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朝鮮的聲討】(2 / 3)

古稱功疑從重,罪疑從輕,此聖王治天下之要道。今日之事宜務從寬厚,溥加恩澤,以慰士卒久勞之心,以平各官相持之情,若牽連無已恐致誤國。

一月二十八,朝鮮國王李昖的辯丁應泰之奏文呈至禦前,奏文曰:謂小邦服事之義,天下所知正統癸亥,嘉靖癸未、癸醜、丙辰等年,俱獲入犯之倭,節次獻俘屢蒙嘉獎,此小邦竭心殫力以效藩屏之職者……臣謹奉天朝一遵法製而終,伏願聖明將臣所奏特下公庭查辯。HTtρδ:\/\/wωw.ξWΧs9.Org

朱翊鈞讓兵部會廷臣看議以聞。

然而事情遠未結束,監察禦史於永清奏劾丁應泰,指其既據諸將之囊橐而掣其肘,複造不根之毀謗而搖其心。倭未退則曰我軍有罪,倭既退則曰我軍無功?甚至刺眉割發,百計陵轢,恐不激辯不止也。

奏文同樣下部議。

二月五日,兵部依旨集廷臣於兵部朝房會議東事,而廷臣皆言朝鮮世篤忠貞,並無背國通倭之理,乞免行查勘仍蚤(早)賜敕諭以安其心。

刑部尚書蕭大亨,定國公徐文壁,及吏科給事中陳維春又分別上疏彈劾丁應泰,其中陳維春疏曰:乞亟處以安軍情,先是平秀吉死子幼國亂,清正等焚營遁歸,我兵乘其後,頗有斬獲,因大張功伐,乃應泰既以賂倭詆諸將,維春又以黨倭詆應泰,嘻嘻,甚哉!

二月二十一,兵部再次會議,蕭大亨等人言丁應泰之所以這麼做,並非無因,而在於私意。諸臣都謂其損傷國體,臣等亦以為然。或令回籍,或令回京仰聽聖明處分。其勘科徐觀瀾宜令會同監軍禦史陳效各稟虛公從公,確議馳奏還朝,方為不負特遣。

九月以後四路功罪與善後留撤兵將事宜,俱應嚴行督撫監軍等官,速為勘處。至於朝鮮陪臣逡巡恐懼,待命日久,乞降敕馳慰王心。

朱翊鈞隨即批複:國體軍情皆為大事,朕豈以小臣私忿妄訐不念將士久戍勞苦,與屬國軍民泣籲苦情?丁應泰舉動乖謬,幾誤大事,姑令回籍聽勘,徐觀瀾奉有專命,還赴王京會勘。務須秉公持正,一麵行督撫詳列四路功罪,善後留撤事宜,星夜馳奏朝鮮王,朕始終字小德意,仍令戒諭國人益堅恭順之節。

難得君臣於此事,都在一個頻道上,配合默契,是以,丁應泰之彈劾也可謂蓋棺定論。

————

正月二十三京城,朝鮮辯誣使團已至,寓於玉河館(會同南館)。

隻是他們來的時間很不湊巧,正趕上六年一次的京察大計,像鴻臚寺等衙門皆不坐堂。

燕行使正好可趁此精心準備,待考績之日過去,再全力展開斡旋工作。

然鵝,此時朝鮮國內,卻掀起了對東征軍聲勢浩大的聲討。

像丁應泰和徐觀瀾所持的觀點,都認為倭寇的撤退隻是刑玠重金賄賂的結果,而非打敗了敵人。其實朝鮮國內也持同樣觀點,反而認為是倭寇戰勝了東征軍。

尤其對劉綎,討伐聲不絕於耳,朝鮮的史臣對他更是一點都不口下留情:“劉綎簡膺帝命,出征萬裏,身率三軍之眾,而對賊一舍之地,成敗存亡決於呼吸。而遼陽娼婦,賊營妖姬尚在左右……未曾交兵,先自奔北,喪旗亂轍,莫可收拾……且力主講和,與平行長潛通,多受其賂,故縱行長……”

在其筆下,劉綎不僅無功,還於小西撤軍之後,挖其剛埋的屍體,殺戮無辜百姓來冒充首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