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一揭《大公報》的老底
1958年9月30日下午,毛澤東的秘書通知吳冷西到豐澤園毛澤東的住處去。當時吳冷西擔任《人民日報》的總編,毛澤東和他主要談了辦報紙的事情,其中就有很長一段話說到了《大公報》,毛澤東對吳冷西說:“《大公報》從天津起家時是由三個人的‘合作社’從別人手裏接辦的。這三人‘合作社’是吳鼎昌出錢,胡政之經理,張繼鸞主筆。抗戰前雖然不斷有所發展,但在整個中國政局中沒有多大分量。抗日戰爭是《大公報》的鼎盛時期,國共兩黨合作的局麵給《大公報》發揮其作用提供了條件。張繼鸞以及繼任的王芸生,在這方麵的作用值得重視……人們把《大公報》對國民黨的作用叫做‘小罵大幫忙’,一點也不錯……”[1]毛澤東這裏說的《大公報》也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大公報》。
毛澤東為什麼會這麼熟悉《大公報》的呢?廬原來,《沁園春·雪》在重慶引起的這場“軒然大波”,《大公報》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當時毛澤東雖然已經離開了重慶,但是他卻依然對《大公報》的一舉一動了解得清清楚楚。他所說的“小罵大幫忙”也是有根有據的。
就在《新民報》晚刊發表毛澤東《沁園春·雪》的十四天之後,11月28日,重慶的《大公報》也在第一時間公開轉載了《新民報》晚刊上的毛澤東“詠雪詞”和柳亞子在《新華日報》上發表的《沁園春》和詞。而且對毛澤東的“沁園春”還作了非常明確的標示,寫作《沁園春·詠雪》,作者毛澤東。
們知道,唱和《沁園春》,進而借機攻擊毛澤東,這出鬧劇是陳布雷一手主持的,是以《中央日報》為陣地的,但是你知道嗎?真正在報紙上開唱和先河的卻是《大公報》。
11月30日,也就是《大公報》發表毛澤東《沁園春·雪》之後的第三天,《大公報》又一次率先發表了崔敬伯的一首《沁園春》,《大公報》在發表這首詞的時候在詞的前麵還像模像樣地加了一段小序:
——頃者讀報,見近人多作《沁園春》體,棖觸衷懷,輒成短句,頂天立地之老百姓,亦當自有其立場也。
一夕風橫,八年血浴,萬裏萍飄。看旌旗到處,惟餘榛莽;衣冠重睹,仍是滔滔。米共珠殊,薪同桂貴,早與天公共比高。抬眼望,盼山河收複,忍見妖嬈。
名城依舊多嬌,引無數雄兒競折腰。惜蒿裏鶉衣,無情點綴;泥犁溝壑,不解風騷。千載良時,稍縱即逝,豈是頹梁不可雕?天醉也,看今朝如此,還看明朝。[2]很明顯,詞人在詞中向人們描繪了國統區社會生活的一幅最黑暗的圖畫。用一係列的殘酷現實,無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鐵蹄對中華大地的蹂躪,有力地鞭撻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朽、沒落和反動。
這就讓我們有些犯糊塗了,一個《新民報》已經夠讓國民黨和蔣介石頭疼的了,難道在重慶那麼險惡的環境裏,在國民黨統治根深蒂固的陪都裏,能這麼任由這些親共分子“胡來”嗎?
所以,我們有必要掀開《大公報》的底牌來瞧一瞧,看它的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麼藥?
《大公報》是中國創刊比較早也比較重要的一張報紙,它於1902年6月17日創刊於天津,創辦人是英斂之。1925年11月27日報紙被迫停刊。事情就是這麼有趣,和《新民報》一樣,後來,真正使《大公報》興旺起來的也是三個人。常言說,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這三個人,一個是胡政之,一個是張繼鸞,還有一個是吳鼎昌。三個臭皮匠終於要開張了,但是他們能湊成一個諸葛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