馬蹄噠噠作響,耳中充斥沸騰人聲,楊瓚的心思卻逐漸飄遠。

該怎麼說?

錦衣衛果真是神出鬼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