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3 / 3)

在此期間發表的文章有:

1.《和平日報》於1945年12月4日發表了揚依琴的《毛詞(沁園春>箋注》、董令狐的《封建餘孽的抬頭》。

2.《大公報》於1945年12月8日至12日用5天時間不厭其煩地發表了王芸生的《我對曆史的一種看法》。

3.《益世副刊》於1945年12月14日發表小完的《談談》。

4.《新聞天地》第十期於1946年第二期發表了危漣漪的一篇總結性文章,題為《毛澤東“紅裝素裹”,一首“沁園春”,畫出心底事》。

以上共計五篇,加上其他沒有被統計的內容,大致能有十多篇。可見,國民黨是很認真地對待這件事情的。

三、易君左其人及易君左之“閑話”

在這場攻擊謾罵《沁園春·雪》的鬧劇中,易君左是首當其衝的一個積極分子,他的詞也寫得文字“水平”最高,內容最為反動,其惡劣影響也最大。

易君左是一個出身名門的才俊,1898年生於湖南長沙一個官宦家庭。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是與家庭環境分不開的。他父親易順鼎曾應張之洞聘請,到兩湖書院任教,之後任江陰江防督辦等職。爺爺易佩紳曾是清朝一名儒將,擔任過貴州按察使、江蘇布政使,而且一生著作頗豐,是易氏文學世家的奠基人。叔父易順豫曾任江西吉安府知府,民國後任山西大學教授,是近代一位經師、學人,文學上的造詣尤深。易君左在家裏從小打下國學根底,並終身受其“害”。

易君左13歲時,到長沙明德中學念書。明德中學是最早與南開齊名的私立學校之一。易君左以他過人的天分,隻用了兩年多時間,就一連跳級讀完了由小學高年級到中學的全部學業,震驚了長沙的教育界。

令易君左激動不已的是,他在這裏多次聆聽了革命家黃興的演講。那時黃興擔任南京留守使,仍多次抽空來這所他曾執教過的學校演講,傳播革命火種。之後,由於易君左的父親出任袁世凱政府的印鑄局幫辦,易君左也隨同去了北京,就讀於公立第四中學。然而他並不怎麼把精力放在課業上,經常隨父親出沒於江西會館,與前清的遺老們一起參加詩詞集會。易君左的敏捷才思和少年持重,讓那些前清夫子們大為驚訝,尤以他的一首《猛虎行》飲譽京城。

人們說少年得誌不是福,這話正應在了易君左的身上。

易君左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後,思想得以迅速升華。北大的教授們將西方的各種思想,通過翻譯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特別是聽了李大釗、陳獨秀的講授後,他產生了走出國門尋求真理的強烈願望。1916年,易君左踏上了赴日留學的航船,到東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探尋拯救中國與民眾的道路。這一時期,他與周佛海、田漢、鬱達夫、曾琦、羅教偉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周佛海是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十三名出席者之一,雖然此人後來投靠了國民黨,但是這個人的大名大家一定還是熟悉的;田漢是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後來成為共產黨在上海的秘密領導者;鬱達夫則是左聯的著名成員,後來成為大名鼎鼎的作家。為什麼我們偏偏對易君左這個角色覺得耳生呢?就是因為他後來不走正道,誤人歧途,投靠了國民黨。

在日本,易君左和周佛海、田漢、鬱達夫、曾琦、羅教偉這些人一起創辦華瀛通訊社的時候,他還是一個響當當的愛國青年,他們將自己在日本的感受,在這個島國親眼看到日本軍閥妄圖吞並亞洲各國而加緊擴軍備戰、磨刀霍霍的種種行為寫成通訊,提醒國人。當時,中日兩國正醞釀簽署《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而日方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謀取原來帝俄在北滿地區的權益,進一步擴大在華勢力。得此消息,易君左等留日學生頻頻集會演講,痛斥賣國的段祺瑞政府。更有甚者,1918年5月初,易君左還帶領留日進步學生走上街頭遊行抗議,不幸被日本警察逮捕,最終以間諜罪被驅逐回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之時,易君左也積極參加了聲勢浩大的遊行。在火燒趙家樓以後,易君左憑著自己在日本東京遊行集會的經驗,料想軍警必然前來鎮壓,便與傅斯年一起,組織學生們迅速疏散。那個時候的易君左仍然是一個熱血的青年,而且頗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