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2 / 3)

東暖閣外,守門的中官見到朱厚照,連忙行禮。

“殿下。”

寧瑾伺候在暖閣內,另一名大伴扶安為朱厚照通稟。

進了暖閣,熱風撲麵。

朱厚照不覺半點溫暖,反而打了個哆嗦。

太子畏劉相公如虎。

雖有些誇張,然也著實形象。

弘治帝端坐在案後,見到朱厚照,招手讓他立在身旁。

見禮之後,君臣繼續商討鳳陽等府州大災,以及軍糧不足之事。

李大學士進言,令巡撫鳳陽等處的都禦史查情上報,並催督戶部開倉,以積年所存麥粟賑濟。

“鳳陽臨近金陵,可由太倉等地運糧。今河南亦饑,且夏糧未減,兼北疆為韃子所侵,靈州被圍,遼東數堡糧草被搶奪焚燒,事已急。臣請暫免鳳陽等府稅糧。河南等地,可以每米一石折銀三錢,許其三年內補足。軍糧之事……”

頓了頓,李大學士方繼續道:“可再令商人往邊境運糧,給以鹽引。”

“李先生之意,是恢複高皇帝的開中法?”

李東陽點頭,並道:“事急從權。臣知行此事必有弊端,然邊患未除,唯有先解邊軍之困,方可言其他。若有不肖之徒以此牟利,當以高皇帝之法嚴查。”

劉健、謝遷皆點頭附議。

一旦恢複開中法,必有勳貴朝臣插手其中,謀取鹽利。然兩害相較取其輕,為解決邊軍的糧草問題,隻能暫行此法。

複試考題,便是內閣發出的信號。

既能試探朝中態度,也可借機發出訊號,看誰有膽子伸手!查不到便罷,事情泄露,定要砍手斷腳。

內閣商討時,吏部尚書馬文升和戶部尚書韓文都在場。

韓尚書隻是皺眉,馬尚書則輕飄飄道出一句話:“旁人不論,壽齡侯和壽寧侯,劉相公打算如何?”

張皇後的兩個兄弟,皇帝的兩個小舅子,堪稱弘治朝第一號滾刀肉。

聽到這兩個人的名字,劉健都恨得牙癢。

鹽引的閘門一開,張氏兄弟必要見機而上,如黑熊遇到蜂巢,不撈個夠本絕不罷手。

有他們在前頭頂著,別人還怕什麼?

如果撇開他們,單以為嚴法處置他人,又何言公正?

要處置張氏兄弟,必要過了皇後那一關。被杖殺的何鼎,被下錦衣獄的李夢陽,哪個不是因張氏兄弟之故?

皇後哭一哭,皇帝就心軟。

劉健等人已是品得不能再品。

“如此,我等理應上奏天子。”

不是辦法的辦法,先在弘治帝跟前備案,得個準話。

真到了那一天,皇後要保兄弟,天子也抹不開麵子。頂多不取兩人性命,到刑部大牢住幾天,也可對天下人交代。

君臣多年,弘治帝也知道兩個舅子有些無法無天,三人是不想掃了自己的龍顏,才會如此委婉。

想到自己的病,又想到朱厚照,弘治帝終於下了狠心。

為了給兒子鋪路,他能舍掉寬厚之名,用宣府文武給太子磨刀。兩個舅子再親,也沒有兒子親。

該舍的時候,必須得舍!

之所以下這個決心,寧瑾的一番話起了不小的作用。

“陛下能壓得住國舅,殿下可能壓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