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3 / 3)

那麼,《大公報》和蔣介石是怎麼勾搭到一起的呢?

二、《大公報》拉上了一張比《新民報》更大的虎皮

其實,《大公報》和蔣介石的“緩抗論”根本就不是什麼不謀而合,而是相謀而合。

《大公報》的三個臭皮匠吳鼎昌、胡政之、張繼鸞與蔣介石都有著非同一般的密切關係,而且他們的關係根本就不是從九一八開始的,他們之間與蔣介石關係最密切的是張繼鸞,他和蔣介石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28年。

1928年夏天,蔣介石隨北伐軍北上。7月1日,專列到鄭州。這時,張繼鸞曾經跟隨馮玉祥到鄭州迎候蔣介石,這是張繼鸞與蔣介石的第一次見麵。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通過於右任電告張繼鸞支持他的“緩抗論”,於是張繼鸞就按著“蔣先生”(張繼鸞在私下一直這樣稱呼蔣介石)的吩咐在報紙上和蔣介石保持一致,這樣彼此的關係又拉近了一步。西安事變的時候,張繼鸞大罵張學良,楊虎城,國民黨的飛機在西安上空大量散發傳單,傳單上印的就是張繼鸞罵張學良的文章。還有,西安事變的時候,蔣介石為了逃命,拚命向山上跑,結果扭傷了腰。張繼鸞又把一個自稱200歲的“劉神仙”的膏藥送到蔣介石的老家溪口。1938年,張繼鸞去香港,臨行前向王芸生交代工作的時候說:

“我和蔣先生有交情,你寫社論,隻要不碰蔣先生,任何人都可以罵。

甚至自1937年至1945年日本人投降,蔣介石一直與日本人有著秘密的接觸,而張繼鸞就曾經參加了其中的部分活動。1941年9月張繼鸞去世的時候,蔣介石親自到嘉陵賓館行禮吊唁。凡此種種,我們可以看到二人的交情的確是非同一般的。

吳鼎昌與蔣介石的關係是通過張繼鸞牽的線。開始的時候,他與蔣介石的關係並沒有張繼鸞走得親密。但是,吳鼎昌當時出資辦報紙的目的就是想以報紙作為自己的晉身之階,所以蔣介石變臉之後,他一直在尋找和蔣介石接近的機會,向蔣介石靠攏一直是他的心中所想,隻不過他沒有辦法在報紙上公開喊出來而已。後來經過張繼鸞的聯絡,他終於與蔣介石搭上了橋。

1932年夏季的某一天,蔣介石邀請吳鼎昌到廬山避暑,他們在一起晤談了一個星期,這是吳鼎昌和蔣介石走近的開始。1935年,蔣介石著手組織“人才內閣”,吳鼎昌終於得到了向政界發展的契機,出任實業部長。1937年抗戰爆發,吳鼎昌又被任命為貴州省政府主席兼滇黔綏靖副主任,進步很快,隻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從一個《大公報》的社長發展成為一個封疆大吏了。1945年,吳鼎昌又向蔣介石靠攏了一步,被調到蔣介石的身邊,任國民政府文官長。此次邀請毛澤東來重慶談判,就是吳鼎昌出的餿主意。

本來,在《大公報同人公約》中是有規定的:“本社職員不得兼任社外職務,並不得經營抵觸本社利益或影響社譽之業務。”其實這都是麵子上的東西,是用來騙人的。雖然後來吳鼎昌到蔣介石的內閣中任實業部長的時候,辭去了《大公報》社長的職務,但是這並不影響吳鼎昌在遠處遙控《大公報》。

胡政之與蔣介石認識的比較晚。吳鼎昌去蔣介石的麾下做了部長,1941年9月,張繼鸞駕鶴西去,所以《大公報》的一切事物都需要由胡政之出麵打點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胡政之於1942年被補缺為“國民參政員”,在“參政”的過程中一步步投入了蔣介石的羅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