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2 / 3)

陳銘德辦報向來堅持無黨無派,新聞自由。他不希望把《新民報》辦成國民黨的“喉舌”,又不想得罪國民黨;他期望自己的報紙賣得好,所以它需要經常刊登一些老百姓喜歡的文章。就這樣,他的這張報紙漸漸地得到了公眾的認可。但是,得到老百姓的喜歡就難免使《新民報》經常把國民黨當局放在火上烤,就難免惹惱國民黨當局,就常常被國民黨的新聞局在報紙上開天窗,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新民報》經常麵臨被查封、停止刊登廣告、開天窗等處罰,政治風險比較大。

怎麼辦?陳銘德一直沒有想出一個兩全的計謀來。但是陳銘德的夫人有辦法,在陳銘德夫人的積極努力下,大家開動腦筋,想了一個很好的計策,他們將國民黨上層和社會上的一些關鍵人物拉進了《新民報》。

1937年7月1日,新民報股份有限公司募集了五萬元股本金,宣告正式依法成立。

新的新民報股份有限公司與過去的《新民報》相比可真是鳥槍換炮了。單就那份董事長、董事、監察人員名單就會讓人嚇一跳:董事長蕭同茲,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社長;常務董事彭革棟,國民黨中宣部新聞事業處處長;常務董事王漱芳,南京市政府秘書長,與何應欽、馬超俊關係密切;董事方治,CC頭目之一;董事張廷休,與CC以及何應欽都有密切關係;其他董事由《新民報》內部人員擔任,陳銘德由社長改稱總經理,陳銘德的夫人鄧季惺擔任經理,羅承烈任總主筆,趙純繼任總編輯;監察李秉中,黃埔軍校一期學生;監察黃仲翔,國民黨複興社成員;監察沈輔彝,四川軍閥劉湘駐京代表邱丙乙的妻子;監察餘唯一,前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主任,《新民報》原始讚助人之一;監察鄧建侯,立法委員,與孫科關係密切[1]。

這是一個經過精心策劃與安排的特殊名單,幾乎包括了國民黨各個派係的代表人物。因為報紙有劉湘的股份,為了掩人耳目,其中與劉湘有關的人物都以夫人的名義列入,而不直接露麵。在外人看來,這張名單的確是“中央化”的,看不到一點劉湘參與的痕跡來。這自然提高了報紙的身價,也讓不知道內情的人不敢輕易對《新民報》胡來。而且,董事會裏麵這些有頭有臉的人物,除了劉泮香代表劉航琛,沈輔彝代表劉湘先後有過一些投資以外,其他人都是贈送幹股,不用投資,隻管拿錢。這樣的好事自然使每一個股東都感覺到內心無限地舒坦,也很願意為《新民報》口送春風,伸出援手。因為有《新民報》存在就有“薪水”在,何樂而不為呢?

通過上麵的這個名單,我們應該知道了,在重慶那樣的環境裏,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能夠在《新民報》這樣有影響的報紙上發表並不是偶然的,單單憑吳祖光、黃苗子、鬱風幾個熱血青年的膽略的確是不夠的。因為在他們的後麵畢竟還有總編、社長,社長的上麵還有國民黨的新聞檢查部門,新聞檢查部門的上麵還有CC,還有蔣介石,要過得了這些關,就不是吳祖光和黃苗子們所能夠應付自如的了。

可以說,除了《新民報》也許還真沒有人敢冒這樣的風險。

三、陳銘德拜訪郭沫若

然而,隻有膽量也是不夠的,你共產黨憑的是什麼?我陳銘德是一個老牌的國民黨員,我為什麼要為你們去冒那樣的風險呢?

其實,陳銘德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不僅是國民黨,他還是一個左右逢源的人。你想,一張報紙在那樣複雜的環境條件下,能夠辦得那麼紅火,那麼受歡迎,那麼賺錢,沒有這樣一個領軍人物怎麼可能呢?

可以說,陳銘德將報紙看成是一個代民立言的工具,而不是進行黨爭和索取個人利益的工具,所以他幾乎是。超黨派、超政治、純國民,那樣一個人。陳銘德後來在他自己寫的《我的簡曆》中這樣寫道:“從我最初辦新民報一念而起,想以超黨派立場,以輿論力量監督當權派和政府,向民有、民治、民享的路上走……”所以在陳銘德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新民報》積聚了很多無黨無派的進步人士,報社同仁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黨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