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蔚山倭城】(1 / 2)

從萬曆二十五年十月,加藤清正已開始在慶尚道蔚山城以東的島山開始築城,為盡快完成,幾部共投入了近兩萬人晝夜趕工。

到了十一月,工程尚未完工,明朝的宣府、大同、薊遼、延綏、保定、浙江等各路人馬相繼進入朝鮮,並在王京集結,準備開始全麵反攻。

北京朝堂上有了一些新的變化,首先皇帝朱翊鈞對拖了整整七年的朝鮮戰事有些不耐煩了,播州楊應龍的叛亂此時愈演愈烈,他是希望盡快結束朝鮮戰事,將兵馬調回平叛。

而且已有言官對前方軍隊的表現頗為不滿,已開始頻頻上疏彈劾刑玠等人。

在這些明明暗暗的壓力之下,即便稷山取得了勝利,刑玠依然感到壓力,於是十月十一下達了反攻命令,並在二十九日又抵漢城。

抵王京之後,隨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剿倭的具體計劃。經一番商議後決定先取蔚山。刑玠給的理由是:蔚山聯絡西生浦,負東海,直吞慶尚左界,為清正新據巢穴。聞其大集西生浦,機張兵甲於茲……欲漸進而蠶食江原、鹹鏡道,包括王京有之。使其勢得逞,我之前後左右皆難救應,雖百萬兵無所施……

蔚山,北接慶州,西通彥陽,南接機張,東南由水路可通西生浦及釜山。由陸路至西生浦一帶,就是倭軍重要的戰略要地。

蔚山舊壘修的很早,當時明日和談在‘達成’之後,為促使冊封使渡海,便拆掉了地麵工事的木柵、土塀等,但壕溝和石城垣卻未動,年初加藤清正再次渡海之後,已著守開始加固蔚山倭城。

至九月中旬,城隍堂及伴鷗亭(合稱東部洞)兩座工事基本完工,到了十月十二,為應對明軍的南下,淺野幸長和毛利秀元的部將宍戶、安國、太田又在東川與太和江彙合處開始築城,十一月十日,在城隍堂以西的島山上修築本城。

本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有本丸、二丸和三丸,都有陡坡及工事阻礙,本丸與三之丸之間落差極大,倭寇隻要居高不下,那麼火炮射程就能全程覆蓋二之丸和三之丸。且三之丸的登城道左側,又會全部暴露在二之丸的火力下。

本城南靠太和江的地方,又建有船隻出入口,江水漲潮時,船隊可直趨至城下,人員物資皆可由此進城。

而外城的北東西三麵築有塀,洞開三門,北麵二門,西麵一門;塀外有土壘環繞,壘上設有柵欄;土壘外還有壕溝,壕外又有柵。

除了島山,在東川沿岸,蔚山邑城城隍堂附近的小丘上又修建了出丸,大船可由海口直入出丸。出丸與本城之間依地勢還修了許多工事,而太和江沿岸多是水田,倭軍亦在太和江左右築壘。

另外,毛利還在倭城以北慶尚道左兵營原址上,利用原有石城設立了陣所,以拱衛蔚山倭城。所以整個蔚山倭城就是一個在西川、東川、太和江之間的L型平原上所修築的複雜築壘,與蔚山倭城互為犄角。

至此,倭寇部將的分布則是淺野幸長駐守在島山外城東營(淺野小屋),宍戶駐紮左兵營的陣所,太田駐於古館山,加藤部下清兵衛駐紮城隍堂,加藤本人則在西生浦。

明軍的將帥們並不清楚蔚山倭城複雜的結構,此時正謀劃如何進攻,最終決定大軍分為三協,左協由李如梅統領,分配兵力一萬七,其部將有盧得功、遊擊董正宜、茅國器、陳寅、川兵千總陳大綱、朝鮮忠清道節度使李時言。

中協是高策統領,同樣是一萬七千的兵力,其下有祖承訓、頗貴、李寧、李化龍、柴登科、苑進忠、吳惟忠、慶尚道右兵使成允門、防禦使權應洙、慶尚道府尹樸毅。

右協兵力不到一萬五,由李芳春、解生率領,部將有牛伯英、守備方時新、真定都司鄭印、盧繼忠、楊萬金、陳愚聞、慶尚左道兵馬節度使鄭起龍、防禦使高彥伯。

楊鎬、麻貴督左右二協,刑玠留守王京,分得一千兵力,還有朝廷也派了陳效為監軍。

另外,為此次總攻也備下了大量的火器裝備,大將軍炮、火箭、火藥、及大小鉛子,皆是遼陽分守運輸。至於三眼銃、鐵須筤、悶棍、火炮、火筒、團牌、佛郎機等,更是不計其數。

部署好兵力後,刑玠又令左右兩協自忠州附近鳥嶺南下,經安東直趨慶州,劍指蔚山。同時,因擔心順天的小西行長趕來救援,又由中協抽出一支人馬屯駐於慶尚道的宜寧。如此即可防全羅道而來的敵人援軍,又可東援左右兩協。

刑玠又在三協中另外挑選了騎兵一千五,聯合朝鮮軍,自天安、全州、南原而下,一路大張旗鼓,做出要進攻順天的樣子,以圖牽製倭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