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七律.長征》說起
其實,在孫俍工賞詞、於右任設宴和柳亞子索句之前,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闋絕妙好詞在共產黨內的文人雅士之中已經悄悄地流傳開了。
毛澤東喜歡賦詩填詞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是毛澤東一般情況下並不喜歡拿自己的詩到報紙上去發表,而毛澤東身邊也缺少能夠理解和欣賞他的詩篇的知音,因而他很少拿自己的詩作示人。毛澤東早年在馬背上吟詠而成的很多佳作,都是在解放之後才被人們所廣為傳唱的。在《沁園春·雪》之前,毛澤東的詩在全國範圍內廣為流傳的隻有《七律.長征》一首。而且它還是通過一個美國記者所寫的《紅星照耀中國》而被世人了解的。
1936年6月3日,斯諾懷裏揣著中共北方局給毛澤東主席的介紹信,脖子上挎著照相機,以一位外國旅行者的身份,開始了他的延安之行。斯諾的全名叫愛德加.斯諾,1905年生於美國密蘇裏州堪薩斯城。
1928年7月6日,愛德加.斯諾到達中國上海,開始撰寫介紹中國的文章。1936年7月13日,斯諾和半路上與他會合的馬海德跟隨著一支紅軍交通隊到達當時的保安。當天晚上,毛澤東就由會講英語的中共中央局宣傳部長吳亮平陪同看望了他們,毛澤東和他們親切握手說:“美國朋友,歡迎你們,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經過吳亮平的翻譯,斯諾和馬海德才知道,站在眼前的這個穿著普通的紅軍幹部就是他們朝思暮想的毛澤東。這是毛澤東和斯諾的第一次見麵。
1936年7月15日晚上,斯諾和馬海德來到了毛澤東的住處。毛澤東微笑著對他們說:“周恩來同誌的電報上說,你是一位對中國人民友好,正直的新聞記者,是宋慶齡先生推薦來的,相信你會如實報道我們的情況……”“我一定要公正、如實地向全世界報道你們的情況。”斯諾十分感動地說。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毛澤東和斯諾坦率的長談就這樣開始了。他們談政治、談軍事,他們談世界、談中國、談美國、談日本,他們談紅軍、談長征……
在談到長征的時候,毛澤東向斯諾朗誦了他的《七律.長征》,並手書《七律.長征》贈送給斯諾。1937年春天,斯諾回到北平之後,立刻成為北平新聞界的中心人物,各界紛紛請他演講、發表談話,介紹紅軍長征的情況,展示他拍攝的照片,放映他攝製的訪問蘇區的電影。就是在這期司,斯諾把毛澤東贈給他的手書《七律.長征》展示給了他的聽眾。3、4月份,北平出版了一本題為《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的書,該書得到了斯諾的大力幫助,書中首次披露了由斯諾提供的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同年10月,英國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了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其中的第五編就是以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作為結束語的。
斯諾在結束語中說:“我把毛澤東主席關於這一萬六千英裏長征的舊體詩附在這裏作為尾聲”。《七律.長征》以它豪邁的氣勢向世人展示了英勇紅軍的革命英雄氣概,讓世界人們真正地認識了紅軍,開始了解和同情中國的革命。這些對斯諾來說這是功不可沒的。
這麼看來,毛澤東寫完《沁園春·雪》,也不可能將它壓在箱底秘而不宣。隻要找到合適的機會、合適的交流對象,毛澤東也是非常喜歡將自己的詩稿送給自己的知音同勉的。從1936年2月上旬完成《沁園春·雪》,到1945年9月6日以此詞贈送友人,這之間有人見到過這首詞是必然的,在共產黨的內部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知道這首詞也是一定的,不然於右任又是從哪裏知道這首詞的呢?
二、中秋“詠雪”
9月20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中共南方局、十八集團軍重慶力事處、《新華日報》社三家聯合,在重慶紅岩村禮堂舉行中秋晚會,歡迎毛澤東的到來,共渡良宵佳節。
會上有些同誌就第一次在這裏讀到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而且很快,大家都能背誦出那些豪邁的句子了。[1]這就是說,並不是《新民報》和《大公報》公開發表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之後它才開始流傳的,早在這之前這首詞就已經在中共的一些文化人中流傳了。
據徐遲回憶,他也是在毛澤東還在重慶的時候見到《沁園春·雪》這首詞的。為此,徐遲還求喬冠華請毛澤東在自己的紀念冊上題字呢。
但是毛澤東並沒有給他書寫那首《沁園春·雪》,毛澤東拿著徐遲的紀念冊凝神靜思了片刻,在紀念冊上寫了“詩言誌”三個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